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岭南冼夫人信仰衍变

2009-10-18蒋明智

世界宗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夫人信仰

岭南冼夫人信仰经历了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到民间保护神和和合神崇拜的发展过程,祖先崇拜与冼夫人后人对祖宗的慎终追远、奉行孝道、感恩报德、维系亲属团体、求祖先授福、怕祖先降祸的信仰有关;英雄崇拜与冼夫人有功于国、造福于民、德行垂范的历史功绩,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观念和冼夫人家族及后人的社会地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间将冼夫人作为福、禄、寿的保护神和和合神,与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观念、理想愿望和信仰传统密不可分。

关键词:岭南冼夫人民间信仰文化认同爱国主义

作者蒋明智,1966年生,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

冼夫人,岭南古高凉地区(今广东高州市、电白县、阳江县一带)少数民族女首领。世为南越首领,统辖部落十余万家。一生事梁、陈、隋三代,先后平定梁朝高州刺史李迁仕、陈朝广州刺史欧阳纥、隋朝番禺俚帅王仲宣的叛乱。隋朝时,被册封为“谯国夫人”。周恩来总理曾誉之为“巾帼英雄第一人”。2001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视察高州冼太夫人庙时,盛赞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所作的贡献,称冼夫人为“吾辈永远学习的楷模”。2003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在广东省委九届四次会议上指出:“广东省古代有两大历史名人,一个是包公,一个是冼太夫人,这是我省最大的旅游文化遗产”。然而,学者们对冼夫人的研究多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尚缺乏民俗学的研究。事实上,在冼夫人死后,岭南人民“立庙以祀”,并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冼夫人信仰”。本文从民间信仰的角度,考察冼夫人信仰的形成和演变及其与所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关系,期以正确认识冼夫人信仰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

一、冼夫人信仰溯源

最初的冼夫人信仰,属泛灵崇拜中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祖先崇拜与冼夫人后人的祖宗观念有关;英雄崇拜则与冼夫人的历史功绩是分不开的。

(一)最初的冼夫人信仰: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源于古代泛灵信仰中的人鬼崇拜,但融合了儒教的孝道伦理。《论语》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民间,甚至把祭祖一事看成比生前的孝顺更为重要。祭祖的目的主要有六个方面:慎终追远、奉行孝道、感恩报德、维系亲属团体、求祖先授福、怕祖先降祸。

冼夫人信仰最初就是以祖先崇拜的形式出现的。最早的冼夫人庙建在冼夫人故里——电白县山兜丁村,俗称“山兜娘娘庙”。这是粤西数百座冼夫人庙中唯一以“娘娘”命名的庙,可见其最早应是祖神庙,往后再逐步演变为粤西的地域神庙。据光绪《电白县志》载:“十一月二十四日,谯国夫人诞辰,乡邑多演戏迎神。”在丁村,每到正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都有纪念冼夫人忌日的“冼太探娘家”民俗活动。十七日前两三天,全村人开始清洁、斋戒,已婚夫妇分床而居,村民从该年结婚的男子中挑选出四名“头家”,迎接冼夫人神像。到了十七日,在仪仗队、锣鼓队和火炮队的护送下,四位头家将冼夫人神像从山兜娘娘庙抬回丁村巡游,享受各家各户的祭拜。十八日全村在妈田中临时搭建竹棚公祭。十九日送冼夫人神像回庙。二十日头家又抬着神像在附近村庄巡游,称“冼夫人探四邻”。二十一日巡游活动继续举行,晚上举行送船下海仪式。二十二日全村开斋食荤,晚上放烟花、演大戏,祭祀活动宣告结束。

在冼夫人的后代冯氏族谱中,冼夫人享有冯姓众多男祖先也无法企及的地位。正如《冯姓考略》引述旧志所言:“冯氏之先国于北燕,国没遗子人广而昌,大于粤者凡九世,保境安民,厥功灿焉……然统考其实,皆夫人之力也。”地处广州仙湖街的冯氏大宗祠更把冯宝和冼夫人奉为始祖。其原因是“惟四世谯国公宝祖与冼氏夫人,考妣昭然,且事功显著,立祠当奉为始祖,令分支衍派立祖以配之,名妥祠成”

