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教学行为正当有效的几个追求

2009-09-01陈仲刘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学行为语文

【摘 要】教学行为的正当有效是教学有效性实现的前提,理想的教学行为应该具备正当有效的特征。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追求正当有效的教学行为,注意研读课标与解读教材同步,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改进教法与指导学法统一,创设情境与营造氛围并重。

【关键词】语文 教学行为 正当 有效

教学行为的正当有效是教学有效性实现的前提。好的教学首先应当是正当的,它是衡量教学的首要标准。在保证正当性的前提下,有效性问题才能够成为教学实践的首要问题。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努力追求正当有效的语文教学行为。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研读讨课标与解读教材同步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认真研读语文课标,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新课标,更新了教学观念,增强了课标意识,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课标理念,演绎了新课程文化,使语文课程成了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成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程,成了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程。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课标意识,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本教材搞教学的局面,要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并把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统一到课程标准的观点上来,用课程标准的理念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师要把解读教材作为语文教学有效性实现的重要前提。解读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先研读教材,进行“备课性的阅读活动”。试想,一名语文教师如果缺少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缺乏处理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又何谈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又如何能让学生理解教材、建构知识?教师解读教材,要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功能特点,把握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了解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关系;还要善于发现教材编写的失误和缺憾。教师只有真正读懂教材,才能保持教学内容的精炼性、时代性、灵活性、准确性和针对性。值得强调的是教师解读教材要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站稳课堂,才能给学生一杯鲜活之水,才能使语文教学实现增值。

二、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

正当有效的语文教学行为应表现为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沟通交融,互渗互透。钱理群先生说:“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实现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在人文教育中渗透语言教学。语文教材含有丰厚的人文教育资源,但是,多年来,语文教学中“重道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语文课堂往往成了一道“弘扬人文”的风景线,课堂上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各种非语言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致使学生语文水平下降。这些现象的存在,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步入“泛人文教育”的误区,要努力恢复语文教学的“原生态”,加强语言文字教学,引导学生在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上下功夫。于漪老师说,无论是进行人文教育,还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切、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到一旁”。那种从课文中抽出人文道理空讲一番的做法,扭曲了语文课的本义,是不可取的。那种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文本要点奢谈人文性,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背叛。

其次,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会因失去了灵魂而最终走进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语文教育不仅是概念的分析、概括,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养成。正当有效的语文教学行为应寓人文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语文学科不仅要担负起训练学生分析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责任,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又要着力唤起学生对世界、对人类、对自然界的关注,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情感。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人在年轻时代以这样的精神素质垫了底,以后无论遇到了什么艰难曲折,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坚守住基本的精神底线,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课文的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的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进一步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在获得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基础上,受到更多的思想情感、理想情操方面的教益。

三、改进教法与指导学法统一

通常,人们习惯于把教法和学法统称为教学方法。正当有效的教学行为要求方法为效果服务。在教法上,不仅要考虑如何教给学生已经概括了的社会经验,尤其要考虑教学生有效地去获得这些经验的方法;在学法上,不仅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去获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更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主动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以传授法、讲解法为主的教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提出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传统的教法进行改革,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法,包括对教法进行探索创新。首先,变“教”为“学”。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落实,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教”为“学”就是先让学生自学,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了困难,产生求知的动机和欲望时,再由教师去教,这样,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其次,变“答”为“问”。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因为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重要标志,是否善于提出问题也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思维和创造才能的一把尺子。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提出问题走进课堂,提出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改进教法,更要指导学法。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指导学法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地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即掌握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根据信息学理论,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教学信息的方法。如在信息输入阶段,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思维、想象的方法;在教学信息贮存阶段,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理解、强化的方法;在教学信息输出阶段,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概括、综合的方法等。根据过程论理论,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做课堂笔记、怎样复习、怎样考试等学习方法。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怎样树立学习信心、怎样培养学习意志、怎样养成学习习惯、怎样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等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四、创设情境与营造氛围并重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崭新课堂,它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注重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当前,语文课堂应努力创设一种真实的、直观的、开放的教学情境,积极营造一种平等的、温暖的、愉悦的教学氛围。使课堂富有人文性、情感性,富有灵魂和思想、精神和气度。

首先,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是时代的诉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其次,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语文教学行为正当有效性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应努力营造民主的、平等的、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要积极营造平等的、温暖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谐的语文课堂要求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在平等对话中彼此敞开心扉,互相倾吐,互相接纳,使师生共同处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之中。和谐的语文课堂还要求建立一种健康的群体文化,使课堂充满温暖感。在这里,同学之间互相认同、互相欣赏、互相承受、互相感染,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而构成学习共同体,师生一起分享理解、分享成功、分享喜悦。

二要积极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谐的语文课堂应是一种富有愉悦感的课堂。心情愉悦是和谐课堂最为基本的特征。语文课堂应让学生始终感到轻松愉快,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索,乐于探讨,乐于分享,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不是处于紧张、压抑、沉闷之中的精神折磨。教师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教师的教学话语要充满真情,教学态度要包含激情,始终以和悦的教学态度呼唤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作者简介:陈仲刘,江苏省启东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语文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