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校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注意的问题

2009-10-28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犯罪劳动青少年

袁 权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被关注的社会问题。众多犯罪学和社会学的学者们早已在这方面有所研究,寻找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笔者认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应该从根源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教育问题。仅从中小学的教育出发,笔者根据一些社会调研,来简略阐述一下中小学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对“法制教育”的误读

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承担着主要的教育任务,是全社会教育的主体,在青少年的犯罪预防方面更是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目前在犯罪预防方面所要做的工作,大体上以法制教育为主体。许多学校开设了法制教育课,开展一些与法制教育相关的课余活动,有的司法工作人员也受聘为一些学校的法制教育校外辅导员。但是这些课上课下的活动多流于形式,并未体现出持续而明显的效果。一些学校由于升学压力的原因,把与升学考试、提高成绩无直接关系的一些工作,都放在极为次要的位置,包括“法制教育”。

作为学校来讲,开展法制教育是必要的。在未来社会,知法懂法应该是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学校在这方面自然负有一定的教育义务。但法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几节法律常识课、参加几次与法制有关的活动所能概括的。它包括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但目的是明确而统一的,也就是通过教育,使青少年遵守法律,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所有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方法均可纳入其中。

在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应该是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体会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让他们真正懂得违法犯罪的危害。大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亲历”法院的审判过程,了解一些与他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案情,通过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危害性,以及远离犯罪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2. 开展审美教育。这方面主要是从综合素质类学科中开展,比如美术,音乐等。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可以净化心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

3.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律常识,这样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而且比单纯讲授法律常识的效果更好。

二、被忽略的道德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六字真言至今仍可以对“师者”的职责给予充分概括。而现代社会的教师的素质要远高于从前,绝大多数教师都受过专业教育技能培训。无论从知识储备到教育能力,都在社会各阶层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他们在“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中,更加突出中间,后者次之,忽略前者。而前者恰恰是法制教育的前提和关键。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是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所致,也是一个庞杂多元的社会问题。这里要说明的就是学校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思想道德的教育。

学校在培养教育的过程中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的:第一就是思想道德、人格习惯的培养和塑造,也就是做人方面的培养,这是教育的前提。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其中德育是放在第一位的,体现出了它的重要位置和作用。这几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以德育为基础来发展其它的方面,这是一个不可违背的规律。第二就是知识技能的传授。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所致,也正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在,那就是在大多数学校教育当中恰恰把二者颠倒了,把传授知识当作教育的根本目的,显然是错误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一些有才无德的“伪人才”,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走向极端的便是一旦他们在扭曲的价值取向的诱导下,他们对社会的危害将更大。

在学校教育中,应当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因为它是基础,是其它方面教育的前提。这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更是关键的。

道德是法律的底限,可以说道德素质是做一个守法公民的前提,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升学所学的知识。道德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青少年来讲,传统的道德规范是必须的,比如尊老爱幼,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舍己为人等。想必是这些规范大多数青少年都能够朗朗上口的背出来,但是这单纯的背出来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内涵,没有将其迁移到做事当中去,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正确引导。

三、不良的应试教育观念

在这一环节中,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并不大,问题主要出在中学教育。而在青少年犯罪中,中学生是高发年龄段。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转折期、心理叛逆期,生理发育迅速,激素分泌旺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中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健康指数偏低,外界环境不能给予其良好的调整空间。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处于人生关键期,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甚至胜过知识的积累。而恰在这个阶段,学校却在升学率的重压下忽略这些,一味追求好成绩、高分数。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成绩并未显著提高,出现了一些道德素质不高、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学生,当然这仅是一少部分。然而一些校园暴力事件、青少年犯罪,正成为这一问题的明确反映。

中国人口多、密度大,人才也呈多元化、多行业、多领域发展。但30年的人才选拔手段却以高考形式固定一成不变。尽管经历数次改革,但效果不明显,问题依然存在。笔者认为高考本身并没有错,中国的国情决定目前还不能出现一种更优于高考的人才选拔方式,问题在于应对高考的方式。

30年高考的考查模式不断改变,题型不断更新,唯独不变的是应付高考的方式。如今的许多中学仍然延用70年代80年代的复习高考的方法,仍然坚持一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思路。最终的结果却是学习效率低,学习压力大,忽略了学生其它方面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重压下不得不寻找放松、发泄的途径。由于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走向歧路。许多青少年为了缓解压力,泡在虚拟空间中寻找刺激,最终因沉溺网络走向犯罪,过重的心理压力不得不说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在各种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分数、名次无疑是他们最关注的。只要能提高分数,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用不道德乃至违法手段。学校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培养力度不够,专注于尽其所能提高分数提高升学率。而恰恰是这两方面是诱发犯罪的主要原因。

当今社会,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的压力也随之增大。许多人都将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首当其中。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期,其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将更加突出。由于当今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并且很多都是在家长的娇惯中长大的,其自我意识较强,易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当客观环境不能依其主观意志转移时,使他们常常会产生异常的心理状态,并且由此产生一些不正常的价值取向,如“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享乐主义的生活追求,拜金主义的生活目标”,进而有可能诱发犯罪。再加上一些青少年由于从小受到不良的教育或受到某种不良的刺激,会产生偏激的人格等等,这些都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所以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应该注重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再此基础上再进行知识文化的培养。

四、劳动教育、技能教育的必要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劳动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人应该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因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整个社会也是由每一个人的共同劳动创造的。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学校应该加强青少年劳动方面的教育。

学校的劳动教育和技能教育决不能是简单地让青少年去参加劳动,而是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他们懂得劳动的真正意义,不做不劳而获的事,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对于犯罪来讲,财产犯罪都是不正确的劳动观的价值取向的结果,这也是道德观的一种表现。因此学校更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和要求,从而从这一角度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猜你喜欢

犯罪劳动青少年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Televisions
热爱劳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环境犯罪的崛起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犯罪”种种
有些行为不算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