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中影响德育实效的因素

2009-11-24

师道·教研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进度德育工作德育

曾 庆

谈到教学与德育的关系,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德育对教学的保障作用,片面地夸大了德育工作和学生思想品质的关系,而忽略了教学对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影响。而实际上,在对学生品质养成的作用上,德育和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德育工作没有落实,就必然影响整个学校的校风建设,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影响学生的学习;而若教学方法不恰当,把面向全体的教育变成了面对优生的教育,也势必会影响德育的实际效果,弱化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一、不恰当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造就潜质生的重要因素

大凡刚进入学校的小孩子,总是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时总睁着大大的眼睛,很乐于举手,好像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深入,他们的问题却越来越少,而且开始出现分化,一部分学生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上课也不安心了。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和家庭、社会的影响外,起关键因素的还是教师的教学。看看我们现今小学的教育,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是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学到课本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毫不顾及学生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依然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死记硬背,通过加大练习量、作业量、抄书、抄试卷等机械式的重复来强化学生的记忆。老师要求学生答案要规范、要划一,提出的问题不能出格,否则就被视作另类,挨批评。结果,许多本来还有些天赋的孩子就在这种简单、枯燥的重复中感到了厌烦,学习成为一种负担,一种无味的咀嚼,学习的热情被浇灭了。

二、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潜质生的转化

对于那些因个人智力因素、接受能力,或因上述原因而致学习成绩落后于其他同学的学生,我们本来应该采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接受不同方式、不同进度,甚至不同内容的教育,使其各得其所,让那些本来就基础不如人的学生也能学到他们还能接受的知识,也能在适合他们的测试中有好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成功。可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许多学校,采用的还是大一统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考试试卷及统一的评价手段。而在这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下,本身基础就落后于人的学生不得不和其他基础比他们好的学生一同坐在同一间课室里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进度,考试时又做着相同的试卷。即使有些学校采用了分层分班的形式,可不同层次的班在教学上却依然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考试时一样是同一份试题。这种分层仅仅是一种形式,是为了让好生不至于受到“差”生影响而采取的一种堂而皇之的手段。

三、教师不良的品质、言行,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难以弥补的伤害

我们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德育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却因为某些教师不经意的歧视、不公正的评价、带侮辱性的谩骂、呵斥,触动或强化了学生的反叛心理,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甚至仇视,从而把这些学生推向那些不良的群体,加速了潜质生的沉落。也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课堂纪律要求不严,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记录、不指正、不汇报,听之任之,在纵容个别违纪现象的同时,更打击了其他试图专心听讲的同学的上进心。教师道德失范最常见的现象是,某些教师将手中的权利无限扩大,利用选任班干部、评优评先、招生、保送等向学生家长索贿受贿,或者根据家长职位的高低、贫贱、捐款的多寡来确定班中班干部的人选及座位的安排,将社会上的陋习搬到了学校,搬到了课堂。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对学生采用了掌刮、鞭打、针刺、强迫学生吃屎、吃尿等极端的手段。更令人心寒的是,有个别教师中的败类对学生做出了为人所不齿的举动。也有的当面讲得堂而皇之,背后却做着鸡鸣狗盗、黄赌毒的勾当。这些行为对学生心灵所造成的创伤,往往是永久性、难以愈合的,它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的道理、所教的知识感到迷惘、不信任,甚至鄙视、厌恶。这种不信任感在学生头脑中一旦形成,其对教师的教育,对德育工作的打击无疑将会是毁灭性的。

德育工作者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道德修养,在学生和科任教师间搭建起理解的桥梁。通过自己过细的思想工作、高尚的人格魅力、循循善诱的引导教育,去解开学生心中对学习的不安和抗拒的心理,将对他们思想认识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点。

责任编辑潘孟良

猜你喜欢

教学进度德育工作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进而不顾其安”是师德问题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