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2009-11-09

财会学习 2009年9期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股教授

林 培

杨丹教授现任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执行院长,MBA中心副主任,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为美国管理学会、美国金融学会、美国会计学会会员,担任国内学术界权威期刊《经济研究》、《会计研究》、《南开管理评论》匿名评审以及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rojectsD学术委员。

杨教授,1971年10月出生于云南大理,1993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投资学专业,1996年获西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后留校。1996~1997年选派到德国柏林经济学院参加国际MBA核心课程培训。2003年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财务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选派到美国纽约市立大学Baruch商学院访问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选修财务学博士课程。2003年获得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优秀教师奖”,2005年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6年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杨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股发行定价机制与资本市场研究。他关注我国特殊的转型经济与新兴资本市场的双重制度背景,以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机制和新股发行效率:我国新股询价制度运行基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依托,在《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国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主要完成了我国新股发行长期弱势的存在性及其度量方法的讨论、新股发行机制的演变及其定价效率分析、非流通股定价对实证模型的修正、最优IPO发售机制的设计、IPO短期抑价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等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1)在我国并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新股发行长期弱势现象,反而存在着长期强势,且长期表现对于不同统计方法的使用非常敏感,(2)我国新股发行的定价效率随着发行机制的演变总体上在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市场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3)比较与分析了各种发售机制,构建了基于信息收集和价格发现功能的IPO发售机制的统一函数;(4)随着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的改革,公司治理因素逐渐被引入IPO短期抑价中。

同时,杨教授还密切关注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与动向,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国内较早倡导行为会计与财务研究,并做了颇多有益探索和尝试。曾提出:如果会计与财务只进行事后的档案式研究,那么就只能提供滞后的研究结果。杨教授通过和华盛顿州立大学进行研究合作,结合管理行为研究的优势,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寻求会计与财务行为研究的突破口,开展了涵盖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比较研究、纳税行为的中美比较研究、财务报表解读习惯行为研究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会计权威期刊《Accounting,Organization and Society》,从而成为中国大陆学者较少发表在该刊物的研究者之一,弥补了行为会计与财务研究在国内的研究空白,发挥了中国会计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影响力。

杨教授的学术研究秉承“扬会计之德,精会计之术”的精神,密切关注时代发展潮流,紧扣实务发展趋势,聚焦学术前沿,跳出会计看会计,从会计与经济互动的视角,把会计发展改革与经济发展改革紧密联系起来。曾主持或参与了《洗钱与反洗钱的金融学分析》、《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研究》、《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司投融资研究》、《我国新股发行机制演进研究》等省部级及以上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信息、机制与新股发行效率——我国新股发行询价制度运行基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课题《地震灾区产业损失评估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

杨教授认为,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实践先于理论。因此当代学者应该深入实际,总结中国发展之迷的深层次原因,把中国经验推向世界,也让中国的理论和实践良性互动,紧密结合。因此杨教授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服务社会,曾先后多次与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联合课题研究,同时担任四川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客座研究员,多家大型企业财务方面顾问,为非盈利机构和地方政府制定管理方案,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企业管理理论与管理实务水平的提升贡献了力量和智慧。

猜你喜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股教授
不妨以平常心来看待新股破发现象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
新股破发是价值回归第一步
新股频频破发不正常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