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佛教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发展

2009-10-18陈秋平

世界宗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佛学院法师佛教

马来(西)亚人间佛教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但由于初期缺乏有力的环境和基础,无法成系统的发展。当时主要是由太虚大师两次的到访而开始播下善的因缘,之后又有法舫法师、慈航法师、演培法师等人的短暂停留,为人间佛教在马来亚的传播与发展做出极具意义的贡献。人间佛教在马来西亚有系统的传扬与发展,是竺摩法师南渡槟城,并定居于此后才正式开启的。经过竺摩法师与其他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终于形成马来西亚佛教发展的主要主导思想之一。当今马来西亚人间佛教的发展,虽说主要受到台湾的影响,但太虚大师及其学生们的贡献,却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人间佛教太虚大师慈航法师竺摩法师法舫法师演培法师

作者陈秋平,1970年生,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一、前言

中国佛教传播马来西亚,是随着中国南方劳工南迁马来半岛寻找赚钱的机会而传人的。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人南来的吸引力,使得大量的中国人南迁到马来半岛。①中国佛教也因此在马来半岛有其信仰者。不过,当时南迁的华人,无论是教育或文化水平都较低,大都无法了解佛教中的三宝、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虽然他们都自称为佛教徒,但是在他们的信仰中却含有道教、儒家及祖先崇拜的成份。因此他们在马来亚建立神佛不分的寺院,只是为了满足心灵上的寄托。虽也有一些来自中国的出家人,但他们的到来大都只为满足当地居民的渡亡仪式和其它宗教仪式的需求。也有些云游至马来亚的出家人,是为了本身或是祖庭的利益,向当地华侨募款带回中国。

马来亚佛教进入了另一阶段——“知识佛教”,是在经多位法师弘扬正法与努力之下形成的。“知识佛教”渐见效果,已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随后又有更多的高僧大德的推动与弘扬,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接引知识分子进入佛门,“知识佛教”在马来亚总算生根,扎下根基。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下,得以在马来亚传播,并获得了积极的弘扬与推广,进而成为今日大马佛教界的主流思想。

二、太虚大师的到访与人间佛教播种

1926年,太虚大师受邀到星洲(新加坡)弘法,于9月2日抵达后,便马不停蹄的参与一系列的活动。出席欢迎会做了几场的演讲,其中包括开讲“略论世人对于佛法之误会”、“觉世救人之佛法”、“佛乘宗要论”、“心经”及“维摩诘经”等,广受当地华侨信众的欢迎。太虚大师也趁此行,倡议当地佛教徒组织起来,筹设南洋佛教联合会,其余各处随其需要各设分会。以期通过完善的组织,一方面保持现状,一方面作新的国际宣传,办佛教教育与普通高中小学校与慈善事业,以及修养研究团体等。太虚大师提倡通过组织形式弘扬正法的理念,以为新马佛教如后的发展埋下了善因缘。大师与当地侨领如陈嘉庚、胡文虎等见面,除了参观橡胶园、工厂、商店外,也和他们谈论有关佛法与商业,以及欧美弘法及建立世界佛教学苑的构想等,太虚大师初步了解了国外生活,体会到懂佛学与佛教专门名词的外语翻译的重要。

1940年元月,太虚大师率中国佛教国际访问团出访东南亚及南亚诸国。此行旨在促进双边佛教界的良性互动,宣传抗日救国、团结御侮国策,揭露日寇的暴行及阴谋。为期5个月的访问,充分的体现了太虚大师“从国难救济中来建设人间佛教”和“从世运转变中来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访问团先后抵达仰光、新德里、科隆坡、新加坡、吉隆坡等地,与各地佛教界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在此基础上,相继成立了中缅、中印、中锡、中新、中马佛教文化协会,完成了一次意义非凡、功德圆满的国民外交。这一次在新、马期间,大师曾到过柔佛、马六甲、吉隆坡、槟城等地,发表“在家学佛次第”、“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八正道与改善人群生活”、“佛教与中国女学”等演讲。这些讲题是大师一生所提倡的人生佛教内涵,以让新马信徒进一步了解。

太虚大师两次的到访,为新、马佛教界带来新的气息,也将人间佛教思想和理念介绍给马来亚佛教界,使得人间佛教开始在马来亚播下种子,佛教界了解“佛教并不脱离世间一切因果法则及物质环境,所以不单是精神的;也不是专力念经拜仟超度鬼灵的,所以不单是死后的。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断的向上进步,这才是佛教的真相。”进而开始建设“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

