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理性财经报道增加感性

2009-09-27马朝阳张凌之

中国记者 2009年9期
关键词:财经感性栏目

马朝阳 张凌之

财经报道一直倡导严肃、严谨、理性、专业、冷静。专业、理性有益于报道,也形成了财经报道独特的个性,但很长一段时间,财经媒体也受到一些读者的冷遇和抱怨,因为在他们眼中,大多数财经报道比较枯燥、专业性过强、可读性差、“看不懂”。

不过,不少媒体正逐步改变过去一些传统作法,采用新形式,丰富报道内容。在当前专业财经媒体中,《中国证券报》一版栏目“感性财经”,《第一财经日报》一版“第六栏”,报道鲜活、生动、举重若轻,做出了有益尝试。

立足有趣故事 吸引读者眼球

两个栏目都是通过故事化讲述和表达,反映一个新闻主题。他们通常都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人公,主人公的经历会把读者不自觉地吸引进去,在阅读的时候不会产生厌倦和疲劳感。这也使得栏目从充满了数字与分析的普通财经报道中脱颖而出。

比如,“第六栏”今年7月31日的《麦兜旋风》。电影《麦兜响当当》首日全国票房破千万元,有望成为首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是由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倾力打造,文章探讨的是电影背后文化产业的深层次问题。这个严肃话题如果板着面孔来谈可能没有多少人感兴趣,但是从很多人喜欢的漫画人物“麦兜”入手,读者容易被吸引。

再如“感性财经”4月16日的《千万富翁理财变“负翁”》,故事本身具有一定传奇色彩。报道中的主人公因为受到香港某投资顾问的误导,错误投资了一个理财产品,结果,千万元资金血本无归。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个案,一些投资于香港理财产品的内地投资者,由于对香港的金融产品了解甚少,所以犯下巨大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很容易得出教训:不能轻易投资不了解的领域。而这个教训,如果没有故事,干巴巴地说多少遍,投资者恐怕也都不会理睬。这就是故事的力量。同样,“感性财经”2月19日的文章《跌停板敢死队》,只是这个题目相信就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

“第六栏”7月27日的文章《老板姚明》,关注姚明收购上海东方男篮事件。姚明本人的明星效应会吸引各行业、各年龄段读者。文章讲述“悲情大鲨鱼”在中国篮球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沉浮,以及持股变动情况、管理不善、运营困难等问题。用国家篮球管理中心前主任李元伟的话来说:体育产业既不缺有钱的人,也不缺懂资本运作的人,但缺既有钱又有影响力又懂体育产业还懂投资的人。

故事容易让人轻松,“读下去”是报道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否则,一切努力都可能白费。

立足个体故事 着眼更大空间

一定程度上,人物和故事只是载体,通过他们,记者和媒体想要表达更大、更广泛、更沉重的主题。

如“感性财经”今年3月24日刊登的一篇报道,题为《银行理财的糊涂账》。讲述一个客户在某国有银行的理财经历,由于银行没有尽到提醒义务,客户又没有完全读懂合同内容,当客户对理财结果非常不满时,双方又都没有采取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银行自认没有过错,但又不愿客户影响银行业务,于是破例给这个客户一个高收益产品。这反映了在目前状况下,中国银行业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同时,客户在理财方面也缺少合约意识。

再如,7月24日,“第六栏”文章《在陆家嘴找个聊天吃饭的地方》。文章通过陆家嘴一位普通白领的经历,反映出今日寸土寸金的陆家嘴,是当仁不让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标,但这个地标并不十分如意。“由于缺乏商业配套,陆家嘴到了晚间,就像一座空城”。文章通过陆家嘴自建楼宇之痛、公共空间很少,通过与伦敦金融城进行比较,反映人们金融之外的诉求,旨在探讨金融城的未来—不仅在于金融本身,还需要人性化服务,为人们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感性财经”5月5日刊登的报道《抄底土地》。由头是深圳的一次土地拍卖。2008年下半年深圳市仅成交了一块居住用地,且是在无人竞买的情况下以底价成交。此次拍卖会是深圳今年居住用地的第一拍,也是时隔五个月深圳首度推出居住用地。拍卖现场异常热闹,成交价从起拍价5.3亿元一直抬至8亿元才成交。记者通过采访,敏感意识到沉寂多时的土地市场可能面临着新一轮涨价风,于是采访多方人士,把这次土地拍卖定为“抄底”。一次拍卖彰显了房地产业一轮新变化的开端。这些报道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故事源头是一件小事,一个小人物,一个偶然事件,但背后可能蕴藏经济领域内的大问题,大的方向性变化,深层次矛盾等等。这些大问题如果通过平常的报道,比如综述、评论等,可能并不易读,但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会让读者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中。

