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对民俗节目《逗春牛》的编导

2009-09-30刘桂梅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蚌壳春牛媒婆

刘桂梅

“逗春牛”是湖南绥宁县苗、侗人民在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以牛为神物,爱牛、祭牛中产生的一农耕生产、生活的民俗文化。“逗春牛”也是苗、侗族人民的一种迎春仪式,立春节开展逗春牛活动,是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代兴旺发达、人畜平安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反映了苗、侗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不畏艰难、顽强生存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习俗自唐宋以来,在苗、侗山寨就已形成,一直流传至今,是苗、侗人民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是苗、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传统的“逗春牛”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两人拱戴牛头牛尾模仿牛的动作,执牛鞭的儿童、小丑、绅士、扛犁的农夫、采桑姑娘跟随在后,敲锣打鼓走村串户,一路上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动作,说一些吉祥的话语。另一种“逗春牛”形式是祭农神时,采用群舞形式,表演多在堂屋前和宽敞的空旷坪内进行。角色有春牛扮演者、掌犁人、大叫花、小叫花、先生、老婆婆、满姑娘。在打击乐的伴奏下,春牛摇头摆尾,活灵活现,有节奏地跳起“吃水”、“过坎”、“洗脚”、“搓踹”等动作。大叫花、小叫花逗趣的即兴表演,先生、老婆婆、满姑娘和掌犁人的滑稽样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我编导的《逗春牛》即采用的是戏曲编导手法,融入自己对题材的思考和感悟,将这些思考和感悟变成编导语汇,通过演员表演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艺术的魅力,并不在于主题,而在于动人的故事、鲜活的人物、生动的细节。在编导“逗春牛”时我注重戏剧性与纪实性,加了些唱词、道白,制造冲突,把戏剧性与冲突联系在一起。所谓“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戏剧性在于剧中人物相互影响,相互较量,德国理论家施莱格尔曾持这种观点:戏剧性能够以虚构人物的表演通过感情渠道,使场内普通观众发生兴趣。在编导“逗春牛”中我把它的一些知识智慧具体细化,归纳演绎成为一个既保留了它知识智慧的母体源地,又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对其内容加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吸收了一些现代文化多元素丰富其内涵。使其更为人们喜闻乐见,更为完美,让人类对自身文化形态特征有一个新认识,展示了人类现行文化知识体系的重新勾画。

一、角色的设计

1、两头春牛由四名男子扮演,两头春牛都做了人性化的设计,一头牛性格急躁好斗,一头牛性格温驯宽厚。用竹篾扎纸糊牛头,青布棕丝做牛服,样子很逼真。

2、两掌犁人为中、青年男子,中年男子性格豁达、幽默滑稽。青年男子憨厚但不老实,见了姑娘有点贼眉贼眼,动作笨拙逗乐。他们的打扮是稻草农、破蓑衣和斗笠,脸上涂抹锅底黑。

3、媒婆,性格泼辣,油嘴滑舌,身背钱袋子,手摇棕蒲扇,老年彩旦形象。

4、苗家女,端庄秀丽,撑着红油伞遮遮掩掩、羞羞答答。

5、满姑娘,聪明伶俐,哼着山歌割牛草。

6、蚌壳仙子,美丽动人,逗乐。

7、乌龟娃娃,顽皮可爱,好耍。

角色的设计集中了传统的能够成戏剧性的东西,同时也增加了富有喜剧性的内容。

二、情节与冲突

戏一开场,呈现一幅山寨田野风光,中年男子唱着“自古只有种田吃大米。哪有读书吃文章”的山歌,扛着犁,赶着牛上场。青年男子闻声也哼着:“清早起来把田耕,只盼着谷黄粮满仓”的山歌上场,这里设计了春牛过坎的场景,性格急躁的牛故意挑逗性格温驯的牛,温驯的牛一再退让,急躁的牛步步逼近,终于惹恼了温驯的牛,两头牛斗了起来。掌犁人担心牛斗伤,在极力拉扯,牛反之越斗越凶。引着苗家女出门相亲的媒婆一见此情景,乐得手舞足蹈,赶紧向内招呼,一会儿,满姑娘、蚌壳仙子和乌龟娃娃一拥而上,观看斗牛场面,几个回合,掌犁人在劝架过程中几次摔倒。最后终于把相斗的牛拉扯开,各自回到自家田里犁田。满姑娘、蚌壳仙子和乌龟娃娃余兴未尽,向前继续逗春牛。媒婆拉着苗家女至一旁,说要给她找一个有钱有势的如意郎君,说得苗家女心花怒放,含羞带笑,掌犁人看到美丽动人的苗家女,没心思犁田了,把牛放到水塘里洗澡,春牛嬉水吸引了苗家女,苗家女上去逗春牛,抚摸牛,给牛挠痒洗澡。掌犁人望着逗牛的苗家女喜形于色,情不自禁向前逗苗家女。苗家女一见叫花似的掌犁人忙躲闪,掌犁人追赶,媒婆阻拦,正在逗春牛的满姑娘、蚌壳仙子和乌龟娃娃见此情景都上前相助,掌犁人见了如花似玉的满姑娘,回头又把满姑娘逗,吓得满姑娘喊爹娘,媒婆一见乱了套,赶紧逗着两头春牛打架。中年掌犁人拖着苗家女,青年掌犁人扛着满姑娘在奔跑,蚌壳仙子与乌龟娃娃在后追。媒婆大叫:“快来看啦!牛又打架了——”一见牛打架,掌犁人赶紧撇下苗家女和满姑娘,欲上前拉扯春牛,此时,蚌壳仙子夹住了中年掌犁人的脚,乌龟娃娃伸长脖子用尖嘴戳青年掌犁人的脸,使两掌犁人无法动弹。媒婆拉开斗架的牛,分别让苗家女、满姑娘骑着,媒婆、苗家女、满姑娘逗着春牛下,两掌犁人急得大叫:“我的牛——”

