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

2009-09-03王聿良

文教资料 2009年21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

王聿良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与跨文化语用失误之间的关系,旨在证明是否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越高,其语用失误就少或者意味着其语用能力就高。这一关系启示了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语用失误进行分析,加强语用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另外.本文还提出了一些有关提高跨文化、跨语言的语用意识和培养语用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语用失误

语言的实际运用、社交功能和有效交际随着跨文化活动的深入日显重要。然而,许多中国英语学习者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虽然学习英语多年,但由于缺乏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受到所处语言环境的限制,不清楚交际对象的交际习惯,以致对英语语言的不得体运用、在实际交际中产生的误解和语用失误随处可见。就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语言教学大多注重语言规则,很少涉足特定文化的语用规则,语用能力就只能停留在很低的层次。

本文旨在探讨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语用失误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并分析其原因和找出解决途径。因为英语语言很流利的话,很容易被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认为其应该具有相应的语用能力,那么误区之一可能就是如果语言能力很强,就不大可能出现语用失误。分析其原因并找出解决途径。

1相关研究评述

语用学以其独特的解释语言意义的魅力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关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就语用失误研究来说,JennyThomas的研究(1983)是最基本的,她曾指出语言流利的人也存在着严重的语用失误。根据二语水平与语用迁移相关的假说,Beebe指出说话者的言语表达越流畅就越潜在地存在不得体的言语行为因素,所以交际中的语言就不可能是明晰的,更不要说在跨文化交际中了。Gudykunst(1997)指出当非本族语说话者的言语能力相当高时,往往不易意识到他们在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根据GeorgeYule(2000)的理论,跨文化语用学就是研究基于不同文化图式的不同期待。Mey(2001)认为,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中存在语用预设,这一语用预设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也就是说,不同文化或者同一文化的人都有先见和交际期待。Thomas(1983)提出“二分法”的语用失误,认为语用一语言失误是和跨文化失误相联系的,而社交一语言失误则是由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地位差异导致的.属于非文化因素。同一文化的两个朋友之间产生的语用失误属于社交语用范畴。社交语用失误也可能是因为学习者根据社交距离,误判了自己的相对权利和义务,以及言外之力。

何自然(1986)对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的语用失误作了调查,涉及语用语言学和社交语言学的研究。贾玉新(1997)在跨文化交际章节中从不同方面说明了中国学习者在言语行为上与说本族语的人在招呼、邀请、拒绝和请求等方面的巨大语用差别。顾日国(1994)指出中国人的礼貌原则与Leech的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对“面子”概念的理解跟Brown和Levinson也有差别。王振亚(1994)的实证研究显示受试者的社交文化能力落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戴春来(2001)的研究表明汉语本族语的言语者和美国英语本族语言语行为者在口头请求策略的选择.以及请求的实现方面受社交能力和社交距离的影响。李桂之和张国(2003)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为文化价值观念不同会影响语言的选择,指出Thomas关于语用失误的“二分法”的观点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某种程度上又妨碍了对语用失误问题的深入探讨。因为非言语交际因素被排除在外,“二分法”没法解决诸如心理紧张所产生的失误。李元胜(2004)对非言语交际因素造成失误的情形也作了分析。

以上不完全统计的研究表明汉语和英语在礼貌策略、面子和社交距离等的理解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极易导致语用失误和不当交际。

2本研究工作的设计、研究方法

本研究依据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准则等相关理论,通过从具有不同层次英语水平的受试者中的调查得出的数据,揭示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失误之间的关系,分析造成各种失误的原因,从而改进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促进语言教学和语用能力的统一。

2.1研究问题和研究参与者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语言水平的提高是否意味着其语用能力就高、跨文化语用失误就少?语法能力的提高是否意味着语用能力就同步提高?什么是导致学生们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本测试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90%。主要研究对象为淮海工学院26名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65名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25名东港学院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及28名东港学院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把英语水平不等的四组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得出数据进行分析。

2.2数据收集、分析与讨论

本测试包含20道试题,共53个选项,主要参照何自然先生(1985)采用的测试题和调查形式,从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方面设计测试题,采用多项选择的方式作为调查材料,对英语学习者的语用失误情况进行初步分析;设计说话场合,每道试题分别提供2至3个选项,根据说话人与听者之间的关系等.要求受试者选出一个或几个最适合该会话的场景或最适宜的说法,一方面测试其语言语用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另一方面得出他们的语用失误情况。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验证提出的假设。

在收集和计算所有有效问卷过程中,为了使各组受试者人数相对平衡。在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中只随机选择了一个班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四组学生数分别为A组:26名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B组:30名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C组:25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D组:28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通过计算出这些受试者的语用失误数量揭示其语言水平和语用能力的关系。

既然P值为589237,那么C、D两组之间就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两组学生的语用失误情况没有明显差异。

2.3结果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失误随着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减少(A、B组英语专业学生失误率略低于c、D组非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略低于低年级)。但每组平均百分比表明,组与组之间的差异并不大,T检验也表明,各组间的语用失误无明显差异。这就与受试者的语言水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的语用能力与语言能力并不同步提高,也就是说,二者的相关度不大。这一结果说明,随着学习者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其跨文化语用失误有所减少,但并不显著;语用能力并未大幅提高;而语用能力的不足是导致语用失误的关键因素。因此,英语教学中有必要把语用知识与语言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因为语用能力强就意味着

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误少,失误越少就越有利于交际。

从这些英语学习者存在的语用失误的情形来看。目前的英语教学设计不够完善,教学材料和课内外外语教学尚缺乏适当的跨文化语用知识和文化差异及文化背景等知识的传授。

3语用能力的培养

我国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大纲都把语用能力看作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原则,但是许多英语教师仍然没有意识到教语用能力的重要性,学生也没有意识到他们缺乏语用知识。正如Liu(2004:4)所评价的:“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可以很容易得到‘托福600分以上和‘研究生入学考试2000分以上,但却不知道怎样在实际交际语境中用英语请人做事或理解一种常用的间接言语行为。”

Leech(1983)把语用能力区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语言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不仅包括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则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Hymesbk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待交际能力:“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中的适宜性,现实中的实施情况。”要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就必须了解语言交际的一般模式和原则,以及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

越来越多的文献研究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习得和使用,表明语用能力是可教的。语用能力的培养应从提高语用意识和塑造“文化多元人”着手,要使学生“在文化经历中成长,成为‘跨文化人(intercultural personhood)”,自觉地“在长时间的跨文化交际和适应中经历基本的心理转变”(Gudykunst&Kim,2007:384)。因此,语用原则必须纳入英语教学,否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就难免出现语用失误。

解决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关键是增加交际双方的共享知识,尽可能地拥有对话语意义共同的推论。而不只强调任何一方的努力。交际是一种明示一推理过程。为了推理成功,为了明示清楚,交际双方除了借助现有的情景外.还必须有更多的共有预设和客观知识。只有这样。交流才会更加通畅,从而减少语用失误发生的几率。

语用研究从哲学领域转到语言学领域之初.只是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会话,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今天的研究范围已不局限于某一具体语言,而是与其他语言或其他学科、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的语用学分支。今后不仅要研究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交际时能否准确地表达或理解该语言的言语行为.而且要注意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表达间接言语行为时的差异,研究说话人的母语文化特征对特定社交场合语用行为的影响等。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