三、慈航、演培、法舫法师与马来西亚人间佛教的传播

太虚大师对马来亚人间佛教的传播与发展,除了他本身曾到过这里播下最初的种子外,更主要的还是受大师教导与影响的弟子及学生们,如慈航法师、法舫法师、演培法师以及后来的竺摩法师等,秉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信念,无论是做短暂的停留还是长居马来(西)亚,皆都尽所能的将人间佛教思想弘扬于此。

对海外人间佛教发展而言,更重要且具意义的是慈航法师也酝酿走出国门,把太虚大师倡导“人间佛教”的理念推向世界。1939年,圆瑛大师率弟子明呖等将远涉南洋,募集抗战经费。慈航法师闻讯专程赶到上海送行,并表明自己今后将赴南洋弘法的意愿。圆瑛大师告诉慈航法师,他早年曾到过马来亚的马六甲弘法,那里有不少同为闽籍的僧人。这埋下了慈航法师弘化国外的因缘。1940年,慈航法师随太虚大师带领的佛教访问团出访南亚和东南亚等国,行程结束之后,由于四众弟子的挽留及征得太虚大师的同意而留在南洋,并未随太虚大师返国。南洋一带以闽南、广东的移民为主,加上慈航法师曾住锡缅甸达4年之久,较为了解华侨的宗教需求,因此受大众的欢迎与支持。因此,自1941年起,47岁的慈航法师开始长住南洋,在马来亚展开了弘扬人间佛教的工作。1941年,应洪福寺大护法兼信理人,槟榔屿殷商林耀椿母子二人之礼请,慈航法师入驻洪福寺与宝誉堂,并应任第一任住持,由本道法师协助寺务任监院。开始走上以兴办教育为经、以弘传佛法为业的8年创业之路。他从实践中体会到,要把“人间佛教”的理念推向世界,关键在于改革佛学教育,造就一批有佛教意识、德才兼备的新型弘法人才。随后,他联络僧俗两界,成立了槟城佛学会。慈航法师也曾驻锡菩提学院,长达3年多之久。慈航法师在菩提学院时,宣讲了《楞严经》、《法华经》、因明学、唯识学和《楞伽经》等。同时也为院方编定了课诵本,以供孤儿及寄宿生们使用。当时新、马百姓不满日寇统治,受慈航感化而皈依三宝者日众。除较长时间驻锡马来亚槟榔屿和新加坡,慈航法师还往还于马六甲、吉隆坡、怡保各地巡回讲经并鼓励和协助成立佛教组织,实践太虚大师“从国难救济中来建设人间佛教”,“建设团体”,“以利他为先”的“行在瑜伽菩萨戒行”的思想。

另一位深受太虚大师思想影响的演培法师,对马来亚人间佛教思想的传播贡献亦不小,法师于1961年5月下旬,莅临马来亚槟榔屿。当时在槟城弘化的高僧,如竺摩、本道、广余、广义、明德、龙辉、慧僧、隆根等,都迎于机场。在槟城参观、访问,历时两周,复转赴怡保、吉隆坡、马六甲,一路随缘说法,最后到达新加坡。

演培法师曾在闽南佛学院及汉藏教理院读书,一生以僧伽教育、从事撰述和到各地

弘法为最大心愿。平时,他都坚持每周说法两次。其著作有《解探密经语体释》、《俱合论颂讲记》、《成唯识论记》、《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观》、《人间佛教》、《佛教的缘起观》、《唯识法相及其思想演变》等,总计800余万字,后结集成《谛观全集》34册及《谛观续集》12册出版。这些著作,都成为马来亚人间佛教思想的泉源之一。虽然法师常驻新加坡,但由于两地只是一堤之隔,来往方便,因此马来西亚佛教界也受惠于其思想。

深受太虚大师看重的学生——法舫法师也曾在马来亚人间佛教的弘传方面扮演过角色。1950年4月20日,法舫法师应槟城菩提学院之邀请,出席该院的落成典礼,并为佛像开光。法舫法师在落成典礼后留在菩提学院宣讲《菩萨戒经》、《唯识二十颂》及《唯识三十颂》等。但由于得回锡兰大学任教职,无法答应菩提学院同仁的挽留。法师回锡兰后便因血压高而于1952年10月3日清晨圆寂,享年48岁。

