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咖啡馆,散落在北京的心灵居所

2009-10-13

上海采风月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松饼锣鼓咖啡馆

小 川

周立波的咖啡和大蒜的说法,一出世就受到了很多北方人的抨击,其实北方人不但爱吃大蒜,爱喝咖啡的习惯未必输给南方人。或者换句话说,有城市的地方就有寂寞,有寂寞的地方,就少不了咖啡以及咖啡馆。

“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曾经这句经典的话被很多年轻人所追捧,以前年轻人喝咖啡是为了赶潮流,追求时尚。现在都市人去咖啡馆是为了工作、聚会、放松心情,很多喜欢徜徉在咖啡馆的人们,其实未必一定是爱那里的咖啡,而只是爱上那里的氛围。试想温暖午后,手捧一杯泛着温厚奶香的拿铁,在咖啡馆的大落地窗前,听着老板钟爱的黑胶唱片,目光放远,穿越人流,你会忽然生出一种置身人海,却超然世外的感觉。

这一刻,将心灵暂时寄居在这里,在人群里悄悄隐匿,暂时离开。

ZARAH 又寂寞 又美好

因为住在南锣鼓巷,所以免不了四处转转,到各家咖啡馆坐坐,其实锣鼓巷里的咖啡馆很多,混合着各式酒吧,基本上让你一天都转不完,但是有特色的其实没有几家,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更是少之又少。

创意产业催生下的创意物品,多数都是形式大于内容,而市场的淘汰率也极高,没特色没风格的最后都存活不了,所以基本上是每隔一个多月就能看到有店面易主,有店面翻新,有店面消失。

这家ZARAH咖啡馆在与锣鼓巷垂直相交的鼓楼东大街上,别看这条街没有锣鼓巷热闹,距离后海也是咫尺距离,但是生意却是旺得不得了。比起锣鼓巷里的一些有名无实的地方,这里的德式咖啡地道正宗,老板私人密制的松饼更是好吃得没话说,最主要的是,它的价格大概是后海咖啡馆的一半都不到。

来这里的外国朋友很多,去锣鼓巷以及后海转的朋友,也都喜欢在这里歇脚。一旦遇到赶稿的时候,我就喜欢带着笔记本躲到这里,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喝七杯咖啡,吃三盘松饼,写完一篇稿子。店主贴心地营业到零点打烊,店里的音乐轻柔舒缓,非常适合放松精神。

因为去得久了,店里的服务人员也都认识我。留着很酷的发型并且做得一手好松饼的男侍应生小陈,之前一直被我错当成老板,小陈总喜欢在端松饼过来的时候,抿着嘴角微笑,会说流利的英语、法语,还有基本的意大利语。我喜欢在顾客不多的时候和他攀谈,问他年纪轻轻英文那么好,却为什么当起了侍应生。他又抿起有着招牌笑容的嘴角说:如果有机会让你放弃现在的工作,你会不会选择去开一间咖啡馆,或是选择呆在咖啡馆里工作?我低头想了一下,点点头。没错,多数留恋咖啡馆的人都或多或少有着这样的梦想。

小陈说,喜欢去酒吧的人,偏爱热闹;喜欢去茶室的人,偏爱清净;而喜欢去咖啡馆的人,则是又爱清净,又怕孤独,又寂寞又美好。你看这里虽然人很多,但是你坐在任何的一个卡座上,都是这一小块领地里的国王,你置身在一个众多人的世界,却还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孤单。你可以选择一个人静默,也可以在心情好的时候,和邻座的人淡淡招呼。这种刚刚好的距离感,正是我喜欢的。

我喜欢在咖啡馆看着这些来来往往的人,喜欢观察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喜欢放自己喜欢的音乐,喜欢给每个人调属于他们自己的咖啡。当然,我也许不会一辈子都做这个行业,但是人在年轻的时候,总要偶尔奢侈一把,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才好不辜负青春。

因为青春,不就是用来挥霍的么?

