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团长我的团》

2009-10-23史宗历

电影文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另类

史宗历

[摘要]康洪雷指导的战争题材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全国插映后,不仅掀起了继《士兵突击》之后的又一次战争题材电视剧的收视热潮,同时也因其独特的审美视点,带给观众“另类”的观影体验,引发对该剧的进一步热议。本文力图通过对剧作的分析,论述其带给观众与以往战争片所不同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我的团长我的团;战争题材;另类;审美体验

翻开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我们会发现,把中华民族拖人耻辱泥沼的直接因素就是战争,这不仅是列强凌辱中国的屡试不爽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他们互相掠食、解决矛盾的激进方式。一百多年来,战争更是改写中国历史和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手段。而中国的影视作品中,表现战争的优秀影视作品更是不胜枚举。艺术家们通过对战争中民族精神、英雄形象的刻画,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战争的重要依据。

2009年全国各大卫视争相播出的战争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不仅在全国掀起了继《士兵突击》《集结号》之后的又一次战争影视观摩的热潮,同时以其独特的审美视点,带给观众“另类”的观影体验,在全国媒体更是引起了对于战争剧的又一次讨论热潮。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以中国远征军为主角的抗战题材剧,之所以引起堪比《亮剑》《士兵突击》《集结号》等影视作品更火爆的收视率,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题材新颖

战争电影,或者战争片,在《电影艺术词典》中的解释是:“以描绘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故事片。多着重于对人们在战争中的命运的描绘;对战略战术及巨大战争场面的描绘。常以军事将领或英雄人物为主人公。艺术上常以战争紧张气氛的渲染和存亡攸关的巨大悬念吸引观众。”

纵观中国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从早期中国电影中战争片的缺失,到抗战时期成为电影创作的主要题材;从十七年的全新建构战争片的叙事模式,再到新时期战争片再度繁荣,百花齐放,中国的战争片经历了坎坷的发展历程。而观众所熟悉的战争片,有以十七年时期为代表的“讴歌式”战争片,题材多出自于抗战、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以表现具有伟大精神力量的个体英雄人物为主要诉求点。《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地道战》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为观众塑造了众多性格刚毅、充满革命主义精神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作为战争片创作的主流,将“娱乐性”和“主旋律”结合,形成“主旋律娱乐化”的全新战争片特性,涌现出《战争子午线》《红樱桃》《紫日》等既符合主旋律要求,又契合市场规律的作品。

中国战争片所反映的主题,多数都是以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击外来侵略,不断弘扬革命战争史的英雄故事。而《我的团长我的团》首先在题材选取上一反传统表现战争的范围,而选择不为人所熟知的滇西抗战为背景,这一背景却又是过去影视剧中很少涉及的内容,而这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最血腥的一章。这部剧作敢为人先,并且相对真实地把这段历史搬上荧屏,开拓了电视剧题材的新领域。历史上滇西战场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的团长我的团》一剧巧妙地把这些往事嫁接在一起,大的故事脉络基本都有史可依。像剧中的南天门树堡之战,酷似历史上的“南天门战斗”和“松山战役”的结合体,龙文章川军团的个性也借鉴了许多洪行率领的新编第三十九师,这支被日本人称为“世界上最原始最野蛮的部队”当年在南天门几乎全军覆没,却像“川军团”一样重创日寇,为收复滇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选取了观众相对陌生的题材,一反以往战争片中的主旋律色彩,并且贯穿全剧的只是一群从未打过胜仗完全丧失信心,只希望能够活命的“散兵游勇”。在没有战斗激情没有拯救民族与水火之中的热情的前提下,这个不折不扣的“炮灰团”的命运将会如何?这些都足以吸引观众的目光。

二、精神内核

中国观众所熟知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几乎都充斥着伴随冲锋号英勇冲向敌人、拼死战斗的英雄主义色彩,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抗战是一场关心民族存亡的反击,退缩只会使民族灭亡、国土沦丧。不管是风靡一时的《亮剑》,还是掀起收视热潮的《士兵突击》,展现给观众的永远都是无畏、英勇、足智多谋的军人形象。

而《我的团长我的团》彻底颠覆了中国观众的心理底线,不仅选择了一群“败军之将”作为描述的主角,更是毫不掩饰地表现了散兵游勇们面临日军追击的怯懦和自私。龙文章带领部队在南天门阻击日军时,甚至说出了中国战争片中从未出现过的撤退宣言“撤,给他们屁吃”,让观众为这样一群没有纪律、没有战斗力、更没有斗志、节节退败的军队捧腹不已。

他们只是一群从全国各主战场汇集到滇西小镇的溃军,他们没完没了的贫嘴,为了蝇头小利弱肉强食。有的人从势利眼里尝到了甜头,有人忙着为自己找个强有力的靠山,只是没有人愿意打仗,哪怕他们的父母兄弟早已经流落异乡。活着,是这些人全部的也是最崇高的愿望。

