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动态等

2009-11-26

上海医药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上药国药医药产业

上海市医药航母即将起航

近日,接近上药集团和上实控股的知情人士向《华夏时报》透露,上药集团整合方案已敲定,将会以上海医药作为整体上市正台,事业部制将取消,以加强集团对各自公司的控制。

上海医药是上药集团重要的上市控股子公司,主要业务板决为医药分销业务。目前,上海医药在国内市场仅次于国药控股和九州通集团,位列第三,主要在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形成布局。

据上海医药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4.86亿元,同比增长20.95%;净利润7013.74万元,同比增长55.27%。目前,上海医药先后对上海雷允上大药房、信谊大药房实施了全面托管,并以华氏大药房为平台,加快了零售连锁系统的全面整合转型,目前全国零售连锁药房达1130多家。

这次重组,上实医药的去向,业界一直关注。据接近双方的知情人士透露,上实控股旗下的医药资产与上药集团合并后,包括上实医药在内,其主要的优质医药资产将会注入到上海医药中,上实医药将变成上海医药的控股子公司。

上实医药是上实控股最主要的医药资产,旗下拥有常州药业、常州制药厂、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天普生化医药等四家主要控股子公司。而上实医药2009年半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为17.52亿元,实现净利润4.32亿元,同比增长378.25%。

另外,上实控股旗下则拥有正大青春宝、胡庆余堂药业、厦门中药厂、辽宁好护士和胡庆余堂国药号等5家控股医药企业,2007年8月22日,上实控股拟将上述5家资产注入到上实医药中,该方案也得到股东大会的批准,但是由于上实集团整合上药集团,此举作罢。上述拟注入的资产整体质量一般,缺乏成长性,预期收益不高。但是随着上海医药被选定为新集团整体上市平台,上述资产也将随着上实医药注入到上海医药中。

上药集团与上实控股旗下的医药资产合并后,采取何种方式管理,避免同业竞争,一直是一个难题。2009年5月份,上药集团旗下的中华药业、信谊药厂等都开始恢复法人制。但是6月份上药集团与上实医药实质重组启动后,作为重组财务顾问的中金国际也给出继续采用事业部制管理的方案,把双方的医药工业资产全部纳入到新成立的事业部中,然后各事业部再与各上市公司对接。

对此,上药集团方面反对意见比较强烈。而对于最终合并后的新集团放弃事业部制,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主要是为了减少管理层级,加强集团集权,提高对各子公司的控制,但即使取消事业部制,未来新集团在业务管理上,还会采取分业管理。

(来源:华夏时报)

医药三国时代开启

新医改“稳步推进”的下半程,医药领域大锣开响:国资委属下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国药集团)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中生集团)合二为一:中生携独家垄断的疫苗业务和血液制品业务,化入国药集团庞大的金刚之身。

中生集团弥补了国药集团欠缺的血液和疫苗业务。此举在医改大工程中,与国资委将国药集团打造成贸科工一体化的大型医药集团的长期战略不谋而合。而这只是国药集团秉承国家意志的第一步,据悉,年底前国药集团还将完成对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工院)的重组。

而目前医药格局是:上海医药集团正在加快新集团的组合;华润集团经过数年产业与金融资本运作,医药板块已成为其获利的主渠道之一。一旦国药集团对上海医工院的重组如愿,国资委旗下的3家医药企业将变为一家,而未来几年中国医药产业将形成以国药集团、华润集团和新上药集团为主的三足鼎立局面。

(来源:南方都市报)

医改与监管

2010版药典编制基本完成药品标准水平将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我国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是药品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管的法定依据。记者近日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获悉,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新版药典实施后,我国药品标准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据悉,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九版药典,将分为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三部出版。新版药典收栽药品品种达到4615个,形成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门类齐全的药品标准体系,基本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的需要。

(来源:新华网)

我国药品注册再现变局

在近日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该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伟表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这个规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药品注册管理法规体系初步形成,进入一个鼓励创新、引导创新的时代。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医药瞭望

《中国医药产业60年发展报告》首次正式发布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近日公布的《中国医药产业60年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展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全貌和当前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四大特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医药流通秩序进一步规范。

这份约12万字的《报告》,将新中国医药产业划分为两个主要发展时期进行描述,即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与改革开放的30年。前半程,中国医药产业完全以国家统筹为主,产、供、销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后半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了约113倍,远高于美国同期的12.7倍和日本同期的6倍,并占据世界第一的化学原料药出口国和世界第一的制剂生产能力的地位。

《报告》指出,未来10年中国医药产业将进入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产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在充分和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同时,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动力,现代物流发展促使流通效率进一步提高。据国外预测,至2020年左右,中国医药市场将有望超过日本,跃居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

(来源:光明日报)

重磅炸弹失去专利,仿制药大亨分享盛宴

2008年,仿制药企业绩不凡。随着今后几年许多“重磅炸弹”药物陆续失去专利保护,仿制药大亨们必然应时而动,继续书写骄人的销售业绩。

根据标准一普尔公司的研究,2009年品牌药的销售预计将会首次出现下降。部分原因当然是经济不景气,但仿制药对品牌药日趋激烈的竞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IMS Healtll公司表示,2009年,市场价值达到240亿美元的品牌药将面临仿制药的竞争,比2008年的180亿美元有较大幅度上升。到2012年,这一数据将达到300亿美元。

今后几年,一些“重磅炸弹”药物(如立普妥、万艾可和波立维)将会陆续失去专利保护,这将在已经面临仿制药竞争的类似药物(比如weU-bumn和zithromax)的名单上增添更多的数字。

(来源:医药经济报)

中药产业60年,产值从8亿元到1772亿元

中成药工业产值从1978年的8亿元,到1989年50亿元,再到1998年300亿元,2007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1772亿元,占整个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5%。2008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1400多亿元。

截至2009年2月,中药行业企业数为2091个,从业人员人数43.46万人。其中,中成药企业1444个,从业人员人数36.3万人;饮片企业647个,从业人员7.1万人。2008年,中成药销售1676亿元;饮片销售395亿元;中药材销售372亿元。2008年,中药进出口额达到17.52亿美元,其中出口13.0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目前,国家批准上市的中成药共有9000多种,约计5.8万个批准文号。现行的中药国家标准有7014个。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猜你喜欢

上药国药医药产业
探秘东莞国药
抗击疫情 国药在行动(二)
抗击疫情 国药在行动(一)
宫颈环切术治疗上药治疗无效的宫颈炎的效果观察
王明辉:创造国药秘方的新传奇
药房快速发药系统中的上药管理与控制研究
浅谈羌医药产业发展思考
神威清开灵注射液荣获“中国医药产业科技成果巡礼”奖
巧用50ml注射器进行宫颈上药
圈子文化”药倒“上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