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牌主播”

2009-09-27

中国记者 2009年9期
关键词:晚间新闻克朗凯特

程 征

美国电视新闻的标杆人物、被誉为“美国最受信赖的人”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金牌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7月17日晚去世,享年92岁。

从1962年到1981年,在电视新闻还是许多民众生活重心的时代,克朗凯特主持的黄金时段节目“晚间新闻”成为美国家庭每天收看的晚间新闻。他永远修剪整齐的大胡子和温和可亲的气质,使他成为许多人的“沃尔特叔叔”。他镇定的播报方式、长辈般亲切的声音以及那句经典的结束语:“事实就是这样”,让他成为某种国家符号。其他国家的新闻机构甚至把他的名字等同新闻主播,例如,瑞典人把主播称为“Kronkiters”,荷兰人也把主播称呼为“Cronkiters”。

痴迷于新闻

克朗凯特全名为沃尔特?利兰?克朗凯特,1916年11月4日出生于密苏里州圣约瑟夫市。克朗凯特小时候卖过杂志,当过报童,中学时就在《休斯顿邮报》当勤杂工兼记者,当时,他还有一条专门的投递路线,给邻居送报纸。他在自传中写道,“至今我还没有发现有别的记者投递的报纸中有自己的作品。”

1933年,他进入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in Austin)就读,学习政治学、经济学及新闻学。在校期间,他痴迷于新闻,不仅在校报工作,在《休斯顿纪事报》等报纸兼职,还曾去奥斯汀电台试音。1935年,还没毕业的他离开了学校,去《休斯顿纪事报》当了记者。

在一次去堪萨斯城的旅行中,克朗凯特被KCMO电台看中,开始在电台播新闻及解说橄榄球比赛。克朗凯特的播音才华开始崭露头角,虽然没在比赛现场,但他能够根据通讯社的新闻及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告诉听众很多有趣的细节。

因为对KCMO的新闻操守不满,克朗凯特1939年离开电台,投奔合众通讯社(即后来的合众国际社)。在那里,他接受了职业记者的训练,学会了准确报道、精练写作、快速发稿。

从战地记者到新闻主播

二战爆发后,克朗凯特成为最早的随军记者之一。他随盟军乘坐滑翔机从德军后方着陆,从英格兰发回抗击德国的空战报道,从一艘轰炸摩洛哥海岸的军舰上发回盟军攻入北非的消息,他还报道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凸出部战役等多次重大战役。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他表现非常出色,受到CBS传奇新闻人爱德华?默罗的青睐。1943年,默罗邀请克朗凯特参加CBS莫斯科分社的战时广播小组,并给出125美元的周薪。但克朗凯特拒绝了默罗的邀请,继续他在合众社的工作,拿着一周92美元的薪水。

当年,克朗凯特成为美国空军挑选的8名随军记者之一,登上B17空中堡垒战机到德国执行轰炸计划,他曾说那是去往地狱的报道任务,不过,他喜欢这样的行动。直到战争结束,克朗凯特报道了纽伦堡审判和冷战开始,他被任命为合众社莫斯科分社社长。1950年,他返回美国,终于被默罗成功说服,加盟CBS的电视业。

当时CBS本来是要派他去局势紧张的朝鲜,但克朗凯特在报道国内新闻时表现出的镇静自若使他留在了国内,担纲从原子弹试验到白宫的第一次现场直播等重大事件的报道。1951年,他被任命为CBS在华盛顿新成立的电视台WTOP-TV的首席新闻记者。

1952年,克朗凯特从地方台转到总部,被任命为民主党和共和党大会的现场播报员,受到两党媒体的一致高度评价。克朗凯特具有从事电视报道的天赋。他不需要任何文本和提示,就可以进行直播,并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他还能在不同事件的间隙增添一些信息,以填补时间,他能与两党大会现场的巡回记者配合得天衣无缝。他沉着冷静,掌控力强,主持了《目击现场》和《20世纪》等新闻节目,报道了原子弹爆炸、赫鲁晓夫访美以及几乎所有需要有人在播报中掌控大局的事件。

1953年,他带领节目组制作的《你就在那儿》开始让他在电视业大放异彩。这档历史类节目采取了新闻的叙述方式,它将凯撒之死、购买路易斯安那、伽利略审判等历史事件以突发新闻的方式来报道,记者们会“采访”正在诊治病人的弗洛伊德,或者走向刑柱的圣女贞德。每一集节目都以克朗凯特的标志性语言作为结尾:“这是怎样的一天啊?是和所有的日子一样的一天,充斥着改变和照亮我们时代的那些事件。而你就在那儿。”

电视新闻的“黄金标准”

1961年,克朗凯特开始担任CBS“晚间新闻”栏目的主持人,从此开创了晚间电视新闻节目的新标准。当时,“晚间新闻”的播出时长只有15分钟,所有电视网的新闻节目时长也与此相仿。但克朗凯特希望电视网能对公民负责,严肃对待新闻,应当给予新闻更多的时间和资金,不论这种承诺是否盈利。