《我的团长我的团》一剧塑造了一个不太“崇高”的团长形象。在“炮灰团”眼里,龙文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怪物,甚至使他们有先诛之而后快的冲动,但又因为他带给大家回家和活着的希望,燃烧起自己久违的冲动与激情。龙文章在剧中说,“我在找我们丢掉的魂,找不回来,我们这辈子都不得安宁。”其实他是在帮助这群精神上的“难民”“游民”,要摆脱这种不生不死的状态,重新召唤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让这帮人知道自己在干嘛、能干嘛;让这群中缅边境战场上的一群溃兵知道,作为军人或者作为人,怎样才能有尊严地活着?看似猥琐、像小丑一样上蹿下跳,其实却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着力塑造的大英雄,而且是有史以来战争片中最邪乎、最另类的正面人物形象。

孟烦了是“炮灰团”中除了龙文章之外另一个“看透了世事”绝顶聪明的嬉皮士,年纪轻轻就看明白了,于是花了小半辈子时间学会了扯淡。他是战友中的阴谋家,他以为披上玩世不恭的外衣就能无敌于天下,却总是被龙文章打回原形。和龙文章一起,两人一文一武,一唱一和,双簧式的表演,使得整部剧作增色不少。

《我的团长我的团》一剧以全新另类的视角阐述了残酷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张扬。虚构的故事还原了一个特殊的情景,给了一群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一个灵魂的归属。不再像以前的战争片那样,将战争夸大,为意识形态所服务,而是还原了战争的本质以及带对人的摧残与伤害;也是继《集结号》之后,对战争中普通士兵最人性化的描绘。如果说《集结号》的某些段落仍然带有向主流意识靠拢的倾向,那么《我的团长我的团》一剧则完全是疯狂呈现了战争中士兵“畏死”“怯懦”的深层原因。因为他们只希望能安稳的活下去,可是不打赢这场战争,他们也就永远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安逸”,这也成为他们打仗的惟一动力。

三、另类体验

随着近十多年来好莱坞战争影视作品在国内的热映,中国的观众更愿意将自己的国产作品拿来进行比较。好莱

坞战争影视作品充分展示了其先进的电影技术能力,大量逼真宏大的战争场面的描绘,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所有细节。而观众普遍认为我国的战争片视觉效果欠佳,这已经成为影响观众观看的一大因素。而好莱坞战争片的题材选取面广,无处不洋溢着的“美国人的生命最值钱”的“国家英雄主义”,把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完全放到“个体”的角度,以至于作为中国观众在看惯为了胜利舍身炸碉堡堵抢眼的壮举之后,更希望看到国家和社会对战争中“个体”的认同。这种“以人为本”的战争片理念也影响了中国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虽然意识形态各不相同,但是美国的战争片却以火爆逼真的场面和“人性化”的主题,为其政治上单边主义政策罩上了伪善的外衣,掩饰了战争的本质,正如好莱坞电影《我们曾是战士》中,梅尔·吉布森对她的小女儿所说的那样:“战争,就是一帮人想要另一帮人的命。”

以《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代表的当下中国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不再以塑造伟大的战争英雄为目的。本剧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战争片拍摄的技术手段为观众营造良好的视觉享受,其战争戏甚至达到了国产战争题材电视剧的巅峰,丛林战、坑道站、沙盘推演、毒气战等拍摄得有板有眼,没有用一堆快切、碎镜来糊弄观众,细节处理非常精致。剧中的武器装备、车辆坦克也十分养眼,服、化、道都值得称赞,4000多万的投资给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视觉回报。正是通过精心的策划与制作,使得国产战争剧在艺术水准方面上了一个台阶。另一方面,本剧转而将视点向下,以战争中众多在战争中本毫不起眼却充满鲜活个性的小人物的生命价值的体现来重新审视战争,重新唤醒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已经成为当下战争片的一种趋势。《我的团长我的团》一剧所表现的一群遥远而卑贱的生命深深感动着观众,不是因为他们是炮灰,而是枪炮声中这群男人对生与死的嬉笑怒骂和冷嘲热讽。剧中的人物带着缺陷、萎靡不振,他们郁郁寡欢地活着,又心甘情愿地去死。

四、结语

《我的团长我的团》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事实上,最完美的东西只能存在于各人的心里。美学家姚斯说过,“期待视域是接受者在接受作品前的定向预期”。所谓定向预期是指这种预期停留在以前的审美体验和生活经验中。对于导演康洪雷和编剧兰小龙来说,《士兵突击》必然成为了观众在观看《我的团长我的团》前的审美定向预期,这种预期造成了观众在接受新作品时的障碍。有的观众在与作品的审美撞击中“败”下阵来;有的观众却在与作品审美撞击中突破了预置的心理结构,把审美活动推向新的审美境界。对这部反传统的另类战争片,不应该被以往审美定向预期所束缚,而应换一个审美视角去欣赏。

这部电视剧精心雕刻的细节真实地打动了观众。正如导演康洪雷所说:剧中人物“没有口号,只有活着。”在“活着”这样一种简单质朴的生命信仰中,在对人物近似原生态的“本色”表现中,爱国主义的情怀得到了本真而自然的流露和展示。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另类
另类殉道者
童心 童眼 童耳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见识伦敦“另类小偷”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另类演奏家
另类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