在冼夫人与其夫君冯宝的定居地高州长坡镇旧城村,长期以来是冯姓家族祭祀祖先的中心。这里从梁朝至明代,先后成为高凉郡、旧电白县、高凉府的治所,冼夫人和冯宝婚后即定居在此地;旧城冯姓是冼夫人和冯宝的嫡裔。最早的冼太庙即建在此地。每逢冼太诞期间,旧城冼氏后裔都要举行游神活动。游神时,走在前面的仪仗队抬着“回避”、“肃静”开路牌开路,接着是长号乐队奏乐。按冼夫人的礼遇等级,可以组织十二支长号,连续敲打十二下响锣,燃放十二声礼炮。其它冼庙的游神活动,均按此礼遇执行;唯独旧城冼太庙可以打破这一规格。据传,这是皇帝当年对冯氏家族游神时的特许做法。旧城冼太诞游神活动,既是冯氏后裔对先祖的纪念,又是作为冯氏后裔发源地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地位的展演。

旧城村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冯姓宗祠如今成为粤西地区最大的冯姓宗祠,其地域范围涉及古高凉地区的高州、化州、信宜、茂名、电白、吴川等地,此外还有广东佛山、恩平、阳江、阳春、廉江、湛江和广西博白、北流、玉林、来宾、容县、藤县等地。该祠主祀冯宝和冼夫人,但与一般的祖祠祭祀不同,而是将传统的“家国同构”观念纳入其中,赋予祖先崇拜以深刻的儒家伦理。如门联“高凉世胄;谯国家风”、正祠对联“祖建国己谯国孙越国三代国公皆报国;夫爱民妇慈民子亲民满门民心为民”、中厅柱联“谯国公治高凉,坚持民族融合功垂万世;冼母绥岭表,保卫国家统一德泽千秋”。祖先创下的功勋使后代倍感自豪和荣耀,后代的联宗祭祀活动也扩大了祖先的声名。无疑地,后世散布于各地的冼夫人庙,大都是冯冼两姓后裔建立起来的。

在这种宗亲关系中,另有一种特殊的情形。在海南,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保留崇拜冼夫人的习俗,谓之“婆期”,其活动规模远在祭祀自己祖宗的“公期”之上。当地人把冼夫人当作生下他们祖宗的“婆娘”。如琼山县的“梁少婆”庙,就是把冼夫人当作“婆祖”来信奉的。相传冼夫人到海南后,开始就住在琼山县新坡梁沙村梁云龙家,并在梁家认“干爹”、“干娘”,所以后人称冼夫人为“梁沙婆祖”、称梁沙村为“婆祖外家”这些地方之所以将冼夫人作“婆祖”来崇拜,其原因可能是:他们确实就是冼氏后代;或者他们的祖先是冼氏的部下,南征时留在了海南;或者他们的祖先是冼夫人南下时解救出来的奴隶;或者他们的祖先曾经是冼夫人在海南任用过的地方骨干。

据研究,自冯氏后代冯光进、冯光帝(距冼夫人仅5代)迁往海南以来,其后代发展至今已有30代左右,总人数约有10万人,他们分布在琼山、文昌、琼海、万宁、澄迈、临高、儋县等地。还有一部分人移居泰国、新加坡、法国、台湾、香港等地,估计有6000人左右。加上古高凉一带的后裔,总数极为可观。另据冼氏宗谱所载,自印山、磊山、秩山、基全四祖系已传二十余代,共10,015人。冼夫人辞世后,得到众后代的崇奉,自在情理之中。

(二)祖先崇拜与英雄崇拜的结合

冼夫人家族“世为南越首领”,自冼夫人与北燕王室之后、罗州刺史冯融的儿子冯宝结为连理以后,冯氏一家三代,名声更是显赫。时冯宝任高凉太守,子冯仆任石龙太守,孙冯盎任高州刺史、冯喧任罗州刺史,曾孙智戣任高州刺史、智戴任恩州刺史、智

玳任潘州刺史。冯氏三代实质上成了高凉地区的统帅。因而对冼夫人的家族祭祀,总是与官府祭祀结合在一起。据《重修谯国冼氏庙碑》载:“(冼夫人)仁寿二年以寿终。官置祠祀之。”今高州旧城与城内两座冼太庙,都由州官建立。由于是官府行为,这两座冼太庙通过出租和分摊的形式,拥有固定的庙祖收入,以供庙宇管理和冼夫人春祭、诞辰时,置办祭祀物品所需。