盒子 光影交错的美丽

不是每一个喜欢泡咖啡馆的人都能开咖啡馆,但,凡是开咖啡馆的人,一定都是喜欢咖啡的人。不过把往日的喜欢变成可以运作的商业资本,这不但需要热爱,更需要精明的商业头脑。

三四年前,我因为采访,来到这家叫做“盒子”的咖啡馆,那时候它在五道口,低调,略显安静,却深得很多大学生的喜爱。老板是个很爱电影也很懂咖啡的女人。她平均每周都要举办小型的电影试映会。和其他喜欢放电影的咖啡馆不同的是,这里放映的多数都是先锋电影,或者一些法语以及西班牙语的电影,片子有时候很闷很晦涩,有时候又很文艺。

盒子咖啡馆的地段有点绕,据说店里不成文的标语是,第一次是朋友带你来这里,第二次是你自己来这里,第三次,是你带着其他朋友来这里。可见其口碑相传的自信。

只是因为不想早起去写字楼上班,所以老板决定开一家咖啡馆,靠自己的经营养活自己。可梦想人人都有,但是真的做下去,未必是人人都行。

咖啡馆才开的时候,几乎没什么人上门,一来因为地段偏,二来这里的咖啡和别处也并无区别。那大家为何要舍近求远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板拿出自己私藏的电影在咖啡馆里放给自己看,却没想到意外地在顾客里找到了同好,而且彼此还相谈甚欢,大有几分相见恨晚的意思。之后就开始了咖啡馆内的非主流电影之旅。渐渐的,这里成了文艺青年和电影爱好者的聚集地,盒子也因此而声名大噪了起来。

如今再来这里,一切早已经物是人非,有传言说老板在咖啡馆与人结缘,远嫁重洋,而新接手的老板则还依旧秉持早年的规矩,每周两次放映世界各地的艺术电影和地下电影。

我笑着与盒子的经理老冯打趣说,索性开几家分店吧,这样资本运转起来,做大了,才赚得多。他则坚定地说:也许以后会有盒子酒吧,卖自己酿的红酒,也许会有盒子画廊,在旁摆上咖啡桌,但是盒子咖啡馆不会复制,因为这本身就会很难,风格会难以延续,咖啡馆和人一样,都有各自的个性,人的心情是没办法复制的。

其实,到底是咖啡馆没办法复制?还是那些爱咖啡馆的人心中的寂寞没办法复制,我们还没办法早早下一个定论。

雕刻时光 咖啡里最好的时光

提起时光,自然不能不提京城最有名的“雕刻时光”。这是一个浪漫得有点不真实的咖啡馆,慵懒得走来走去的猫咪,笔记本上客人随手留下的片语之言,那份情调和慵懒,那份温暖和放松,就好像那质朴的桌椅与老式钢琴一样,都透着一股惬意和休闲的味道,这哪里卖得是咖啡,分明卖的是一种生活,简单轻松的咖啡生活。

十多年前,来自台湾的老庄,从电影学院毕业后,就和太太一起开了一家咖啡馆,定名为“雕刻时光”,据说这个名字来自于苏联导演所写的电影自传的书名。开始的时候,雕刻时光也放映一些电影,后来因为场地和版权等问题,不得不中止了。也许是因为开的时间比较早,雕刻时光获得了人们极大的肯定,老庄就想到了要把这个咖啡馆做成品牌。如今的雕刻时光在北京城区拥有8家分店,外省拥有3家分店,还注册成立了一家以“流动咖啡馆”为特色的子品牌公司。

爱咖啡的人,有人喜欢泡在咖啡馆,有人把工作安在了咖啡馆,有的甚至索性去当了咖啡馆的老板,做起了经营的生意来。无论大家的出发点如何,最后的结果怎样,咖啡馆,在这个加速的时代,为人营造的更多的还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可以让人把心暂时放在那里面的感觉。在北京这个车水马龙物欲穿梭的城市,在这个晚婚甚至不婚的年代里,寻找一份这样安心的感觉,除了家,就只有咖啡馆。

守着咖啡想心事的时间似乎最容易飞逝,也许那家街角的咖啡店它的咖啡并不那么好喝,但是当它混合了那里的阳光、音乐以及氛围之后,就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

当自己混迹在一堆同类当中,也许你还是继续一个人,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男的、女的、开朗的、忧郁的、一群来的、孤自独坐的、抽烟的、喝浓咖啡的,或者根本不喝咖啡的。我们凭感觉找到彼此,凭盯着屋角或咖啡杯的眼神找到彼此……

嗨!原来你也爱喝这个味道的咖啡,原来你也喜欢这个苦而不涩的寂寞滋味……

猜你喜欢

松饼锣鼓咖啡馆
Be a Helper in the Meow Cafe猫咪咖啡馆的小帮手
香蕉松饼
差咖啡馆
开在黑白漫画中的咖啡馆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有魔法的酥饼
有益心脏健康的松饼
薅草锣鼓,田间楚音
水上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