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阀下职业教育吸引力分析

2009-09-08倪赤丹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社会结构

倪赤丹

摘要: 针对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从个体教育行为选择、社会结构功能失调两个方面剖析了职业教育吸引力缺乏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理性选择;社会结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最好的时期。但从总体上讲,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全面的状态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再加上当前职业教育外部环境趋紧,既面临着适龄人口下降等周期性问题的困扰,又面临着发展模式转换的挑战。数据显示,只有不到5%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进入中高职学校学习,10.5%的学生自己愿意选择到中高职学校就读;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真正到中职和高职就读的学生分别只占0.3%和0.6%。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保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一、理性的选择:基于个体选择的理性主义视角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剑桥大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人力资本的提升在人们获得自由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积极的作用,接受教育不但是社会成员完成“社会性断乳”实现自立的主要途径,更是获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现个人自由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在复杂的历史发展与特殊的社会制度下,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二元”结构,即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的分野。一方面,职业教育并不能完全实现人的“自由的扩展”的价值,因而在源泉上它就失去了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与升学考试的“筛选机制”的严格控制,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教育资源和实现社会流动的机会等均处于一种“被剥夺者”的境地。

职业技术教育历来被人们视为一种“次等教育”或“二流教育” 。一方面,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产品——工人,无论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还是职业声望,都不大被人认可。在农村,许多学生和家长将接受高等教育视为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惟一途径,并把它看作是“跳出农门”的主要选择。另一方面,主流社会价值观过于片面地宣传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重要性。我国教育体制历来偏重“文凭教育” ,却不大重视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忽视。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消极评价,使职业教育的声望大打折扣。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准职业院校学生”在考虑接受职业教育的同时,必然要进行一番理性的选择。虽然原因很多,但普通民众会认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出口不畅是因为其经济收益率低,因而加以拒斥。另一方面,作为那些已经选择或将要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他们自身获得的“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并未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获得有利地位,因而也将影响“准职业院校学生”的受教育行为选择。

二、结构性压力:基于功能分析的结构主义视角

个体层面的职业教育行为选择并不能完全影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而当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就必然要从社会结构的层面去寻求根源。

首先,社会心理结构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学生选择接受普通教育或不上学也不上职业院校呢?调查研究指出,我们可以把初中生选择上普通高中而不选择上职业院校看作是人的一种主体行为。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和价值观、同辈群体的看法等因素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对职业教育的取舍。王英杰教授认为,职业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都是一种必然结果,这种结果背后的成因首先是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文化的渗透对重视动手技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有很大阻碍。

其次,传统人才观错位的影响。社会对人才的价值评价有着一种“重学历、轻能力” “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这使许多技能型人才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价值回报,造成了该类人才的流失和后续乏人。正是由于价值判断的错误,导致了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的不被认可。家长们只看好普通高校这座“独木桥”,而不愿意让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造成了技能人才短缺和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第三,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机制的影响。职业是多元社会分层的契合点,一旦获得了某种职业,也就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人们总是力图进入中层和上层,避免陷入贫苦的劳工阶层,这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动机。改革开放初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能够实现职业获得,而且由于连带着承认文凭(中专)、加入城市户口而能够实现身份变换(由农民变为干部),这种身份的转换使得农民子弟的阶层地位得到了提升。相应地,中等职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这并不是由于当时的政府投入较多、教学质量较高,而是因为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响应。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理性地对待他们所面临的选择,尽可能地去调动他们所拥有的各种社会、文化或政治资源来获取有利于地位提升的受教育机会。

最后,现行关于职业教育的制度安排供应不足削弱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人事制度是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制度。2004年,国家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打破人才身份界限的政策意向,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施的操作性政策至今尚未出台,现行的一些政策规定又打压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发展空间,这就降低了就读职业院校家庭的预期收益和实惠,使他们不愿意上职业院校。另外,升学制度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另一个原因。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以大专层次为主,缺乏继续深造的体制保障,形成上下衔接不畅的体制性障碍,使得高职教育似乎成为“断头教育”,导致了不少家长在学生高中毕业后“不愿走错门”。

三、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措施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突破职业教育瓶颈的重要措施。日前,教育部长周济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需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将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衔接,搭建有利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继续深造和再培训的“立交桥”。

首先,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一方面,在社会上营造氛围,提高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形成全社会尊重技能型人才、崇尚技术和技艺的良好风尚,营造人文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改变技能型人才收入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实现人们的“预期收益”。

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不断增强吸引力。职业教育只有贴近市场、贴近企业,才能充满活力,学生也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在办学过程中,职业院校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提升专业技术含金量,让学生真正能学到用得上的本领。另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还应当走出“重技能、轻人文”的误区,要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抓技能培养的同时,狠抓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院校还应当注重品牌建设。高职院校品牌的专业是本行业、本地区具有影响力并且得到高度认可的专业,由于专业社会认可度高,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从而吸引人们选择接受该专业的教育。

最后,政府应当安排适当的制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落实相关人事政策,给职业院校毕业生相应的身份和待遇,从源头上确保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从招生制度上要改革招生批次。由于职业院校招生基本都是在最后批次,招收的学生多数是在“一考定终身”的选拔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所以,要保证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改革招生批次,让职业院校与非提前招生批次的学校同时招生。最后,通过税收等政策激励企业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深化校企合作,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搭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加强职业教育学历层次建设以及与其他教育的衔接,搭建有利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继续深造和再培训的“立交桥” 。

总而言之,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它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改变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刻板印象。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社会各界合力办职业教育的局面,立足国情,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办学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印度)阿马蒂亚·森著,任颐、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张力跃.多种视阀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1).

见习编辑赖俊辰

猜你喜欢

社会结构
大数据对“社会结构”的新定义的文献综述
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
乡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农村失独者的心理困境
镜鉴与反思: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后冷战时代的中美国内改革比较
理性行动及其限制
探析帕森斯和默顿关于社会结构研究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