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析

2009-09-02谢穗芬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素质教育素质

谢穗芬 艾 雾

摘要分析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的特点,从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国民信息素质教育研究项目进行了比较,从而提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应该包含信息道德这一指标,其制订应该考虑不同层次对象,并要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期对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并作为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正式文件早日发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评价

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推陈出新,要求人们不断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若不掌握终身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无法适应快速变化、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合理地获取、利用各类信息已成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也日益成为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之一。我国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尚未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正式文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成效。为更好地促进和规范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图工委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组于2008年4月组织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图书馆专家,在北京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制订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出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这将为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和评价人才综合素质提供重要指标和依据,并对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起到很强的指导作用。

1“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的特点

1.1科学性和客观性

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必须科学完整,才能客观反映信息素质的真实情况。该讨论稿采用了德尔菲法,应用一系列特定的问卷整合群体专家的意见,并遵循建立评议专家组、设计评议内容、确定统计分析方法等严格的评议过程,坚持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在引导、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1.2系统性和完整性

该讨论稿将指标体系分为若干层次,在内容上,不过分追求全面,每一单项内容的繁简比较适宜,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了尽量多的内容,做到了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与操作。在内容上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形成了完整的评价体系,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综合水平。

1.3灵活性与前瞻性

该讨论稿为高等院校评价学生的信息素质提供了具体的指标,但不同高校的信息资源水平与教育水平有很大差异,为了使各高校图书馆在实施指标体系的时候,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其中的指标,该讨论稿在各个指标的选用上充分考虑了灵活性,并设计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指标,使得指标体系不仅适用于现阶段,也能经得起一段时间的考验。

2“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的内容比较

随着对国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引进和评介,国内学者陆续开展了尝试制订我国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统计,在2000-2008年间,与“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密切相关的文献有22篇,大多是研究者根据个人对信息素养的理解,编制相应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指标项目的取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有两项研究是由专门研究机构在广泛吸纳了各学科专家参与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其中一项是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在2005年完成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另外一项是2005年8月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国民信息素质教育研究项目。这两项研究在对信息素质内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专业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现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与上述两项研究成果的内容进行比较,为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制订提供借鉴。

2.1指标体系的结构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重要指标,共分7个一级指标(称为维度),19个二级指标项(称为指标),61个三级指标(称为指标描述)。该标准在许多指标上,借鉴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的内容,是目前国内比较详细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制订的评价体系中一级评价指标3项,二级评价指标15项。3项一级指标是根据信息素质综合评价基本要素设计的,15项二级指标是对评价基本要素的细化,并与信息素质调查问卷的条目相对应。“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共有6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另外又提出了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知识点,分别从七个方面共列出35个知识点,有些项目可结合本校情况进行选修,从而使该体系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2.2指标体系的内容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从四个方面反映了对高校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信息素质能力的要求(其一级指标内容见表1):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其中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信息的交流能力与信息的生成能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是在“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修改而提出的,在指标内容上,减少了信息道德这一一级指标,用17项二级指标(其内容与《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前17项二级指标完全相同),作为评价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指南,体系结构上是一个树形结构的二级指标集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制订的评价体系,将信息素质能力归纳为3个基本方面,即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观念和伦理。信息意识系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即人们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信息能力系指获取、评价、处理、保存、传递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观念系指人们对信息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对信息本质特征和价值的认识;信息伦理则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作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的建议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与上述两项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得出讨论稿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3.1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包含信息道德这一指标

国内诸多学者对信息素质标准的内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达成了共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观念、信息道德是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主要因素,而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构成了信息素质内涵的核心。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

等。在网络时代随着各种各样违法使用信息的现象不断出现,对大学生开展必要的信息道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并且要求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从而使他们的信息活动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信息活动,合理使用信息资源。抵制各种各样的违法行为,不制作、传播、消费不良信息,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隐私权,不非法进入未经获准的系统,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犯罪活动。总之,信息道德是信息行为所表现出的道德修养,大学生必须遵守与信息获取与利用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它是信息素质的思想保证。因此,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不能缺少信息道德这一评价指标。

3.2指标体系的制订应该考虑不同层次对象

有效的信息素质教育应是一个有计划的、持续的、不断加强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职业生涯的一种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应该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针对不同对象的培养要求制订一系列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层次的人群,对信息的获取方法、组织和利用能力各不相同。不明确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适用对象,会使标准的制订缺乏针对性,也使标准的使用缺乏可操作性。讨论稿基本上采纳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内容,对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衡量依据,但是由于北京属于教育比较发达地区,而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以及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而言,其指标体系存在一些不适应性。准确定位社会人群的信息素质层次,合理划分信息素质的标准,可以更好地为素质教育和信息教育、文献检索教育、继续教育提供考核依据,对制订不同层次人群教育体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提供参考。因此,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应从基础到高级,根据不同的层次制订相应的指标体系。

3.3指标体系应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完备的指标体系要求数据能够规范在同一的数量级之上,使之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和构建理想的数学模型。现有的指标体系是采用自然语言描述的,主要体现在指标项目的设置,难以适应评价中精确测试的需要。而对于指标间重要程度也没有用权重加以区分,这也不利于评价标准的普及和应用。为了进行综合评价,必须将部分反映信息素质能力的定性指标定量化、规范化,能反映各个因素在综合评价中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为了使条目众多、影响不一、标准不同的定性指标在参与评价后能最终给出清晰、直观的定量结果,建议讨论稿采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组织专家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在已确定的指标集的基础上,运用AHP一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计算方法和尺度。

开展制订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和信息素质综合水平的评价,是保证信息素质教育质量的前提和关键因素。制订相应的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和评价指标是信息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工作。“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的提出,有望使这些标准达成广泛共识,最终作为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正式文件予以发布。

参考文献

1曾晓牧等,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64—67

2张东,吴贺新,张德,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56—60

3安新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及评价体系构建,情报杂志,2007(9):138—139,143

4杨林,李秉彦,分层次制订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研究,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3):51—53

5邱均平,张荣,赵蓉英,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方法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7):23—26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素质教育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