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尊”的培养

2009-09-29张政萍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4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全球化

姚 卓 张政萍

[摘要]全球化过程中,面对西方文化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大学生如何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文化的精髓,培养“文化自尊”,弘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族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一项自豪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全球化 文化自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720154-0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一、目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缺失的种种表象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摘要]全球化过程中,面对西方文化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大学生如何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文化的精髓,培养“文化自尊”,弘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族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一项自豪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推卸的责任。

西方文化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力量为依托,把持着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根本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全球化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身份变得模糊起来,传统文化的民族性逐渐丧失,中西间文化的交流出现了令人不安的“文化赤字”现象,世界文化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近来不和谐的事件在校园内外时有发生:从虐待动物到虐待父母;从自杀到棒杀同学甚至到刀砍老师;从作弊到偷窃;从损人利己到破坏公物。几年前的“马加爵”事件,让人叹息不已,我们在反思自己:是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我们的大学教育中缺乏什么?他的悲剧不单是个人的悲剧,正是由环境造成的,而社会整个大环境正是缺乏传统道德、缺少修身与和谐传统文化的教化。种种高校中的道德沦丧、价值紊乱等文化失衡状况,已经引起社会和我们父母的担心和不安。

当前,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为文化的繁荣和进步提供了极佳的契机。但是文化的繁荣的背后,相反,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在价值取向重新定位与多元化选择的动荡中,往往会出现道德的失衡甚至会出现令人担忧的文化盲目随从和文化沙漠。这样导致了精神家园的荒芜和民族精神的失落,致使狭隘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过于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而对于做人做事基本的道德品质,学校教育引导的力度还不够。

二、树立当代大学生“文化自尊”的意义

面对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模式受到威胁,我们的文化传统受到质疑和消解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我们应本着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本着民族希望的责任感,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改善和应对。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每一种文化都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才不至于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迷失方向,依靠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观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系统、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存在着。这些文化积累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时代延续,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甚至人的思想行为的强大力量。因此,承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2]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发展特点,坚持中国的民族利益,树立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尊”。由此可见,高校的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能动地赋予大学生以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

三、吸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找寻“文化自尊”价值

个人素质是社会精神面貌的反映。儒家思想特别重视个人自我身心内外在的和谐,孔子在个人修行方面,主张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追求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厚德载物”的境界。力求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和谐,实现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思想非常强调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一切是以修身为本,修身之后才可以使家庭和睦,才可以治理国家,天下才能太平。儒家思想认为一个社会要成为和谐的社会,每个人必须注重道德修养,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在人与自然和谐上,庄子明确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共生”,(《庄子·齐物论》),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倡议人们要积极主动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提出了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礼的作用,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其重点在于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得到和谐。并且道德上的完善完全靠自己,人人都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身体力行,那么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思想贯穿于中国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的思想发展之中,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传统和谐思想重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几乎涵盖了自然与社会的所有重大关系。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和谐观念,值得新一代大学生去认真学习体会、身体力行;其所蕴涵的和谐精神将是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强大动力。

四、结论

担负民族兴亡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文化的兴亡中在教育。文化虽然是为人类所创造的,但它反过来却有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从根本上说,人类所受的教育,也就是文化的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也是义不容辞之责任。“今天世界上最坚强的力量既不来自某种共同的阶级意识,也不出于某一特殊的政治理想。唯有民族文化才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3]

参考文献:

[1]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4.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全球化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怎样在幼师音乐课程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
探究提升高中学术历史课堂有效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