又据《茂名县志》载:“春秋仲月二十四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诞辰,本府率官属致祭。”官府主持的祭祀活动祭品相当丰厚,计有:帛一(白色)、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铡一、簠一、簋一、笾一、豆十、酒一、白磁爵一。举行祭礼时,有固定的程序,概括如下:1、净手。承祭官由赞引官引导,净手后,到前殿台阶下肃立,分献官、赞引官各就各位。

2、奏乐曲。由典仪唱迎神曲,奏咸平乐。

3、祭拜。承祭官、陪祭官、分献官行三跪九叩首礼。

4、献祭。承祭官在正殿案前行一跪一叩首礼,然后依次将帛和爵拱举立献。

5、读祝文。由读祝官宣读祝文,读毕献于正位案上,行三叩首礼。

6、奏乐,礼毕。

官府建庙祭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要联系官府祝文和内容来分析。历代官府祝文已无可考,但可从遗留下来的清同治十二年癸酉所立《冼太夫人记碑(高州冼太庙)》和清谭莹的《高凉冼太庙神弦曲》作一侧面了解。《记碑》中说:

祀曰:于维夫人,闲气之英。有土有众,惟忠惟贞。辇尽帷幄,慷慨将兵。削平僭乱,荣勋梁陈。开府宣谕,功报隋廷。尊君奉职,三代一心。宜其荣谥,照耀丹青。惟天降异,厥灵孔殷。干旋威福,护国安民。显显神应,祀典孔明。

这段祝文高度评价了冼夫人作为女中豪杰、大将风范,平定叛乱,荣勋三期,三代一心,忠君报国的生平事迹,并祈请冼夫人在天有灵,“干旋威福,护国安民”。将冼夫人作为英雄来崇拜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

在冼夫人信仰中,英雄崇拜贯穿于封建社会官方所撰写的碑文和诗词楹联中。如明代高州府通判吴恩所撰《重修谯国冼氏庙碑》说:“策勋三朝,保姓立氏。藩屏蛮服,不忘内志”,“世执其功,益昌其继”。清代浙江庆元县知县信宜军安甸谨撰《重修慈佑冼太夫人庙碑》言:“考诸礼有功德于民者,没则祀之,非仅以明报也;其人既往而瞻其祠宗,拜其遗像,使人油然生景仰效法之思,所以维人心扶世教也!”在《历代吟颂冼夫人诗词楹联》一书辑录的诗词中,自宋至清,皆为文^仕宦所写,苏轼的《冼庙》诗开了名士歌咏冼夫人的先河。该诗对冼夫人护国安民的功德备加称赞,给以后文^仕宦的创作定了基调。

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锦伞平积乱,犀渠破余疑。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辞。我欲作铭志,慰此父老思。遗民不可问,偻句奠予欺。掉牲茵鸡卜,我当一访之。铜鼓壶卢笙,歌此迎送诗。

由于对冼夫人“护国安民”的信仰与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是一致的,自隋至清,冼夫人受到了历代皇帝的多次追封。如隋朝追封为“诚敬夫人”;南汉追封为“清福夫人”;宋朝追封为“显应夫人”,赐额“宁济”,加封为“柔惠夫人”;明朝追封为“高凉郡夫人”;清朝追封为“慈佑夫人”。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使冼夫人“护国安民”的信仰影响更为深远。

对冼夫人的英雄崇拜,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自秦汉时起,统治者移民南疆,在岭南设置郡县制,封建王朝的高压和盘剥,遭到了俚人的仇视和反抗。据史书记载,肖梁天鉴六年(502),郁林郡俚人起义;中大通(529--534)时,衡州俚汉两族联合起义;大同(535-545)初,西江俚帅陈文彻兄弟起义;大同中,高凉俚人起义;祯明三年(589),东衡州“群俚反叛”。这些反抗斗争使历代封建王朝,在俚人聚居地实行的郡县制,很不健全,甚至徒有其名。朝廷派来的命官在当地往往“号令不行”。封建统治者只好改用“以蛮夷治蛮夷”的羁糜政策。直到唐代,封建王朝对俚人都只是“羁糜而已,未能制服其民”。

因此,冼夫人维护统一,保境安民的思想和威力,仍有其现实价值。封建统治者借共同的冼夫人信仰,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思想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与冯氏家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冯氏家族的势力,达到稳定岭南的目的。同时,冼夫人的人格力量和治理岭南的英雄业绩,也是值得封建社会岭南历代父母官钦佩、敬仰和仿效的。

