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军团

2009-08-31

现代兵器 2009年9期
关键词:迫击炮炮兵火箭炮

窦 超

苏军炮兵编制

苏联陆军炮兵由队属炮兵和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我军称为预备炮兵)组成,由于队属炮兵编制情况已于诸兵种合成兵团(军团)部分加以介绍,本节只介绍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的编制情况。此外,苏军白行火炮部队刚组建时曾归属炮兵建制,后来由于炮兵部门没有培养乘员的学校(因为自行火炮多使用坦克底盘,其驾驶员都是由坦克兵学校培训)和车辆保养维修问题(同样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而编给了坦克兵。但其使用方式和编制特点都与坦克兵不同,故本文将苏军自行火炮部队的编制情况与炮兵一并介绍。而苏军战后自行火炮也是被划作炮兵武器的。

战前的苏军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编制和装备都比较弱,其编制内只包括一些独立炮兵团和炮兵营。独立炮兵团按装备类型分为2种,一种是加农炮兵团,另一种是榴弹炮兵团。加农炮兵团在战前刚由3营制改编为4营制,每个营辖有3个炮兵连,每个炮兵连装备4门火炮。其装备也由老式的107毫米加农炮换装为122毫米加农炮。榴弹炮兵团也由3营制改编为4营制,但其按装备分为2种类型:一部分榴弹炮兵团装备48门152毫米加农榴弹炮,其他大部分则装备有24门203毫米榴弹炮。最高统帅部预备队所属的炮兵营分为特大威力独立炮兵营和独立迫击炮营。特大威力独立炮兵营由3个炮兵连组成,每个炮兵连装备2门火炮。这种营装备的火炮为210毫米加农炮、280毫米和305毫米榴弹炮。独立迫击炮营由4个连组成,每个炮兵连装备12门120毫米迫击炮。为了对付集群坦克的威胁,1941年4月26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下达命令,组建反坦克炮兵旅。该旅编有2个反坦克炮兵团、1个地雷工兵营和若干勤务分队。每个反坦克炮兵团下辖3连制炮兵营5个,其中装备76.2毫米加农炮的营2个,装备37毫米高射炮的营、装备85毫米高射炮(打坦克用)和107毫米加农炮的营各1个,共装备76.2毫米加农炮48门,85毫米高射炮和107毫米加农炮各24门,以及16门37毫米高射炮。到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军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共有74个炮兵团(60个榴弹炮团、14个加农炮团)、10个处于组建阶段的反坦克炮兵旅、若干特大威力独立炮兵营和独立迫击炮营。

在苏军损失惨重的1941年,各种武器装备(当然也包括各种火炮)都极度缺乏,而这时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却得到了很大加强,当然这是以削减队属炮兵数量为代价的。步兵师内被取消的1个榴弹炮团和被撤销的步兵军所属炮兵团,都被转隶给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尽管如此,各种火炮装备仍有很大缺额,所以炮兵团的规模都被压缩了。每个炮兵团一般编有18~24门火炮。正处于组建阶段的反坦克炮兵旅被解散,代之以反坦克炮兵团。这时的反坦克炮兵团比反坦克炮兵旅下属的反坦克炮兵团的规模要小得多。其直辖4~5个反坦克炮兵连,没有营这一级编制,共装备反坦克炮16~20门。

1941年,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开始组建火箭炮部队,为了掩人耳目而称为近卫迫击炮部队。第1个火箭炮连在1941年6月组建,由1个指挥排、3个火力排、1个弹药排、1个试射排和若干勤务分队组成:装备5门BM-13式火箭炮、1门122毫米试射榴弹炮和44辆负责后勤运输的汽车。第1个火箭炮连的编制相当庞大,并带有某些试验的性质。例如后来的火箭炮连多为每连4门火箭炮,而非5门。1941年8月起,组建了8个近卫火箭炮兵团(每团辖2~3个营,每个营通常编有2个火箭炮连)。由于火箭炮团编制过于庞大,且火箭炮部队多以营为单位派到各战区去执行任务,于是在1941年11-12月,除先前组建的8个团以外的火箭炮团都改编为独立火箭炮营。以上火箭炮部队和分队在组建之初,就全部获得了“近卫军”称号。到1941年底,苏军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共有215个炮兵团、8个火箭炮兵团、73个独立火箭炮兵营以及一些独立炮兵营。

1941年的苏军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与苏军其他单位正好相反,处于急速扩充的时期。这就保证了苏军统帅部握有强大的炮兵部队,可以在整条战线上广泛机动以加强形势最危急的地段。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对苏军稳定战线,发挥了巨大作用。怪不得德国士兵对这一时期的苏军炮兵印象很深,称“俄国大炮打得很厉害……”,可见对其具有相当的恐惧感。

