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洛丽塔悲剧的必然性

2009-09-03张梦雪朱文佳

文教资料 2009年21期
关键词:亨伯洛丽塔单亲家庭

张梦雪 朱文佳

摘要:洛丽塔是著名俄裔美籍小说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的女主人公。洛丽塔的悲剧是这部小说的一条主线。特殊的单亲家庭背景、僵化的学校教育体制和不良的社会风尚等使得洛丽塔的悲剧成为必然。

关键词:洛丽塔人生悲剧必然性

1引言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1899—1977)是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也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他不仅以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翻译家和昆虫学家等众多身份享誉文坛。而且有“文学发明家、语言魔术师、风格炼金术士、时间思想家”之称。1973年纳博科夫因其终身成就巨大被美国授予国家文学奖,也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被后人尊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之父”口婶。《洛丽塔》(1955)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上个世纪的一部鸿篇巨著,纳博科夫也因此书一举成名。《洛丽塔》因其特殊的故事情节,以及所反映的精神内容,成为一部到目前为止仍具争议的作品。

该书讲述的是一个患有“精神官能症”和“恋童癖”的中年男子亨伯特与一个12岁的性感少女洛丽塔产生恋情的故事。为得到洛丽塔.亨伯特不惜违背本意与她母亲夏洛特·黑兹结婚。而夏洛特在一次戏剧化的车祸中丧生.这刚好成全了亨伯特的淫欲。从此,亨伯特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他们长达两年的旅行生活。旅行期间,亨伯特因犯下了他人生当中不可饶恕的罪行而入狱.并在监狱死于冠状动脉血栓症。针对这一悲剧,不少学者站在男性的角度去感慨男主人公亨伯特的人生悲剧,并不惜笔墨进行分析,而那个古灵精怪、百合花般的女孩洛丽塔却常常被人们所冷落。洛丽塔的悲剧实际上是一出社会悲剧。她的命运构成了小说中闪亮而凄美的主线。特殊的单亲家庭环境、僵化的教育体制和不良的社会风气等,使得洛丽塔的人生悲剧成为必然。

2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洛丽塔来说。特殊的单亲家庭背景给她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洛丽塔的父亲比母亲大二十岁,并且在洛丽塔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父亲死后,母亲夏洛特·黑兹的生活变得很艰辛,因为她要承担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是物质方面的:她要为这个家的正常开销而努力挣钱;二是情感方面的:她不仅要忍受失去丈夫之后的那份空虚和孤独,而且要为寻找新的幸福而努力。正如文中所述,她是一个“感情热烈的孤独的女人”。丈夫的早亡使她的感情生活更加乏味。物质和情感方面的双重压力使得黑兹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关注洛丽塔的成长,对洛丽塔也缺少母亲对孩子应该具备的耐心、理解与尊重。在她心中,洛丽塔是个“十足的讨厌货”。有一次,当洛丽塔嚷着要跟她和亨伯特去购物时。黑兹当众责骂洛丽塔“没有礼貌”,“死乞白赖”。黑兹不让洛丽塔跟着是有原因的,因为她希望利用这个难得的购物机会来成全她和亨伯特的爱情。在她眼里,拥有亨伯特这个男人似乎更重要。

另外,处于青春期叛逆的洛丽塔自主意识比较强,希望身边的人能够把自己当成人看待,信任和尊重自己。面对洛丽塔,黑兹并没有用理解和尊重去打开女儿的心扉。相反,她采取的是压制粗暴的方式。黑兹专横的家庭教育方法不适合叛逆的洛丽塔。洛丽塔在母亲面前表现得很嚣张,经常跟母亲唱反调,向母亲发起挑战,这些使母女关系一直很糟糕。

洛丽塔极端叛逆的性格除了跟母亲的专制粗暴有关,最主要的是她是一个成长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父亲的缺席使她与母亲的关系更加极端。而这种关系的极端让洛丽塔更加意识到父亲的重要性,也让洛丽塔对父爱的渴望更加强烈。“单亲家庭会打破子女情感发展需要的平衡状态,导致子女心理发生严重倾斜或变态”。费孝通也曾经表示:“全盘的生活教育只能得之于包括全盘生活的社会单位。这单位在简单的社会里是一男一女的合作团体,因此,抚育作用不能由一男一女单独负担,有了个母亲还得有个父亲。”父母在儿童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及不可完全替代性,使得单亲家庭的儿童在其个性发展中必然有一定的困难。据研究。由单亲母亲带大的女孩可能带有对异性的好奇或恐惧。或者,孩子在刚接触另一天地时,由于其缺乏经验很容易摔跟头、犯错误。

对父爱的渴望,以及对异性的好奇,使得洛丽塔变得开始注意并迷恋中年男子。这也是洛丽塔对亨伯特和奎尔蒂暖昧态度的缘由。正是在这种欲望的促使之下。她盲目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而迈出了悲剧人生的第一步。

