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发展历程

2009-10-12卜凡祥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历程特点

卜凡祥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发展历程,并对建国后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几个鲜明特点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历程 特点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3-0153-01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①

1近代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发展迟缓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代文化体育事业繁荣。例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图书馆的国家之一,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了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又如,东汉时进行蹴鞠的“鞠城”(相当于今天的足球场),圆鞠方墙,建筑样式很有章法。

到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内忧外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发展迟缓。从晚清开始,伴随着“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和国人“开启民智”的思潮,我国近代文体观念开始萌生,近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开始起步,一些具有近代性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始筹建。例如,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我国第一所官办的近代性质的大学图书馆。1897年重建成,1905年正式定名的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是上海近代图书馆的雏形,“藏书楼的藏书中,西文书籍类有法、英、德、希腊、拉丁等语言的图书,各国著名的百科全书(辞典)几乎应有尽有。”②在体育设施方面,如1907年在上海兴建的虹口游泳池,是西方近代体育进入中国的体现。中华民国时期,1936年6月开始建造的南京中央博物院(1937年8月,因日军的侵犯被迫停工,第一期工程仅完成四分之三,解放后于1950年定名为南京博物院);1935年建成的上海市立体育场,当时被称为“东亚首屈一指”的体育场馆。

总的来看,建国前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严重匮乏,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设备上都非常滞后。

2 建国后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迅猛发展

建国后,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回顾这一历史时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主要是对旧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恢复、整顿和一批重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工建设。如建国初期首都著名的十大建筑中,有七个就属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这时期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受到当时苏联的影响较大。后期,全国规模的“大跃进”运动影响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二个时期,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受到了严重阻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空前的骄人成绩。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快速增长。特别是“八五”以来,各地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成绩显著,一大批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体育馆、体育场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相继建成。初步形成了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城乡结合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服务网络。

时至今日,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3建国后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发展的几个鲜明特点

①我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统一起来,对民族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等的建设给予充分的支持,在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民族文化体育活动的同时,营造了全民参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风尚。

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各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好于内陆地区。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有计划地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给以扶持,非常重视边远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不是一个单个的经济行为,它涉及到一系列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社会因素。由于近代中国贫穷落后,中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种类不健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需要加大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法规全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②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上海名建筑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 寿孝鹤,李雄藩,孙庶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1949-1985)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3] 石泉长.中华百科要揽[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4] 沈福煦,沈燮癸.透视上海近代建筑[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 徐嵩龄,张晓明,章建刚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历程特点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