1942年,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有所恢复,苏军开始得到较多的武器装备补充。同时,苏军取得了使用炮兵的经验,因而开始着手扩大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兵的编制。1942年10月,苏军开始组建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师。这种炮兵师是以合并原有的独立炮兵团的办法组建成的,每个炮兵师由8个炮兵团组成,其中有2个加农炮兵团、3个榴弹炮兵团和3个反坦克歼击炮兵团,共装备168门各型火炮。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反攻中使用炮兵师的经验证明,炮兵师的编制和装备应进行进一步的扩充和加强。1942年7月1日,苏军反坦克炮兵改称反坦克歼击炮兵,反坦克炮兵团也相应改称反坦克歼击炮兵团。其编制在1942年变化不大,只是有些反坦克歼击炮兵改为直辖6个炮兵连,装备反坦克炮24门。在同一年的11月份,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内的第一批近卫火箭炮兵师开始组建。每个师编有2个M-30式火箭炮兵旅和4个BM-13式火箭炮兵团。从1941年12月起,苏军开始组建独立迫击炮兵团。这些迫击炮兵团在战争各个时期编入各兵种的队属炮兵内,以及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师内,有些作为独立团保留到了战争结束。其编成通常由2-3个迫击炮兵营组成,每营3个迫击炮连。全团装备160毫米迫击炮18门(每连2门)或120毫米迫击炮36(每连4门)。为了在山区作战,还曾组建过山地驮载独立追击炮兵团,其装备改换为107毫米山地迫击炮。高射炮兵师于1942年11月开始组建。刚组建时的这种师由4个小口径高射炮兵团组成,按编制装备37毫米或25毫米高射炮48门以及高射机枪80挺,编制人数约2000人。从其装备上来看,这种高射炮兵师并不具备中空防空能力,其装备的高炮有效射高最大的只有3000米,只具有射击低空敌机的能力。

1942年的苏军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的编制有所扩大,炮兵师、近卫火箭兵师、高射炮兵师开始出现,作战威力有了较大提高。但其编制并不完善,影响了其战斗力的发挥,这就需要在1943年以后继续加以改进。到1942年11月,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共拥有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炮约17000门。

1943年以后,苏联军工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仅在1943年,苏军作战部队就得到了约20万门火炮。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的编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扩大。1943年春,突破炮兵军这一编制首次出现在苏军战斗序列中。这也可能是

世界上最大的炮兵编制单位。每个炮兵军由2个突破炮兵师和1个近卫火箭炮兵师组成,共装备火炮、迫击炮、火箭炮约1000门。配属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第2、第7突破炮兵军和配属中央方面军的第4突破炮兵军均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在会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43年,在列宁格勒还组建了第3对敌炮兵战炮兵军,专门用于对德军轰击列宁格勒的炮兵进行炮战。在1944年1月,第3对敌炮兵战炮兵军也被改编为突破炮兵军。

从1944年起,近卫火箭炮兵师陆续从突破炮兵军序列中划出。因此,从这时起突破炮兵军一般下辖2个突破炮兵师,装备火炮和迫击炮约550门。到战争结束阶段,苏军共拥有10个突破炮兵军。1943年,苏军炮兵师开始划分为三种类型:突破炮兵师、近卫火箭炮兵师和加农炮兵师。加农炮兵师与突破炮兵师的主要区别是,加农炮兵师主要负责与敌炮兵进行炮战和摧毁远距离上的重要目标,突破炮兵师则负责摧毁敌防御阵地和压制敌浅近纵深内的火力。1943—1945年,突破炮兵师包括6~7个炮兵旅,通常包括1个装备76.2毫米加农炮的轻炮旅、1个装备122毫米榴弹炮的榴炮旅、1个装备152毫米榴弹炮的重炮旅、1个装备203毫米榴弹炮的重型榴炮团、1个装备120毫米迫击炮的迫击炮旅、1个装备160毫米迫击炮的重迫击炮旅以及1个近卫火箭炮兵旅;全师装备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炮260门左右。加农炮兵师通常编有4个加农炮兵旅。

近卫火箭炮兵师1943年5月开始调整建制。每个师由3个同一类型的近卫火箭炮兵旅组成,这样使得射击指挥、后勤保障更加便利,全师共装备288门火箭炮。该师一次齐射可发射3456发火箭,总重达320吨。这些近卫火箭炮兵师先是编入突破炮兵军,后又被划出成为独立师。近卫火箭炮兵旅也有一部分编入突破炮兵师,其他则是独立旅。截止1945年5月1日,近卫火箭炮部队已编有7个师、11个独立旅、114个独立团和38个独立营,共装备火箭炮3081门,成为一支威力巨大的打击力量。1943年6月,最高统帅部预备队所属的反坦克歼击炮兵团开始合编为反坦克歼击炮兵旅(有些反坦克歼击炮兵团则作为独立团一直保留到战争结束),仍隶属于最高统帅部预备队。每个反坦克歼击炮兵旅编有2个76.2毫米炮团和1个45毫米炮团,每团下辖5个炮兵连,每连4门火炮,共装备反坦克炮60门。此后,反坦克歼击炮兵旅(团)的装备不断更新,战争结束前其装备大多为57毫米、76.2毫米、100毫米反坦克炮,作战威力比初建时提高很多。1943年2月,苏军统帅部批准了最高统帅部预备队高射炮兵师的新编制。新编制为每师下辖4个团,其中1个85毫米高射炮兵团、3个37毫米高射炮兵团。中口径高射炮兵团装备85毫米高射炮16门,小口径高射炮兵团装备37毫米高射炮16门及大口径高射机枪16挺。从1944年春开始,小口径高射炮兵团用6门制高炮连代替了4门制高炮连,此时全师装备高射炮80门,其中小口径高射炮64门。这时的高射炮兵师已拥有了中空防空能力和更强的低空防空能力,使得苏军地面部队得到了更有效的对空防御能力。

