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09-09-05方书论

关键词:人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桑 雷 方书论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道主义、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科学理论,是从哲学的层面对人所做的深层次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2-0018-0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道主义、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科学理论,它是从哲学的层面对人所做的一种深层次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是“现实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目标是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而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既有深刻的理性内涵,又有丰富的实践内容;既可以引导人们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造,又可以指导人们进行改造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高校学生,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人的问题。对人的共同关注这一逻辑关系也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对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启发意义。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人的智力和体力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二是建立在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基础上的人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对人个性的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造就人、塑造人、培育人的温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的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这恰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遵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在立足“道德本位”的基础上向“能力本位”依次递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弘扬道德本位和能力本位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所规定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就是要培育素质优良、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德能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要简单的塑造呆板的人,模块化的人,而是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现代公民。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厚德”,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教育者,高校要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学生能够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相一致的思想道德品质。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尚能”,提高高校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在使高校学生能够具有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各种本领,以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和本领进行改革创新,在完善自我的同时改造环境,变革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人的社会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营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人始终是社会的人,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从人的社会性来看,人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受社会生活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优化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高校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思维结构、思维方式都渐趋于理性,他们往往表现出要求独立的一面,但他们的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社会或周围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积极创造条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营造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宏观层面,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大学校”平台的社会化功能,利用社会中的有关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投入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作出应有的努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从微观层面,要积极整合和运用学校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其中一个主要的途径就是要积极培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营造不但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而且有助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另一个主要的途径是发挥高校对社会环境的“过滤净化”作用,尽可能的把社会中的不良影响减弱到最低,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人的现实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确立

马克思在探讨人性问题时,非常注重对人现实规定性的强调。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出发点不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看来,人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每个人都表现出鲜明而又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认真看待的问题。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教育的唯一主体,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教育客体,教与被教成了主从关系,教育对象在这过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这种教育模式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和单向灌输泛滥,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立、没有自主的教育客体,严重地挫伤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人的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去反思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人的现实性,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也就成了一种客观需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确立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实践教育活动中,主要从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正视高校现实,立足教育实际。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性活动。但它并不是以某种主观观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它是以现实社会生活为基础的,服务于社会实践需要的。因此,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注重科学理论的引导,还要关注教育现实,从高校现实和受教育者的具体实

际出发。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高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个体的独立人格,提高高校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使其由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其中一个主要的途径就是要尽可能的了解高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动态,针对高校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运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从而赋予高校学生以应有的终极关怀,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四、“人的实践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看来,如果说“自由自觉的活动”还只是人的一种抽象本性,那么它的实现和确证方式便是人自身的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真谛。也就是说,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思辨的、抽象的,而是实践的。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注重人的社会性,培养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健全政治人格的人,更要注重提升人的实践能力,激发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促进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

受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往往过多的表现在理论层面,通过简单的说教或者是硬性灌输的方式,向人们宣传作为意识形态的国家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忽视了实践层面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来进行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教育的需要。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进行基本的理论教育以外,还要把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其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有吸引力、能否收到实效,高校学生思想素质是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高校学生的参与热情上。为避免空洞的说教,引导高校学生参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出真知”。当前社会,受到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多样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更多地拘泥于对社会现实的感性认知。而要使高校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实践教育是主要的途径之一。体现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可以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至于具体采用何种教育实践方式,要根据高校实际、专业设置、个性特征、思想实际等来决定。适时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而且可以让高校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所学理论进行检验、运用和扩展,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张学玺,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5-8,

[3]冯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高教人才素质全面发展[J],高教探索,2005,(6):83-8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洪波,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审视[J],探索,2007,(3):141,143,

[6]齐敏,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91-96。

[责任编辑:范君]

猜你喜欢

人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