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健信箱

2009-10-21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9年12期
关键词:大人客人性格

杨 健

问题1:我的儿子怎么了?

Q:最近一年来,儿子的问题令我很头疼。喊他干什么(比如吃饭、刷牙等),总是半天没反应;每晚睡觉时总会对我说,“妈妈别关门!”其实我们既没有分房睡,也没有分床睡。

我总觉得孩子不对劲,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请帮帮我!

A:对孩子喊了半天,他却没反应,你得观察一下孩子是否有身心发育上的障碍、营养不良等,身体虚弱往往影响孩子的反应能力。此外,要检查孩子的听觉、视觉是否有缺陷。

排除身体上的原因,剩下的就是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或者情绪上可能存在问题,小孩子往往用“不配合”来令你生气,从而引起关心和注意。

怎么办呢?最要紧的还是从生活习惯着手,比如刷牙,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强化这种习惯,形成“动力定型”(无须提醒的自觉行为),那么,有一天如果他没有刷牙,自己反而会觉得不对劲了,家长也就不必操心了。

至于孩子睡前总是担心门是否被关,这是一种恐惧情绪的表现。这种恐惧情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而发生变化的,是孩子寻找安全感的本能反应,家长不必过多忧虑,可以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讲科学知识,必要时你自己走到门外,过会儿再进来,给他壮胆,就是不要斥责他和强迫他睡觉。

问题2:可以对孩子说“坏爸爸”的事情吗?

Q:我女儿4岁多,我和她爸爸离异一年多了,孩子爸爸有家庭暴力和赌博恶习,去年又因诈骗入狱。女儿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缺少父爱,性格偏内向。作为单身母亲,我时常感到育儿压力,尤其几个月前,女儿隐隐听说她爸爸的事,哭着喊着要爸爸。我说,他不是好爸爸,孩子反驳我。

请问杨主任,我该不该告诉她所有实情,对她说“爸爸不是好人”,让她别再念着他?

A:首先,应该告诉孩子你目前的婚姻状况,早告诉比晚告诉要好。

但是,不必带着感情色彩去说她爸爸的不良行为,大人的事,4岁的孩子是无法全面理解的。

顺便说一句,单亲家庭并非在家庭教育中处于劣势,你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完全可以变不利为有利:

1.不给孩子过多的精神压力,比如涉及孩子爸爸的问题,不宜采取攻击性的态度,只做平静客观的描述就可以了。

2.让孩子多和伙伴相处,对她的健康成长和走向社会有好处。

3.随时体察孩子的情绪,多与她交流,并告诉她,“虽然我和你爸爸分开了,但妈妈是你最亲的人,你和别人一样什么都不缺。”

4.做母亲要为人表率,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形象,母亲在艰难困苦中的坚强、自立,无疑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问题3:孩子上大班了,怎么还“管不住自己”呢?

Q:我儿子4岁8个月,上大班了,一直比较好动,在幼儿园上课也会做小动作,而且他特别爱哭,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一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就会哭,有时怎么跟他讲道理都没用。没办法,只好对他说,“再哭妈妈就拿苍蝇拍打屁股!”这才管用。

A:男孩子好动,上课“憋不住”,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还极不成熟,自控能力还很差。因此,家长可以对他适当放宽一点要求,并原谅他的某些“越轨”行为,比如:孩子一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就会哭,爸爸妈妈一定不要简单地训斥孩子,可以转移他的视线,引导他去注意其他感兴趣的事情。

告诉你一个培养自控能力的小游戏——“谁先笑”。这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玩的亲子游戏:先由孩子逗你,大人忍住不笑;接着,由大人逗孩子,估计逗不了几下子,孩子就笑了。一轮过后,再来一次。其中,大人可以故意败北一回,让孩子有获胜感。

问题4:女儿怎么会咬自己的手指甲?

Q:我女儿上幼儿园,体质一直比较差。近一年来,她老爱咬自己的手指甲,咬得都只剩下半截了。医生说是缺锌,朋友说是习惯问题,一定要改掉,我不知道听谁的好,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写信求助。

A:咬手指甲是孩子寻找自我安慰的一种方法,说明她生活中发生了一些有压力的事情,比如遭到同龄孩子的冷淡,或看到电视里吓人的场面,等等。这类事件孩子自己往往说不清楚,所以家长的任务不是查原因,而是用爱心去关怀她,多加呵护,这样她才会逐渐放弃这种寻找自我安慰的习惯。

孩子咬指甲时,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让她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家长可以制止她,亦可转移她的注意力。有一条更实用的小建议:在她指甲上贴一截橡皮膏,使她不那么方便去咬,让她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从而终止这种行为。

问题5:有没有治“人来疯”的招?