立足热点现象 冷静探讨话题

虽然是“讲故事”的栏目,但作为新闻报道,内容新仍是一个重要要求,两个栏目的选题经常也是社会热点,但作为财经媒体,在对待热点时同样需要冷静。

比如,“第六栏”7月29日文章,《张海超的自救路》。张海超用“开胸验肺”的极端方式证明自己患上尘肺,这是当时一大热点话题。文章没有局限于张海超的故事,而是继续探讨更深层次话题:他的举动给职业病防治体系和农民工权益的维护敲响警钟。一名卫生监督工作人员的话表达了这篇文章想要说出的话:虽然不断出台很多条例,也出台了《职业病防治法》,但是投入不足,没有进行普查,企业也对保障职工的健康重视不够。

“感性财经”6月16日文章《光伏业乱战》。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光伏业成为今年一大热点,A股市场的“新能源”概念一度炙手可热,各地新能源项目也加快上马,因为这既符合投资拉动的政策,也符合结构调整的要求。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光伏业存在着严重投资误区,存在很大隐患。

再如,7月10日,“第六栏”的《秦俑馆“独立宣言”》,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同样是当日热点话题,但文章关注角度更深远,记者通过兵马俑历年经营权之争,揭示出:这次发掘规模很小,更像是秦俑馆欲向世人证明,自己有能力独立进行考古发掘。

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的财经问题,这是两个栏目的共同之处,也是财经媒体关注这类话题的理由。它可以把读者对热点话题的关注,引导到更深层面,使这个很多媒体都有的共同内容,最后带有自己独特色彩,也就是财经的色彩。通过更冷静分析、探索和追踪,一个容易带来读者甚至整个社会情绪化的热点新闻,就有了理性成分。无论对于读者,还是对于媒体,这一点都是有益的。

立足财经事件 体现人文关怀

财经报道过去给人的感觉经常是“冷冰冰的”,但是故事常会让报道变得温情。

《中国证券报》专注证券金融领域,所以“感性财经”在报道内容方面,也紧贴这些领域,它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文章选题和人物选择上。如今年2月3日春节刚过,报道《不停歇的制砖机》通过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期间,一家四川制砖企业的生产情况,反映四川灾区重建的一些现状,还有其中存在的问题。春节和四川,是特殊的时间和地点,读者在这个时间和地点可能很想看到灾区重建的真实现状,这就使得这个报道既有了财经视野,也体现了媒体人文关怀。

《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领域与《中国证券报》有所不同,涉及范围更广,甚至包括管理、文化等多方面,相应地,“第六栏”报道内容更为广泛,几乎涵盖了各方热点。仅今年7月,栏目稿件就涉及国内、国外多个领域话题。如7月1日,《麦道夫案未了》。7月8日,《投行小阳春》,写随着IPO的回暖,投行传统业务部门员工又开始加班加点。备受指责的金融衍生品正“靠边站”。7月9日,《高检热线忙》,反映检察机关统一举报电话,可方便举报行为并更好管理举报线索,但如何保护举报人依然是个难题。7月13日,《对话赔付方案》,写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倒覆房屋事件。7月15日,《朝韩网络战》。7月17日,《新疆疗伤》。7月21日,《QQ扫黄战》。7月22日,《日全食非常营销》,反映铜陵市欲借500年一遇的天文奇观,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营销,摆脱单纯资源性城市的形象。从题目来看,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热点。这些热点,很多是读者关心、涉及民生的话题,通过对这些话题的关注、探讨,财经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也就得到了体现。(作者单位分别是:《中国证券报》、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专业)

猜你喜欢

财经感性栏目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财经日历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财经阅读时代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财经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