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教学几对关系处理的思考

2009-09-28刘有斌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9期
关键词:主导性语言文字人文

当前的语文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呈现出以下几种倾向:一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教师的主导性;二是强调人文性(教育性),忽视学科性;三是强调语文学习的综合活动性,忽视文本主体回归。对于以上三种倾向,许多有识之士业已看清,并有所论及,但许多人只是停留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层面上,还没有论及如何解决问题。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科性与人文性、语文学习的综合活动性和文本主体的回归都是必要的。但彼此之间孰重孰轻,关系如何?该如何处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正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关系的处理

1.注重预习的目的性和过程的指导性

有许多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就一句话:把课文预习一下。至于预习什么内容,怎样预习则不作具体指导。这看起来是尊重学生,由学生去自主学习,但有些学生能“自主”,有些学生不能“自主”,只草草地读一遍课文了事,甚至一遍不读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的尊重,实际上是放弃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在学生预习前,就应该给学生明确预习任务,交代预习方法,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去预习,只有这样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预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对学生的表达要给予规范准确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多采取肯定、鼓励的态度,即使学生说得牛头不对马嘴,有些老师也对学生说“你的理解有你的道理,敢于动脑筋是不错的”之类的话。难道这样就是尊重学生吗?我看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作出评价,措辞上可以委婉一些,但必须有针对性地予以规范准确地指导。学生表达出现错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是理解出了问题,还是表达上用词造句的错误?学生的表达不准确,是由于理解不到位,还是用语欠斟酌?这些都需要给学生以分析指导。指出学生表达上的错误或不足,并予以纠正,培养学生规范准确的表达能力,这就是教师在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因为学生业已表达,就已经体现了其主体性,学生的表达或正确,或错误,或全面,或片面当然应由教师作出及时的评判,否则,学生表达之后都不知道自己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样的教学可取吗?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范准确地指导,实际上已建立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基础之上,是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

3.在对话中展开语文课堂教学

“对话”与“交流”是当前教学领域的流行语,其作用与好处颇多,本人不想从理论上加以赘述,只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对“对话”与“交流”的理解。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发挥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最佳结合方式,因此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应力争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能使师生关系融洽,能使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认知、情感和思维,了解他们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不足,能有针对性进行教育教学。同时在对话与交流中,学生也能了解教师的知识、情感、志趣及思维的方式方法,从中受到教益。可以说,对话与交流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途径。

但由于我们当前的教材都是古今的文化经典,学生的理解水平和生活体验离教材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参差不齐,有时水平相差很大,我们又是集体授课制。因而,仅靠对话与交流有时是碰不出“火花”的,正如前文所说的,会出现“导而不通”、“拨而不动”、“启而不发”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条件或情境的创设,恰当的过程表现,精当的范例展示,居高临下地阐释引领等,这些都是对对话与交流的有效补充。

二.人文性与学科性的处理

1.对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学科性的认识

对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还是学科性(工具性),已争论了多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语文既属一门学科,它的最主要的材料是语言文字,它的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来交际、交流,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学科性(工具性)当然是它的本质属性了。人文性只是语文的“附属物”,就象政治、历史、美术、音乐等都有它的人文性一样,只不过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含量较重一些罢了。语文的核心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就应该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语文学科最重要的课程内容——教材,是语文教育专家编的,他们在编教材的时候,就已经考虑了课程的人文性与教育功能。因此,学科性与人文性在教材中就已经并轨、融合,语文教师只要把教材中的“人文性”充分挖掘出来,适当地加以伸展就已经够了,不必要想着“包打天下”。思想品德的培养、人文修养的提升,不是语文学科一家的任务。如果煞费苦心,尽情拓展、尽情发挥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功能,那就可能把语文课上得像思想品德教育课、美好感情熏陶课、审美心理训练课。如果那样,就抛弃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课就会成为“四不像”了。

2.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把握

笔者曾经听了几节公开课,一节是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整节课,教师只讲了几个文言词语,大部分时间都在联系古今中外,大谈舍生取义的道理。其实舍生取义的道理学生早已熟知,许多媒体都曾宣扬过舍生取义的画面或道理,学生只要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岂能不知?我感觉这堂课的误区就在于片面地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和教育功能而忽视了语文的学科性。文言文的教学就讲几个词就行了吗?显然不行。我对这节课的印象是,既不像政治课,又不像历史课,更不像语文课。我听的另一节课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执教者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领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感。执教者从创作背景讲起,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叫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教师总结概括文章主旨。听完这节课,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难道就是体会一下朱自清在特定年代所产生的忧愁和彷徨?这样体会之后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心智水平及思想情操有提高吗?不得而知。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过:“语文姓语。”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把握,离开对语言文字分析、思考、感悟、表达,而去体会把握什么情感,这样的课还能称之为语文课吗?