Q:儿子快5周岁了,最近“人来疯”厉害,举个例子:家里来了客人,他一会儿工夫就和人家打得火热;我们拿出吃的东西招待客人,他就要客人回答他的提问,回答出了奖励两颗开心果。我们叫他自己玩,他不肯;凶他,他就会大哭大闹,让我们说话都很难。他很霸道,总是霸占客厅里的电视机,不许我们大声说话,影响他看电视,我们总不至于让客人到卧室里去吧。请问有什么办法能让他收敛一点?

A:首先,你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不怯场,还主动招待客人,这种开朗活泼的性格是难能可贵的,这比那些认生、羞怯的性格要好得多。

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些“装疯卖傻”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既然如此,强行制止的态度不可取,即便“人来疯”暂时被压制了,但最终还是会爆发的。

家长不要过分注意,否则他会更来劲。孩子这么做的目的是引人注意,搞一点恶作剧,得到大人的夸奖,你们不要中计,淡化它。孩子感到这种方法不奏效,以后自然不会再用。

家里来客人,可以在开始的时候,把他介绍给客人,并允许他当一会儿接待员,但不允许他霸占客厅,应严肃地告诉他,“现在我和客人有大人的事情要说,你到别处去玩。”必要时,由一个大人把他带出去玩,此事一定要坚持,不能形成有客人在场他都能大闹的局面。

问题6:儿子非常有主意,将来上学怎么办?

Q:我的儿子现在4岁零3个月,性格活泼外向,平时在家看书、下棋、讲故事、看光盘都能非常专注、认真,而且兴趣广泛,可一到外面上课,就表现得很好动,不太专注,不愿意随着老师的思路走,尤其是他不喜欢的事情,根本不配合老师,甚至告诉老师“我不喜欢”、“我不想做”。我为此很头疼,长此以往,将来上学怎么办?

A:我得向你表示祝贺,你的孩子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这是孩子优良性格中比较难能可贵的一种。中国的教育模式,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听话。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家长,十分看重自己的孩子能尽早地说出“不”、“我不喜欢”之类的话。此外,孩子在家可以很专注,兴趣又广泛,这更是值得推崇。因此,你不必头疼,而应该将他的优点发扬光大。请相信,他上小学时,一定是处于有利而不是被动的地位,当然,教导孩子上学时要遵守纪律、尊敬老师,也是必须的,但不要因此而限制他独立自主的精神。

问题7:孩子为什么会怕生?

Q:我的孩子4岁了,最近很怕生。看到同龄的小朋友,可以主动上前打招呼,还是蛮友好的;但是一看到陌生的大人,就会大哭,躲到房间里不肯出来见面。这种情况已经持续3个月了,小时候蛮大方的孩子怎么会变的呢?我该怎么做好啊?

A:人的性格有差异,这是正常现象,有些小孩在生人面前拘谨,或者在群体活动中表现畏缩,也不是什么大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会变大方的。

另外,大多数的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由大方到认生,然后又大方起来的“马鞍型”过程,只不过有的孩子认生的时间长一些,反应强烈一些,你的孩子正经历这一“认生”的过程,反应要更强烈一些。现阶段,你的任务就是缩短这一过程。

我注意到,孩子对陌生的、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很友好,而且不认生,只是对于陌生的大人才有认生的表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自然反应。问题是,孩子可能明知某个陌生人并不会对他造成伤害,完全不必要害怕的,但却不能克服认生的情绪,也就是你所说的“一见陌生的大人就哭”,以至无法与大人交往,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需要进行干预了。

1.大人千万别大惊小怪,尽量淡化,请告诉孩子,“这个叔叔很喜欢你,不用害怕,没事的。”

2.采用逐步升级的方法教育孩子与他人交往,刚开始,让孩子在父母面前表演节目和游戏;下一次,增加一两个亲友(孩子熟悉的);再下一次可以考虑加一两个不太熟悉的人,以此逐渐减轻孩子对陌生大人的恐惧心理。

3.走出家庭,走向社区,带着孩子走亲串友,家长在人际交往中落落大方对孩子也是一种榜样和鼓励。

4.平时加强培养孩子勇敢的精神,采用游戏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怕水、怕黑、怕独处等,多带孩子去钓鱼、捕小虾,玩捉迷藏、抓特务游戏等,培养孩子勇敢、自信的品质,有了良好品质打基础,孩子自然也会克服认生了。

猜你喜欢

大人客人性格
猫的性格爪知道
大人都不知道的事
让我们学着长成一个大人
做一个好客人
假如我是大人
不常见的客人
如果没有了大人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