APP下载

文言文翻译之结构成分分析法探究

2009-11-28覃和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10期
关键词:谓语状语主语

覃和平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一直遵循着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和鲁迅提出的“直译”原则。一直以来,文盲文翻译方法的研究,多是从字词入手,采取直译方式,结合句式和修辞格,以及增补成分等等而进行的。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有大量的文言字词积累。在学生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如果运用结构成分分析法,去培养学生从文句入手,系统把握文句,并结合前后文准确理解字词含义,将是对文言文翻译方法研究的有力补充。

结构成分分析法的原理是从字词所担当的句子成分入手,推究其词性,再由词性推究其词义,最后连缀全句,翻译整个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将一个句子除标点外,完整地划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以及附加成分。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如下图:

由此可见,谓语是整个句子最核心的部分,主语部分和宾语部分相对于谓语来说是既定的。

所以,用结构成分分析法翻译文言文,首先是找出句子的谓语,确定主语。如: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秦”是国家名,“函陵”“泛南”是地名,均不能做谓语,那么谓语只能是“军”。“军”本是名词,在这里要作谓语。就只能是名词活用做动词,意为“驻扎”。而主语便是“晋”、“秦”,理解为“晋军”、“秦军”。学生很容易就能推断出来。又如: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贾谊《过秦论》上)

“且夫”二字承上文表议论,“天下”是没有活用功能的名词结构,都不能做谓语。“非”表否定,其后跟的是形容词“小弱”,而非名词,所以不能做表否定的动词,而应是副词。谓语只能由“小、弱”来充当。经过这样分析,学生很轻松就能看出来,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理解为“变小、变弱”,而主语是“天下”,翻译整个句子就很简单了。

其次,在找出谓语后,要结合前后文推断出该句其他字词的成分和意义,确保翻译时的语意通顺。如: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

前句中,“言”是动词,理应担当谓语成分;“国”。国都,与“人”台用,意为“国都中的人”;“莫”表否定,意为“没有人”;结合上下文,“国人”与“莫”共为主语,表对厉王暴政严酷的强调;“敢”,副词,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做状语。后句中,“道路”是名词,没有活用,不能作谓语。且不能做主语,因为整个句子已经有主语:“以”是介词,后跟名词“目”,组成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谓语,结合前文“莫敢言”,就只能翻译为“用眼睛示意”了;“道路”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作状语,名词本身不能做状语,且在这里难以推断出活用的意思,那么就只能理解为被省略了介词的介宾结构了,意为“在道路上”。如此,从谓语分析入手,推断其他字词的句子成分,并推敲其意义,学生就能很轻松地将整个句子准确翻译出来:国都中没有人敢说话,在道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睛示意。

最后,从分析出来的句子成分出发,推敲句子的句式结构,并增补相应的甸子成分,使文句翻译最终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如: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前句中,首先,动词“玩”作谓语,因前后文都是指观景而言,所以在这里不能理解为“把玩”,而应理解为“赏玩、观赏”:其次,该句主语是前文所指“观景者”。其他字词在句中所处位置既可推出其结构成分:“今”,表时间,在此作时间状语;“乃”,连词,结合前文“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与后文“玩之几席之上”之间的语意转换,可以推知其在此表转折;“得”,作状语,副词。理解为“能够”;“之”,代词,又紧跟谓语后面,应充当宾语,代前文所指景物;“几席之上”,名词性结构,在谓语动词的后面,其语意上不能做“观赏”的宾语,而作为“观赏”一词的补语的话不合乎逻辑,就只能是后置的状语了,且是省略了介词“于”的介宾结构后置。

后句中,主语同样是前文所指“观景者”;“举目”意即“抬眼望去”;“足”意为“足够”,但从前文“望”字推断,应当理解为“看樽足够”:“而”字连接动作和结果。可理解为“就”。

增补出省略的成分,并调整原变式句序,全句就可翻译为:我现在却能在桌席上赏玩眼前美景,抬起眼来望去,就能看得足够了。

从结构成分的角度翻译文句,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文言字词的大量依赖,实现准确、流畅的文言文翻译,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现代汉语文句的学习和理解,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分离。但是,在文言文翻译上,学生一定不能脱离对文意的把握,而且,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一定量文言字词的把握和积累是必须的过程。

猜你喜欢

谓语状语主语
谈谈引导主语从句的连接词的用法
巧用无灵主语,让续写更灵动
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
状语从句热点透视
在状语从句中探“虚实”
非谓语动词
状语从句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