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人,我该说你什么好

2009-10-14

记者观察 2009年15期
关键词:外地人太原山西

和 悦

太原人对旅游观光好像不大感兴趣,尤其不喜欢到外地去。即便去,大多也是单位里组织在太原附近转一转。早上去,晚上回,感觉好像是逛了一趟自由市场。五一节在祁县乔家大院,笔者就遇到好几拨太原去的观光团。这个院进,那个院出,走马灯似的,看上去不像参观,倒像是在赶路。其实,山西境内所拥有的风景名胜,多数是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想要看得明白,是需要相应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的。即如同一个连毛笔也不会握的人去看碑林,所能看见的恐怕就只是一块一块切割齐整、纵横林立的石头。地域观念不强、文化观念薄弱大体上代表了当今太原人的思维哲学和行为风尚。电视里的广告每天都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也有人认为你想知道人家怎么好,你得亲自去看一看。言外之意,一个人,一个地方的人只有通过正确了解和认识别人,才能最终正确了解和认识自己。

上海的余秋雨写了《抱愧山西》,山西人才知道走西口原本不是一件悲悲戚戚的事情,才知道原来山西也曾是“海内首富”,也才知道外界对山西的了解首先是从大寨开始的,而不是太原。我不知道太原人对此作何感想,但无论如何,大原在外面知名度不高,大原人没有尽到对省会太原、对整个山西的责任,都是囿于自己的“太原意识”。北京人优越感很强。高兴的时候,会给你足足侃上10分钟,让你清楚你要去的地方怎么走;在电车上吵架过了一站又一站,不厌其烦,唯独君子动口不动手。北京人善谈、能聊、礼貌、客套,当然是基于深厚的首都文化,但北京人光说不练,却也不是没有长手。要知道,吵架也是需要一定“学问”的。香港的电视连续剧《乾隆下江南》在太原算是播出得比较早的,一时间也曾万人空巷。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男女老幼端坐于电视机前替古人担忧。但是这种所谓的轰动也只是太原人说给太原人听听就算了,甚至连榆次也未波及。然而在北京一公演,北京人谈笑之余交口称赞,此剧就红遍了全国。而且人们都相信北京人所说的:香港的电视剧只是娱乐,即使是历史题材也不可较真。北京人这种大众文化的包容性、凝聚力及辐射力由此可见一斑。文化一如商品,大原人没有自己的文化名牌,当然号召力和可信程度就不高。

单从地理位置上讲,山西地处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和西部较不发达地区之间,在空间方面,似乎具备一种吞吐和沟通的自然条件。而太原地处山西腹地,表象上很给人一种能站得住脚和安全方便的感觉,但实际上,这种距离上的不远不近恰恰形成了选择上的模棱两可。北部的大同人在购物、旅游、看病及蜜月旅行时去了首都北京;南面的运城人遇到此类情况想想还是去古都西安为好。究其原因,仅仅是北京可玩的地方多,文化水平高,西安的东西更便宜么?恐怕不尽然。

外地人来太原没有安全感,其实太原本地人也时常担惊受怕。这倒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夜路抢劫、撬门入室、交通混乱,而是指日常生活中的那种不安宁与不放心。广州人说外地人在广州被抢劫肯定不是广州人干的,因为他们不屑于做那种没有说法的事情。想要赚你的钱,哄你就行了。而外地人到了太原,太原人经常采取的做法,是在五一大楼路口的过街天桥上拦住去路,气势汹汹地问你买不买!在车站买票、乘车哪里都免不了得挤,但在太原经常是挤着挤着就挤出“火”来了。有一位在太原工作的瑞士女士,在接受电视记者采访时说:我在这里挺习惯的,都已经学会了用筷子和包饺子了,但有些事我恐怕永远都习惯不了,比如说在公共场合需要排队的地方不排队,不遵守秩序,恃强凌弱。平常上下班、逛商场,不小心撞了车或是踩了别人的脚,本来是一件只需道声歉或说句对不起就可以了结的事情,但在太原人这里,就常常演变成一场格斗。再加上好围观,爱起哄者不在少数,几句话下来,似乎不动手就不能证明自己有理。经常看到这佯的怪现象,遇到红灯,一两分钟等不得便要硬闯,但是围观起哄等着瞧好戏,耗上40分钟个把小时却什么也不怕耽搁。人们都说有理能够走遍天下,但在太原,你恐怕连柳巷也走不出去。

不管有文化还是没文化,读书对于太原人来说什么时候也不是时尚,所以也就成不了风气。日本人说她的国民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虽说在地铁车厢里10个读书的约有九个是在看连环画,但他们的确在读,并以此作为消遣和等待的习惯方式。深圳图书馆每天门庭若市,甚至连办借书证也得走后门。那么太原人呢?省内最大的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每年的购书经费不足50万,在全国倒着数排名第二,实际上是最后。因为排在山西后面的西藏还没有省立图书馆呢!太原人为什么读书,或者说太原人读书为什么,没有人认真探讨过这个问题。

猜你喜欢

外地人太原山西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Right to Roam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除夜太原寒甚
A Study on Oscar Wilde’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太原工读驾校的品牌之路
shock of THE NEW
沉默的堰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