春牛用叫声回应:

“恩妈——”

媒婆接腔:“看看,咯春牛好乖哦,还喊娘老子呢!”

众笑,欢呼下。

我用戏曲编导的形式演变的“逗春牛”,情节的发展受到戏剧冲突的制约,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离开了冲突就不存在情节的发展,而传统的“逗春牛”就不受这一规律的制约。

三、传统与改革

传统节目不能只继承,还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争取观众,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使古老的传统节目与时俱进,注入新的生命,焕发出新的生机。

传统的“逗春牛”中掌犁人、媒婆、苗家女,表演随意,相互之间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虽然有幽默之处,可在逗字上没有好好做文章,逗牛的主题不突出。为了再现历史而又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我用夸张的手法把传统的与艺术虚构巧妙结构起来,注重戏剧性,在戏字上做文章。即掌犁人用爱的方式逗春牛,逗牛过坎、嬉水、喝水,抚摸洗澡……而媒婆、苗家女、满姑娘、蚌壳仙子,乌龟娃娃却以逗乐、好玩的方式逗春牛,如牛在水塘里,它们用夸张的动作逗戏春牛,拧牛角、牵牛鼻、绘牛洗澡、挠痒,给牛灌水,坐在牛背上,扯牛尾巴,蚌壳仙子给牛扇风,乌龟娃娃亲吻牛……逗得春牛乐呵呵,随着打击乐声,大家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同时在逗春牛的过程中,春牛也逗戏蚌壳仙子与乌龟娃娃,掌犁人逗戏苗家女与满姑娘,媒婆逗戏掌犁人,蚌壳乌龟逗戏掌犁人,龟蚌互戏,蚌壳仙子夹住乌龟头,拉锯似的幽默滑稽动作,让人捧腹大笑,人畜共舞,更使“逗春牛”趣味横生,场面热闹,高潮迭起,“逗春牛”的“包袱”始终贯穿,不时引发爆笑,好看好玩,富有感染力。给人带来祥和与欢乐。

动作的变革。传统的“逗春牛”中有掌犁人与姑娘打闹逗乐,拥抱接吻,摸乳房、屁股等粗俗不雅的动作。为了不造成现代观众对传统节目欣赏的障碍,我在编导中已把它删除,用一些文明而有趣的动作代之。

另就是通过对木犁、牛鞭、竹篾扎纸糊牛头、青衣棕丝牛衣、稻草衣,破蓑衣、烂斗笠、蚌壳、乌龟等独具特色的道具的巧妙运用,加上节奏明快的舞台调度、错落有致的打击乐、田间水车的协调配合,一幅苗、侗族人民“逗春牛”的热烈欢快、生动活泼有趣的历史画卷便立体地呈现在广大观众的面前。

改革后的“逗春牛”主题明确,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练、生动、幽默,不仅具有传统的舞台性、表演性,还具有现代的情趣性、大众性、灵活性等特点。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魅力,上演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广大观众以及媒体的关注。2007年它已被列入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逗春牛”已成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四·八”姑娘节活动中的极具民族个性特色的重头戏,很受人们的喜爱。

所以说编导出包含戏曲精髓、又洋溢着时代精神的新编民俗文化节目是民俗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打破现代与传统背离的唯一方法。愿我们绥宁这朵民族之花越开越艳丽!

猜你喜欢

蚌壳春牛媒婆
河边寻宝记
媒婆李
媒婆李
常忆故乡打春牛
降火
插秧
关掉白天
春日物语
它们的壳一样吗?
本期话题:古代媒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