虽然法舫法师无法如愿常期驻锡槟城菩提学院,但他的短暂停留,也给导了菩提学院众住众极大的鼓舞。即让菩提学院住众及学生们学习太虚大师的精神,“由奉行五戒十善开始,渐而四摄六度、信解行证而修佛法”;同时每个人都有机会“服务社会,替社会谋利益”。通过创办学校及时间社会福利工作,一方面以个人人格影响社会,一方面合力净化社会,达成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王弄书居士也就是因为法舫法师的一句话:“现在菩提学校是办小学,留我没用的,希望将来扩办中学时,我再来帮忙。”而立志要办中学。而菩提中学的成立,也让已届42岁的竺摩法师有因缘于1954年5月4日从香港莅院为导师,兼于菩提中学教授佛学课程。这是马来亚佛教重要的一年,自从竺摩法师到槟城来,他的生命与大马的人民及佛教便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大马佛教有广大的空间让法师开拓,法师也的确为大马佛教开拓了广大的空间。从人间佛教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竺摩法师的到来,也使其老师——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得以在马来亚有系统的传播与发展。

除了以上几位法师,太虚大师的师友如会泉法师、广余法师等,亦同样为马来亚人间佛教思想的传播尽一份力。可是,由于当时华人社会知识水平不高,对于佛教的接受,仍停留在一般信仰的程度,很难接受较系统性的人间佛教思想。这让人间佛教思想的弘扬没有了有利的基础和环境,加上这些法师都只做短暂的停留,因此所达致的成果并不大,无法形成一股力量而使人间佛教成为华裔佛教徒的主流思想,更别说成为推动佛教发展的主力了。

四、竺摩法师与马来亚人间佛教的系统性弘扬

1950年以前,由于前来马来亚的法师都无法常期的定居在此,因此,人间佛教佛教思想只停留在播种与无系统的传播阶段,至竺摩法师的到来才有所改变,使得人间佛教获得了系统性的发展。

1954年,竺摩法师应槟城菩提学院之邀,从香港南渡,途经曼谷,受聘为菩提学院导师,并为菩提中学学生授佛学课。竺摩法师的到来,更能实现菩提学院以佛教办学的理念,既“要能在社会上发生强而有力的作用,最好是有僧伽在校内讲学,作为师生的师表,使社会人士对僧伽有深刻良好的印象,对三宝能生起虔诚的敬仰”。他又将《无尽灯》转到马来亚编辑出版至今,成为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刊物之一。

1955年6月,马六甲的金星法师到槟城见竺摩法师商议组织马来亚佛教会,以全马佛教尚无僧众领导之总机构为由,请竺摩法师出面领导此组织。虽然竺摩法师觉得应该为佛教大局设想,却苦于菩提中学教务繁忙,未即答应。两天后,金星法师等再次与竺摩法师见面,有感于大家的诚意,又能保护三宝慧命及寺产,并纪念佛陀,竺摩法师答应先组筹委会,开展筹备工作。但由于竺摩法师忙碌于弘法工作,筹备工作因此受到了影响而缓慢下来。直到1958年12月法师自美返马之后数月间,才商议筹划完备。最终于1959年4月19日假极乐寺开成立大会,敦请当时的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主持剪彩,全马各州代表300余单位,及政府长官,地方缙绅,各佛教国驻马使节,中西来宾共约2000余人,情况空前热烈,掀开马来亚佛教史新页。根据竺摩法师在《马来亚佛教会宣言》一文中的说法,马来亚佛教总会(简称马佛总)成立的目的有二:(一)团结教徒以致力佛化;(二)宣扬教义以利乐人群。

马佛总会是将所有的北传僧众、寺院及在家信徒联合于一个全国性的组织下共同发展大马佛教的最大力量。竺摩法师开始组织弘法团,并亲自担任团长,到马来西亚各州弘法,掀起了弘法及闻法的热潮,接引了不少各阶层人士信佛学佛。与此同时,积极筹办建设佛总大厦,亲自担任筹委会主席。佛总大厦1967年开工,1969年落成,共得捐款51万5千元,其中政府拨款15万元,竺摩法师自己捐款5千元。竺摩法师也自马佛总成立以后,就被推选为主席并担任此职12年,卸任之后并由金明法师接任。