3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的失败为洛丽塔以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除此之外。当时美国僵化的教育体制对洛丽塔的悲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在美国由农业国跃为工业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并在一战后特别盛行。“经验”是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他特别强调从经验中学习,提倡应该把教师高谈阔论的课堂变成儿童能随时移动位置进行活动的课堂。学习应当给儿童提供动手和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的场所与条件。威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充分自由地发展儿童的智慧和性格,强调儿童生长的内容不仅包括智慧和社会的生长,而且包括道德的生长.三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当时美国各机构都试图把该理论付诸实践。但总是问题不断。尤其到了四五十年代,各机构只是照搬理论、体制僵化,忽视对孩子道德素质的熏陶与培养。就像文中所述,学校在假期组织大量的营地活动。洛丽塔的母亲包括很多家长对这些活动的目的深信不疑,认为这些营地活动是健康的,能够发展儿童的个性。而正是在允许孩子们充分发展个性的宿营地里,洛丽塔借着擅长的划船活动陪同另一个女生每天划至偏远的小岛上,轮流与营地女主人13岁的儿子查利交欢。更不用提学校里孩子们之间数不清的“那事”和那些萨福式的“娱乐”。黑兹死后,亨伯特担当起洛丽塔的教育事宜,他相信比尔兹利是所相当高级的私立学校,“没有现代的胡搅乱闹”。后来.亨伯特才发现该学校的教育宗旨是“四D教育”:Dramatics(演戏)、Dance(舞蹈)、Debating(辩论)和Date(约会)。目的就是让这些女孩子做个“妖媚的姑娘”。它培养的学生讲究实用主义,感兴趣的是交际而不是作文。亨伯特对此大发感慨:“现代的男女同校教育、青少年的风尚、营火旁的欢宴等已经让她这样的姑娘不可救药地彻底堕落了。”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如前所述,学校教育的失败进一步将这个聪慧、伶俐、有着运动天赋的孩子推向了深渊。

4社会风尚

除了上述两种因素,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尚也加速了洛丽塔的殒灭。社会风尚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蕴含着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人格取向和伦理态度,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活动。二战后的美国进入由农业化向工业化

转变的高速发展时期。超速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带来丰富物质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头疼的副产品。比如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公平竞争的逐渐丧失.以及道德流域的江河日下等。在浮华的社会背后,人们的传统信仰遭受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抑制.导致了时代精神的异化发展。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结果:大众文化的娱乐庸俗化朝向严重阻碍了社会精英文化的常态发展,影视明星等成为青年们崇拜的偶像。经典著作和古典艺术少有问津。另外,青少年早恋早婚的情况较为突出。两性关系的发展也一改往昔保守、拘谨的陈规。公开讨论性方面的话题不仅不再令人感到难堪,反而成为一种前卫的表现。人们追逐物质享受,及时行乐,很多在金钱地位上力不能及的女孩为了名利牺牲了青春、童贞乃至婚姻,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姑娘抵挡不住诱惑坠人风尘。对于洛丽塔。一个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的孩子,我们很难苛求她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她也逃避不了这样的命运。

除此之外,中年男子亨伯特的出现,为洛丽塔的悲剧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亨伯特是一个有“特殊嗜好”的人。他百般痴迷9到14岁的“性感少女”,并且只对她们有身体方面的“激动”反应。亨伯特的心理病因“缘于他幼年时期两次失败的性经历,以及成年后他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动态失衡”。其实,洛丽塔与亨伯特的相遇并非偶然。纳博科夫在1967年接受记者赫伯特采访时就透漏了这样的信息:“40岁的男人和比洛丽塔大不了多少的女孩子之间拥有这种关系司空见惯。他们的结合不会招致公众的愤怒,相反大家还替他们叫好呢。”可见,在当时的美国,洛丽塔的悲剧实际上是一出社会悲剧。没有这个“亨伯特”出现,还会有其他的“亨伯特”出现。洛丽塔的悲剧是必然的,亨伯特的出现只是引燃她人生悲剧的一个导火线。

5结语

综上所述,洛丽塔人生悲剧的必然性是她的家庭、学校、社会和她本人的放纵与虚荣等综合因素的合力所造成的。同时,该必然性实质上也暴露了当时美国的单亲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种种弊端。Eaglestone曾经说过:文学只有在伦理学的“甜蜜光辉”的泽照下,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洛丽塔》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在这部作品当中.蕴含着伦理学方面的道德教化和批评功能的痕迹。在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的今天,重读《洛丽塔》,剖析洛丽塔悲剧的根源和必然性,不论是为人父母、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服务人员,都会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亨伯洛丽塔单亲家庭
83岁的芭芭拉·亨伯特的梦想
The dream of 83yearoldBarbara Humbert83岁的芭芭拉·亨伯特的梦想
亨伯特的创伤自我
——《洛丽塔》的叙事心理学解读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在选择中亲历死亡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由选择
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