二、民间冼夫人信仰的演变

冼夫人的不朽功勋和家族、官府的造神运动,必将在民间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民间对冼夫人的信仰总是与群众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联系在一起,并通过传说的形式,渲染其神秘色彩,使冼夫人的光辉形象逐渐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因而研究民间冼夫人信仰,必须研究冼夫人的传说。

冼夫人的传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性的,表现作为历史英雄人物的冼夫人足智多谋、善断是非、以身作则和大义灭亲的优秀品质。如《巧判耕牛》、《智判竹帽》、《牧场辨鸭》、《帅堂斩将》、《冷水滩的由来》等传说。它们有其历史依据,可以与史书记载互为礼充,使冼夫人的历史形象更为丰满,也传递着冼夫人深受民众爱戴的历史信息。另一类则以想象的形式,表现冼夫人作为民间信仰神的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如《冼太与大谢王比武》、《驱鬼烧窑》、《旧城的来历》、《窑山的来历》、《百通令旗》、《义务保姆》、《月下老人》等传说。可以说最丰富、生动、引人入胜的是这一部分的传说。它们从道教神仙故事和神明显圣的故事中移植而来,在讲述英雄非凡业绩的同时,将冼夫人升格为神灵,成为人们信仰冼夫人的合理解释。正如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所指出的:“传说就像近代歌词唱的那样:虽不祈祷,神也保佑,是为确保公众利益而使大家都记住不忘的,当地的‘缘由,之谭。”

冼夫人的传说,反映了民间冼夫人信仰的转变。具体说来,有如下几方面:

(一)保护神。与官方宣扬的冼夫人“护国保民”的正统思想相一致,也是民间信仰的主流,但它却是以泛灵论的传统思维方式来表达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理想愿望的。冼夫人作为保护神,涉及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概括而言,主要包括福、禄、寿三大利益要求,即祈求冼夫人保佑,以获得财富、子嗣和健康,避免贫穷、疾病和无后。

1、财富方面。如《冼太与大谢王比武》说,大谢王一心想侵吞高凉岭,后与冼太斗法失败,在冼太夫人用神鞭打出的二十四条坑的地方,变得十分肥沃,人们在那里开垦种植,年年获得丰收。《驱鬼烧窑》说,南朝时旧城筑城缺砖瓦,冼夫人便驱使周围的鬼神赶制,忙了七七四十九天,在地下挖出了大批瓦窑,烧制砖瓦,满足了旧城筑城的需要:《百通令旗》讲,冼夫人到了琼山梁沙后,发现人们的禁忌太多,便制作了两面小令旗,一面写“财源广进”,一面写“令”字,并告诉群众:凡求财求物遇到禁忌,就打出我的“财源广进”小令旗,放心行事;打出单“令”旗,则一切禁忌都可破开。有了此令旗,人们思想解放了,生产得到发展,财富也随之增加。

2、子嗣方面。《百通令旗》讲,冼夫人到琼山梁沙后,见有些夫妇结婚多年不生

育,便制作了一批“无所顾忌,早生贵子”的小令旗,送给他们,并传话:“婆祖有令,取此令旗,夫妻同床睡觉无所顾忌。”照这办法去做,那些多年不育的夫妻果然生下贵子。这也许是冼夫人让人们冲破传统的思想束缚,认识到了正确的生育之道所致;也许有些不孕夫妇真的应验了,于是大家传颂开来,冼夫人也就成了民间的“送子神”。

孩子生下来,要细心呵护才能顺利成长。于是冼夫人又充当起群众的义务保姆。传说从前旧城的冼夫人庙最灵验,人们下田时,把小孩抱到庙里的神像前说一声:“妈妈看儿,我去做工。”孩子在庙里便终日不啼不饥。冼夫人成了孩子的看护神,因此群众都亲切地叫她为“阿妈”。如今在高州长坡镇雷垌村,冼太宗祠已改成幼儿园,孩子们在其中嬉戏娱乐、读书识字,在健康成长。大人们相信,这也有冼太的功劳。

3、健康。如《宝山的传说》讲,冼夫人有一对雌雄宝鸭,每天早上在旧城上空飞翔,霞光万丈,人间瘟疫和农作物病虫灾害便立刻化为乌有,因此这一带连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该传说表现了人们对除瘟去疫、健康长寿的企求。俚人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耕生活。《隋书·地理志》说:“俚人……椎结膜踞,乃其旧风。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但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直到隋代,岭南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都远不及中原。“自岭以南二十余都,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病,人尤夭折”。这种生存状态决定了人们对冼夫人的幻想。

