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09-10-14刘隆华

中国教师 2009年17期
关键词:道口道德教育道德

刘隆华

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七条明确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紧密结合。”这正是基于直接道德教育的局限性提出的。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实现德育目的,仅依靠直接的道德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每周两三课时的德育课以外,在更经常的、范围更为广泛的学科教学和学校生活中也要进行道德的渗透,实施间接德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自然、社会、思维方面的知识是世界观和正确道德行为的基础。《中小学德育大纲》也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进行道德教育呢?本文将以数学教学为例,从教师、教法、教材、课堂生活气氛等方面,讨论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道德教育。

一、渗透在教材中的道德影响

1.课程价值观

教材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与教师的课程价值观密切相关。“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虽然数学教材不是文学作品,但是由具有不同课程价值观的教师教学,对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重视课程内在价值的教师,把教材看成是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欲望以及促进理性进步的手段,鼓励学生学以致知,并在求知求真中获得乐趣。强调课程工具价值的教师,把教材看成是谋求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手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为完满的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而学习。如杜威所言,数学及自然科学本身并不是目的,它们只有被运用于认识和改造社会,才具有道德的意义。当道德生活的重心集中在运用理智去诊断和消除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各种不幸时,理智的事物就变成了道德的事物。

2.教材中的思想内容

教材是学生了解学科的第一文本。它们往往在课堂教学之先就发挥着对学生的影响。尽管数学并不像语文、历史一样包含大量的思想内容,但数学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样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矛盾体,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微积分学中的定积分概念,有分割、作和、取极限这几个过程,形象地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和事物变化的过程;笛卡儿创立的解析几何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统一起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问题,或者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几个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对数运算是指数运算的逆运算,看似矛盾,事实上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又如,概率和统计所揭示的是事物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内在联系。

3.数学史中隐含的道德影响

如同美国著名应用数学与数学教育家M•克莱因描绘的那样,我们的数学课程“使人产生一种幻觉”:“数学家们几乎理所当然地从定理到定理,他们能克服任何困难”,“课本中字斟句酌的叙述,未能表现创造过程中的斗争、曲折,以及在建立一个可观的结构之前,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穿插数学家们对数学科学的执着追求、坚忍不拔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古希腊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他被抛入了爱琴海。又如,非欧几何的建立,历经了上千年的历程,历代数学家在艰苦卓绝地探索。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要利用数学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在介绍《祖暅原理》中“缘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时,通过对祖冲之、祖暅父子的简介,以及苏联将1959年10月4日发射第三个宇宙火箭后在月球上发现的一个环形山定名为“祖冲之山”和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11月9日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等素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讲“二项式定理”时,通过对我国的“杨辉三角”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早发现一个多世纪的史料介绍,以及陈景润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皇冠上的明珠、取得最新的“1+2”研究成果等,说明我国在数学研究领域里,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有着辉煌灿烂的一页,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

二、渗透在教法中的道德影响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注意艺术性,要像讲数学知识那样去研究德育的技巧与方法,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在“润”字上下功夫。要常讲常新,讲出逻辑,显示深度,触动心灵,德育才会进入新的境界。

如,讲小学数学“5的认识”时,一开始,教师就贴出一面国旗。问:“这是什么?”(国旗)“对!这是我们的国旗,它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应该爱护它。数数看,国旗上有几颗小五角星?几颗大五角星?合起来有几颗五角星?每一颗五角星上有几个角?”这样既能加深对“5”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又有机地渗透了德育,做到了知识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教学中借助直观形象,使小朋友们看得见,摸得着,比教师空洞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好多了。

又如,中学生早恋现象是家长、学校都感到头痛的难题,劝阻禁止难以奏效。一个年轻的数学教师在学生座谈会上讲了这样一例:解方程,解得方程在实数域内无解,在复数域内有解,结论是方程有无解与其未知数取值区域有关。能不能在中学阶段早恋可以看做一个方程求解的问题。为什么中学阶段无解?不能早恋的原因就是:学生正处在求知阶段,经济上依靠父母不能独立,按中国传统观念,恋爱的最终结果应是建立家庭、生儿育女,这是中学求学期间不能办到的事。然而当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以后,各方面条件成熟了,经济上可以自立了,这个婚恋方程不但可解,而且一定有解。学生听了老师这段话都会心地笑了,模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由此可见,数学科学的模型让学生信服的同时,对其引伸出来的意义也表示可接受。这里一个客观的道德判断问题被上升为主观道德判断,解决了中学生情感上的难题。这个例子说明,在道德教育时,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事务进行推理,会使原本直线型的德育变得弯曲、生动且更易牢记于心。

三、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

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如果采取民主的方式领导学生集体,对待学生,学生将向着情绪稳定、态度友好、具有领导能力等方向发展;如果采取专制的方式领导学生集体,对待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情绪紧张、态度冷漠、攻击性强、自治能力差;如果采取放任方式领导学生集体,对待学生,将易于使学生向无组织无纪律方向发展。所以,最佳的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民主的氛围,平等地对待学生,关心学生。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的方式,形成无声的教育资源,去浸润和影响学生。

如,2002年南昌市中考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允许单向通过的窄道口(如图),通常情况下,每分钟可以通过9人。一天,王老师到达道口时,发现由于拥挤,每分钟只能有3人通过道口,此时,自己前面还有36个人等待通过(假定先到的先过,王老师过道口的时间忽略不计),通过道路口后,还需7分钟到达学校。此时,若绕道而行,要15分钟到达学校。从节省时间考虑,王老师应选择绕道去学校,还是选择通过拥挤的道口去学校?若在王老师等人的维持下,几分钟后,秩序恢复正常(维持秩序期间,每分钟仍有3人通过道口),结果王老师比拥挤的情况下提前6分钟通过道口,问维持秩序的时间是多少?

该题立意于生活中的常见的数学问题,以一名教师的选择,阐明了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既有利于他人,又有利于自己的道理,学生从解题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文明道德的教育。

又如,一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说:“我就是不认为那是对的。……这就是我的意见,而且我有资格主张我的意见。”教师在处理学生这样的发言时,就要开导学生,正因为人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主张,所以我们需要理性的证明。同样,我们声称某个行为在道德上的对错,并不仅仅是说我们喜欢或讨厌它,而是说此行动按一定原则概括的是非标准来衡量是对或错。

四、课堂文化的道德感染力

数学课堂文化一般有三方面因素:创造、民主、合作。以前数学课堂民主氛围、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薄弱,片面强调师道尊严,过分重视分数的价值。而《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与教学的各个部分都一直贯穿着“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给教师营造和谐、民主的数学课堂文化指明了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文化虽不是数学课所独有,但由于数学是重要的基础课,加上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课堂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在数学课堂上营造具有个人特色的课堂文化,使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

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以及知识基础等都是不一样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不尽相同,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在初中就讲什么“辩证关系”或“对立统一关系”,除了空喊政治口号之外,只能把道德教育庸俗化。

(作者单位:重庆37中)

(责任编辑:王啸)

猜你喜欢

道口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汽笛声中的道口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关于铁路道口安全管理的研究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