到1963年,克朗凯特被任命为节目的编辑主任,节目播出时间也延长至30分钟,还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沃尔特?克朗凯特和CBS晚间新闻”。克朗凯特的经典名言:“事实就是如此”也在此时出现在每期节目的最后,成为一种公信力的象征—宁可不相信总统,也要相信克朗凯特。

克朗凯特的努力不仅使CBS“晚间新闻”在收视大战中获胜,也给电视新闻业树立了“黄金标准。”

1963年11月,当肯尼迪总统遇刺的消息传来后,克朗凯特中止了下午播出的肥皂剧,迅速播报了这一消息。他很罕见地流露出情感—摘下黑框眼镜,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纽约时报》记者道格拉斯?马丁追忆说,这一刻,克朗凯特表达了无数美国人的心情。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共播出了40个小时不眠不休。

1972年水门事件爆发后,有敏锐新闻嗅觉的克朗凯特打破了通常每条新闻不超过2分钟的限制,在10月27日的新闻节目中,用14分钟报道这一事件。接下来的4天里,他每天对这一新闻的报道也长达8分钟,使上百万的美国电视观众持续而清楚地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

克朗凯特的晚间新闻节目陪伴着美国人民经历了整个六七十年代的动荡与起伏,如总统选举、越南战争、种族冲突、暗杀事件、水门事件及阿波罗号登月等等,其中都有他的身影。他不仅播报消息,而且揭示真相、解释事实,将主播的角色从“读稿机”提升到“真相仲裁者”的高度。

一个经典的事迹在美国新闻界流传甚广。60年代后期,美国在越战中卷入更深,克朗凯特开始怀疑起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所承担义务的性质,当他为春季攻势的专题报道从越南采访回来之后,他已经相信这是一场无用的战争,在1小时30分的新闻专题中,他向公众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这令一直坚信克朗凯特的美国民众开始质疑华府的越战政策,并掀起民众反战潮。

在2006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克朗凯特说:“我认为我对越南春节攻势发表的意见有助于加快那场战争的结束,那是我最引以为荣的事情。”

在克朗凯特的率领下,CBS居全美电视新闻收视率长达21年。电视新闻取代了报纸、广播,成为最重要的播报平台。当时,以CBS“晚间新闻”和“60分钟”为首的记者群,他们开创的以扎实的采访和稳健的叙述方式、强烈的社会正义感为核心的新闻报道风格,也在很长时间里成为美国电视新闻的主流风格。

一个时代的落幕

回顾克朗凯特传奇的一生,他始终与重大新闻事件同步、秉承客观中立立场、拥有敏锐深刻的新闻判断力及温和可亲的电视形象,最终成为深入人心的超级主播。他的几个可贵品质值得今天的新闻主播新闻工作者们学习:

第一,拥有丰富的实地采访经验。

从19岁进报社到65岁退休,他的正式记者生涯长达46年。二战时,他曾随美军南征北战,六七十年代做电视主播时也时常奔跑在新闻现场,仅是这丰富的实地采访经验就令人肃然起敬,也带给他敏锐和深刻的新闻洞察力和判断力。

第二,对客观真相矢志不渝的追求。

克朗凯特说:“一个好记者只有一件事要做—说出真相。”

他说,“我个人的声誉也正是靠客观、真实的报道而建立起来的。”在美国两党以及媒体分野中,克朗凯特看重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坚持朴素无华的播报风格,结果得到了两党及两派媒体的一致赞赏。他不在新闻报道时掺杂个人评论,坚持这样的专业理念:“我是新闻提供者,是新闻报道者,主播和主编,不是评论员或分析家。没有做评论家的冲动。”

第三,极致的敬业。

“准确的事实,简洁的表达,迅速的发布”,是克朗凯特对新闻的要求。《纽约时报》称他为“极端的事实检查者”,虽然台里已准备好新闻稿,但克朗凯特播出前,总要亲自花几个小时重写,甚至在开播前两分钟,他还向编辑提出疑问,要求核对数据。在报道阿波罗号登上月球时,克朗凯特连续在主播台24小时,台里人说,除了克朗凯特,别人都精疲力尽了。有美国新闻评论家说,“克朗凯特是最能抢新闻的记者之一,有野性的竞争力,在新闻竞争上没人能打败他。即使后来成名了、老了,但他那令人惊奇的特性从无改变,如同野火一直熊熊燃烧。”

第四,维护新闻的尊严。

克朗凯特的报道风格温和诚恳。他反对花哨、媚俗,也反对为了收视效果而在采访中故作尖锐、刁难对手。无论在肯尼迪被刺身亡报道中表现的镇定,还是尼克松引咎辞职报道中表现的平静、毫无幸灾乐祸之感,都为媒体赢得尊严。(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外国新闻室)

猜你喜欢

晚间新闻克朗凯特
共赴“横渡之约”公益体彩再上央视《晚间新闻》
新型主流媒体时政新闻的语态突破
——以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卫视《晚间新闻》栏目为例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的小店
持续创新的克朗斯
A Descriptive Study of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Red Sorghum With Reference to Translational Norms
左右为难等
一身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