(二)和合神。高州冼太庙后殿有座冯公庙,庙内设有冯宝夫妇座像,群众称之为“和合神”。青年男女在冯、冼神像前祷告,以求化解矛盾,重归于好。当地群众以民歌的形式,表达了这种信仰:

结伴来登冼庙坐,士女虔心来烧香。夫人想是慈悲甚,尽诉痴情也无妨。

冼庙座落拜神灵,种种痴情仔细陈。愿乞先锋双脚急,替侬捉回负心郎。

从歌谣可以看出,无论是婚前的痴情相恋,还是婚后的婚姻危急,人们都喜欢向冼夫人尽情倾诉,并希望通过冼夫人的神力,能与心上人结为百年之好,或挽回即将破灭的婚姻。

“和合二仙”本指唐代两位高僧寒山和拾德,民间根据他们摈弃前嫌、重归于好的友情故事,将其改造为和合共欢的婚姻吉祥神。在粤西,为何冼夫人和冯宝也被视为和合神了呢?这也许与他们身为地方长官、善于为民排忧解难有关。据传说,冼夫人青年进代就足智多谋,善于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牧场辨鸭》、《智判竹帽》都说明了这一点。尤其在《巧判耕牛》中,冼夫人对两兄弟的耕牛纠纷的调解,合情合理:“生者同耕,死者同宰”,损失共同承担;利益一同分享。兄弟和睦相处,彼此关心,才能立业兴家。传说已将冼夫人作为人伦道德的维护者。

冯宝是俚人地区的汉族官吏,当初“号令不行”,因与冼夫人联姻,才转变为地方至尊。冯、冼联姻,可谓珠连璧合,他们成了俚人社会权力、智慧和道德的化身。群众有矛盾,向他们诉求,也是可以理解的。通过倾诉、祈求,人们往往可以化解心中的郁结,并在困境中看到希望,这正是民俗的心理辅导功能之所在。

传说是虚构出来的,尽管它也有某些方面的历史依据。但由于它与群众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理想愿望和精神信仰联系在一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是不能忽视的。正如柳田国男所指出的:“怀疑传说的真实性,老想从中找寻裂缝的人,总是受到多数人的反对,这是因为传说本身就有群众基础,所以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

这些传说对冼夫人信仰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在高州,冼夫人信仰是最大的民间信仰。据民国《茂名县志》记载,当时高州共有135座庙,其中冼太庙63座,约占45%,其次为关帝庙23座、文武帝庙12座、文昌庙12座。可以说,高州是冼夫人信仰的核心区。除高卅I以外,隋唐时期的古高凉一代,包括现在的电白、化州、阳江、信宜等地,是冼夫人信仰圈的主要分布区。其中电白县有冼庙17座、化州市26座、阳江3座、信宜县3座。冼夫人信仰圈另一个重要的分布区是海南省,共有冼庙50座,以原琼山县冼太庙最为集中,有24座。这些庙宇成为民间冼夫人信仰的重要载体。

三、冼夫人信仰的新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1949~1979),由于无神论影响,冼夫人信仰一度沉寂了下来;改革开放后,重又得到复兴。

在复兴的冼夫人信仰中,家族主义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得到强化。如高州市雷洞村,在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太诞时,组织“姑太探外家活动”。这天一大早,各家各户派出专人组成迎亲队,敲锣打鼓,来到良德坡冼太庙内,迎接冼夫人神像回村。先为冼夫人沐浴、更衣,然后祭祀。全村杀猪分肉,劏鸡宰鸭,作为供品,进庙祭祀。祭拜完毕,抬起冼夫人神像及其五员虎将的神牌,穿街过巷地神游,鼓乐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晚上集体聚餐,并各带一份剩菜回家祭祖。在旧城村的冼太庙,每月初一、十五都有妇女轮值念经活动,这是“冼夫人信仰圈”中最为独特的纪念仪式。念经的都为女性,经书有《冼太经》、《冼太新经文》、《地母经》、《六祖坛经》等。到冼太诞时,纪念活动最为隆重,除念经以外,上午要杀三头猪,祭拜冼夫人后,在全村范围内,按筹款的多少,分配猪肉。傍晚全村放电影或做戏,电影一般是武打片,戏多为粤剧,请县里的专业戏剧团来表演,一连热闹三个晚上,至二十六日宰牛节,杀一头牛,以犒劳三位先锋,整个诞辰节才结束。

