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2009-09-01龚海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情感因素新课程语文教学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则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本文从文体、情境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情感因素

新课标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应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这三维目标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学生在情感和态度上乐于学习,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倾注自己的感情,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才能让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恰当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课才能收到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的效果。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从内质上来说,大多是“情动而辞发”的佳作,但是由于时代、环境、心境的差异,很多涉世未深的学生,无法进入那些作品营造的世界,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还原浓化,充分再现文本的情感因素

文本自身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是因为时移情移,学生可能根本无法理解。比如《陈情表》中的李密,放着高官不做,还要找出许多的理由来推辞;那个“尘泥渗漉”而“稍为修葺”的项脊轩,让归有光珍爱备至,今天住在高楼大厦里的孩子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而祥林嫂的“阿毛的故事”引来的也是学生的一片哄笑;对于《药》中的夏瑜的被打,他们的反应几乎与壁角的驼背一样……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善于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心理学表明,青年学生十分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感情共鸣,问题在于我们的诱导是否得法。在教学沈从文的《边城》时,我在课前了解了学生预习文章后的感受,大部分学生认为,文章写得很普通:普通的故事,普通的人物,普通的语言,读来并不觉得有美感。上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老师暑假里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那个地方有个美丽的名字,它叫凤凰。想不想看看它如何美丽啊?学生一下子精神振奋,引颈伸脖,惊喜地看着在ppt上显示的照片,一边发出啧啧的赞美声。这时我告诉他们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随后用深情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了发生在那里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那个年代、那个情境中去,让他们体验文中人物的心情,咀嚼朴素的语言背后蕴含的情意,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从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方法多样,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等,教师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学生的特点,采用使他们能够愉悦接受的方法,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内涵。

二、创设情境,使文本与自然互动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在创作时,需要这种“移情入景”的功夫。而当作品成为教学材料时,也需要再一次“移情入景”:让作品的情景再回到自然中去,成就再一次创造。因为作者受到自然以及其他感动而将其形诸笔端,所以他的情绪肯定是真切的,然而学生的感受就有些隔膜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妨打破时空限制,把作品的情感因素具象化。例如把普希金的《致大海》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放在一起,带学生去海边,让他们欣赏“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荣光”的自由奔放的大海,让他们领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景象。我曾作过这样的尝试:在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时,选择了一个秋日的下午,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水库边,面对着秋天的田野,感受秋天的风光。学生心中的“情”和诗中的“情”融合,对诗中感情的领悟和受到的美的熏陶,不知要胜过课堂教学多少倍。

三、爱屋及乌,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动情

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那么容易酿造出情感的,教师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幽默自然的谈吐,会给学生强烈的亲和力,使他们爱屋及乌,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情感笼罩在作品上。

有一次在讲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时,我就似乎很自然(其实是精心准备的)引用了其他诗人有关写雪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岑李同写雪景,前者之“雪”是祖国山河的美丽装点,后者则是对严寒淫威的渲染,情感表达正好相反。李白还有“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却是用雪来写浓浓的春意,白居易也有这样的妙句:“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由于说到了白居易,我又在黑板上写了他的另一首《夜雪》:“已讶裘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初看并无出奇的地方,仔细体味却是侧面描写的传神之作,它从感觉、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场夜雪,下得大,积得深,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当然我又很自然的联想起韩愈那首《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此诗用拟人的手法写白雪因嫌春色来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给人带来春的气息,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把春雪描绘得情趣盎然,于常景中翻出新意。

语文课改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确提到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来,是对当前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而忽视情感熏陶价值观培育的纠正。我们的语文课因为过于看重分析、精确、理性而失去热情,失去活力。随着教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教学实践也同时证明,课堂里如果有了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在平等的交流与愉悦的情绪中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简介:龚海平,浙江省象山县第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情感因素新课程语文教学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
情感因素对高校训练队训练影响分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