竺摩法师于1965年创立了三慧讲堂,乃希望讲堂非一般寺院或只供信徒膜拜或信仰佛教,而是通过讲学方式,教导信徒依闻、思、修之次第证人法之实相,由闻思修而知戒定慧,进而修学戒定慧。讲堂但愿能秉承佛陀的遗教,弘扬佛法遍天下,建立净土在人间。讲堂内设有讲经会、佛法研修会、人生佛学中心、周日义校、念佛会、慧堂印经会等弘法单位,希望通过讲堂,发扬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同时法师亦以三慧讲堂名义,出资出版太虚大师著作《人生佛教》,以期有效且详尽的将大师的思想介绍给马来西亚佛教界。

在1970年成立马来西亚佛学院(简称马佛学院),校舍设在马佛总大厦内。竺摩法师即一直担任院长直到于2002年2月4日圆寂为止。他带领佛学院走过风雨的20多年,实践太虚大师通过教育振兴佛教的使命。马佛学院的创立,其宗旨是,既“注重于提倡佛教教育,培植佛教弘法及主持人才,同时令学佛青年,对出世间法有彻底的嘹解;对世间法亦有相当修养,藉克利他自利,以护持正法,使佛日增辉,慧命不断。”不难发现受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期盼继承和发扬光大以太虚大师为代表所开创的近代中国佛教革命新传统。而这种革新,即“人间佛教”的推行与落实。

近30年来,马佛学院为大马佛教界培养了不少的专才。目前在马佛学院授课的僧青年教师大都为佛学院毕业生,而在外弘法,并能主持较有系统之佛学课程的僧、俗青年,也大多数曾受教育于马佛学院。其中也是曾在马佛学院受过教育的继程法师,后来还成为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的会长,创办各类生活营和课程,由此也可见马佛学院的一些功绩。

大马佛教界在法师的领导、带动及开拓下,开出了新的局面。因此大马佛教界称誉法师为“大马汉文系佛教发展之父”。此称誉对法师而言,是当之无愧的。竺摩法师师承太虚大师,其治学方针及弘法的理念,深受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的影响。眼看佛教界中人才匮乏的现象,法师因而对弘法利生、培植僧才极之重视。故马佛学院及三慧讲堂的创建,除了注重文化层面的建设,也重以思想层面上的引导。继程法师认为,综观法师对大马佛教的贡献与功绩,可分为文化层面的建设及组织方面的建设各四项,文化层面的建设为:(1)开著书立说之风气;(2)开讲经说法之风气;(3)开艺文弘法之风气;(4)开培材值僧之风气。而组织方面的建设则为:(1)助成大马佛总;(2)助创马佛学院;(3)支持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4)创建三慧讲堂。这些,都体现了竺摩法师实践太虚大师改革佛教的路线,通过讲经说法、著书立说,甚至利用艺术为方便,善诱社会有缘之士学习佛法。法师也学习太虚大师组织团体的方式,积极的创设和支持全国性的佛教组织,以期利用组织的力量达致最大的弘扬佛法功效。对于人才的培养,更是竺摩法师一生付出最多精力的事业,除了创立马来西亚佛学院以培养僧青年和有志之佛教徒,还大力的鼓励徒弟及学生们留学海外,并成立助学金补助佛子深入佛法。如今竺摩法师徒弟们(继字辈)已是马来西亚佛教界重要的支柱,继续着他未完成的使命。人间佛教思想已是马来西亚汉传系佛教的主流思想之一,成为了发展马来西亚佛教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结论

在众人的付出与贡献下,人间佛教已在马来西亚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佛教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太虚大师及其学生们的对马来西亚人间佛教发展的做出与贡献,确实值得称扬的,应该给予历史的记录。马来西亚的人间佛教思想的发展,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在马来西亚的多元社会,以及融合了多元佛教的背景下,应当能负起结合不同传统佛教,创新人间佛教理论体系,使其更能与当代的社会契机与契理,积极地适应时代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菩萨行”的方式,从而使佛法与时代发展并进的使命。目前受南传佛教及一行禅师等推动的“参与性佛教”(Engaged Buddhism),能充分研究其与人间佛教的异同,如何将两者结合,是马来西亚佛教界今后在发展佛教工作上可思考的路径之一。

(责任编辑黄夏年)

猜你喜欢

佛学院法师佛教
佛教艺术
国服法师Davie Wang,物理暴击100%
弯腰的哲学
弯腰的哲学
论如何成为一名法师
视界
法师削皮
壶中影
不见悲则喜
看中国·在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