上述活动,除纪念、祈福意义外,很大程度上,是亲缘认同和凝聚的一种仪式表演。据高州县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长坡镇有冼氏村庄16个,2719人;冯姓村庄8个,1521人,查其族谱记载,他们基本上都是冼太夫人的后裔。“所以历来旧城和雷洞大队的群众之间,个个都异口相传,他们的祖先是亲戚。”这两地群众对冼夫人的纪念活动,既强化了本族的团结,又密切了与亲族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对血缘、亲缘性群体的稳固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更为普遍的是,冼夫人信仰成为社区互动共有的文化资源。不管是否有血缘、亲缘、地缘或业缘关系,也不论是城镇居民或乡村百姓,冼夫人信仰更多地成了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的人们,祈求人生顺遂,化解心灵困惑的一种精神寄托。笔者于2007年8月曾到高州做冼夫人信仰的田野调查,发现一些冼庙里有莘莘学子考上大学后,送给冼夫人的旌旗;也有带着幼小的孩子,拿着作业本,到冼庙敬拜的;还有从新疆远道而来的母女,问婚姻的前景和财运的等等,不一而足。如今,冼夫人神像被制成各类图画或像章,一些企事业单位还将冼夫人神像搬上日历。在民间信仰中,冼夫人成了驱邪避祸、祈求福祉的神柢。

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有一座由祖籍高州信宜的马籍华人,捐资十多万马币,建立起来的“增江冼太庙”,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当初筹建时,还派专人到高州冼太庙“割香”,十数日才将“冼太夫人”恭迎到马来西亚。在香港,20世纪70年代也成立了“高凉郡主冼夫人福利基金会”。基金会创办了特思学校及幼稚园,在幼稚园里设立“冼太夫人纪念堂”。这些冼太庙和冼夫人纪念堂,表现了在异国他乡的人们,与自己民族根性文化难以割舍的情怀。无疑冼夫人信仰还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寻根问祖,

保持与祖国血肉相联的精神纽带。

民间冼夫人信仰,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引导。如高州市人民政府1995、1998年两次举行冼夫人诞辰大型纪念活动。两次活动都是本着“政府牵头,群众参与”的原则,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而开展的。实践证明,它们在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有效地进行社会意识调控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尤其是2000年2月,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出席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视察了高州冼太庙。他盛赞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不朽功勋,并指示,要扩大冼太庙的活动空间,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陪同的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表示,要把冼太庙扩建成冼太文化公园,要大力弘扬冼夫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冼太文化公园目前已被广东茂名市列为“十一五”规划项目。它的建成,将为高州市增加一个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休闲场所和文化旅游景点。2006年11月中旬,由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同志以及阮崇武、王学萍、周松等省级老领导组成的考察团,专程前往广东考察冼夫人故里和冼夫人文化建设情况,召开了冼夫人文化研讨会,并达成了共识:两省一起联手,开发冼夫人文化旅游,形成从粤西到海南、从故里建设到冼夫人文化公园等一系列的旅游品牌和文化品牌,通过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和文化项目建设,推动冼夫人文化品牌的建设,达到旅游开发和文化建设的双赢。

五、余论

以上我们联系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探讨了冼夫人信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认为冼夫人信仰经历了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到民间保护神和和合神崇拜的发展过程,祖先崇拜与冼夫人后人对祖宗的慎终追远、奉行孝道、感恩报德、维系亲属团体、求祖先授福、怕祖先降祸的信仰有关;英雄崇拜与冼夫人有功于国、造福于民、德行垂范的历史功绩,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观念和冼夫人家族及后人的社会地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间将冼夫人作为福、禄、寿的保护神和和合神,与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观念、理想愿望和信仰传统密不可分。今天,冼夫人信仰在冼夫人与冯宝的后裔和其他人群中,仍然有着广泛的信众,并得到了政府和地方组织的重视和引导,成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发展地方旅游业的重要文化资源。由此可见,冼夫人信仰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多样的文化价值,只有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它,才能正确把握其精神实质,较好地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责任编辑李建欣)

猜你喜欢

夫人信仰
信仰
夫人的一天
漫画
“夫人”与“妻”的区别
也罢
B之比
信仰是什么
他的情人
知识漫画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