3.应寓人文教育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中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人文原在语文中”,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教材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大可以文本为阵地,以语言文字的教学为核心进行教学,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实施人文性教育。比如,通过朗读、背诵,可让学生把诗文中所蕴含的知识、情感、意义等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心;通过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对优秀文化作品的感受、鉴赏、思考、领悟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涵;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如确立主题让学生办班报、校报,调查采访,做演讲、写文章等)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水平和道德水准。

三.语文学习的综合活动性与文本主体回归的处理

1.语文学习的综合活动性的认识误区

基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认识及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课程的综合性的观念,有人提出了“建设开放性的语文课堂”的主张。认为语文课堂要向校园、家庭、社会、网络延伸,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个性,主张教学目标要在动态中生成,于是乎教学过程中必有“活动”进行。尤其是在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中,学生静思感悟的过程被视为“冷场”和教学气氛、教学效果不好的表现。(实际上,阅读理解思考恰恰需要“静”)因此,许多公开课、示范课的执教者都使出浑身解数,竞相开展“综合性的活动”,能吹的吹,能拉的拉,能弹的弹,能唱的唱。教学必用多媒体,视觉形象必鲜明突出,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热烈讨论,表演,争论……总之,不把语文课上得色彩纷呈,热闹异常就好像不算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有些老师上戏剧课,不引导学生去品味戏剧语言,把握戏剧结构、矛盾冲突,体会人物情感心理,而让学生忙着化妆,着装,找道具,扮角色,忙得不亦乐乎。但表演过后,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得到提高了吗?不得而知。要知道,中学不是戏剧学院表演系,如果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强调综合活动性,那教师能完得成教学任务吗(记住,中学不是语文专科学校)?教《荷塘月色》要学生到清华园去游一趟;教《茶馆》要让学生演一出话剧,教科技说明文,要做科学实验;教《离骚》要让学生装扮成屈原吟哦一番……这是否现实?这是否一定是最好的教学方式?难道只有这样才是好的语文课?

2.语文教学要回归文本,返璞归真。

林崇德先生说:“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存在脱离具体学科及其特定学科知识的课堂讲授和学习活动。游离于具体学科之外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也是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基本目标相背离的。”①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什么?那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我们的许多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忘掉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去追求表面的“热闹”,“热闹”只是手段,如果手段不能较好地为实现目标服务,那我们宁可不要这个手段。那么实现语文教学基本目标的有效手段是什么呢?那就是返璞归真回归到文本这个主体上来。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读、思、说、写”这五个字。“听、读”是调动感觉器官去感知语言文字,“思”是通过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调动知识、体验去感悟、体会、认知、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作用等,而“说、写”是语文能力的外化形式,更是训练语文能力得力手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排斥综合性活动,但活动不能脱离文本,不能脱离培养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个基本目标。因此,我认为,活动的设计,不能充分利用“听、读、思、说、写”这五种手段的就是效率低下的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个基本目标,反之,就是效率高的活动。比如,话剧《雷雨》,让学生花大力气表演,其效果跟听一遍录音差不多,如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差,那效果还不如听录音。但表演一出戏剧,学生要花多少精力呀!如果我们的教师盲目地跟风,一味地凑热闹,不顾实效地去搞“综合性的活动”,那就有可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又陷入“少、慢、差、费”的怪圈。

3.借助语言文字这个平台实现综合性目标

说到此,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如果我们坚持以语言文字为中心进行语文教学(注意,语言文字只是中心,不是全部),那又怎么能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联系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其他学科及社会不都需要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进行信息的承载与交流吗?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语言文字这个平台来实现语文课程“综合性”这个目标。

刘有斌,教师,现居安徽广德。

猜你喜欢

主导性语言文字人文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人文绍兴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