二战中出现的装甲机动战引起了陆军战术、编制体制的极大变化,炮兵也不能在这种变化中置身于外。这时的牵引炮兵最大的尴尬是跟不上高速突进的坦克兵的速度,使得坦克往往在敌纵深内孤军作战而得不到火力支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行火炮应运而生。苏军第一批自行火炮团是于1942年底到1943年初组建的,这些自行火炮团都隶属于炮兵建制。第一批自行火炮团在编制、装备上都不一样,但都实行混合编制,即每个团内装备不同类型的自行火炮。通常每个自行火炮团直辖6个连,装备SU-76自行火炮17门和SU-122自行火炮8门。经过实战证明,这些自行火炮团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缺点,在同一个团里使用不同类型的自行火炮,增加了指挥协同的复杂性。

1943年4月底,所有已组建的自行火炮团都编给了坦克兵,不再隶属于炮兵建制。5月,自行火炮团开始实行新编制,每个团都装备同一型号的自行火炮。当时组建了三种类型的团:装备SU-76的轻型自行火炮团、装备SU-122的中型自行火炮团和装备SU-152的重型自行火炮团。这些团都编有指挥排、补给排、修理排、运输排、团救护所和勤务班等保障分队。同时,各团都直辖4个自行火炮连,但各连装备的自行火炮数量则依其类型而不同。SU-76轻型自行火炮团每连装备5门自行火炮,全团装备21门自行火炮(含团部1辆):SU-122中型自行火炮团每连装备4门自行火炮,全团装备16门自行火炮和1辆T-34坦克;SU-152重型自行火炮团每连装备3门自行火炮,全团装备12门自行火炮和1辆KB重型坦克。这样就使得自行火炮团在指挥协同、后勤保障上都大大简化,作战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1944年,苏军开始装备以“斯大林”2重型坦克底盘生产的新式自行火炮——ISU-152和ISU-122自行火炮。同年2月,自行火炮团进行了战争期间最后一次改编,仍然分为三种类型,即轻型,中型和重型自行火炮团。但每个团都改为装备21门自行火炮,即每个连都装备5门自行火炮加团部1辆,同时增编1个自动枪连和1个技术保障连。5月,苏军统帅部批准独立自行火炮营的编制。每营编3个连,每连装备4门SU-76自行火炮,共有自行火炮12门。这种营被编入近卫兵师序列之内。为了加强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的反坦克机动兵力,1944年2月为它们组建了轻型自行火炮旅。这种旅编有指挥连(T-70轻型坦克2辆)、高射机枪连、技术保障连和卫生排等保障分队,旅下辖1个自动枪营和3个自行火炮营。自行火炮营与轻型自行火炮团下属的营编制基本相同,只是将营部的1辆SU-76自行火炮换成了1辆T-70坦克。全旅共有人员1112人,装备SU-76自行火炮60门和T-70坦克5辆。1944年12月,以若干坦克旅为基础,组建了近卫重型自行火炮旅。这些旅的编制大体相同,都编有3个团和一些勤务保障分队,共有人员1804人,装备65门ISU-152重型自行火炮和3辆SU-76自行火炮。此时,还组建了编制上差不多的另一种自行火炮旅,事实上称之为自行反坦克歼击炮兵旅更确切一些。这种旅共有人员1492人,装备SU-100自行火炮65门和3门SU-76自行火炮。这是不折不扣的“坦克杀手”旅,只是战争很快结束,未能给它们更多的施展的机会。要不然,这种旅里肯定会出现不少“屠虎杀豹”的王牌。以上这两种旅都隶属于最高统帅部预备队,是加强主要突击方向上作战力量的强大机动兵力。

从二战苏军炮兵编制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苏军极为重视这一被斯大林称

为“战争之神”的兵种,尤其是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的建设。苏军通过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在战线上广泛机动,使炮兵火力能够迅速集中到形势最危急、对全局最有影响的地段上,对战争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到1945年初,苏军炮兵共拥有91400门各类火炮和迫击炮、2993门火箭炮。这是一支威力巨大的炮兵,对最终战胜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苏军在制定自行火炮部队编制时取得了很多经验,其中一些对战后地面装备发展具有相当影响。比如苏军编组同时装备自行火炮和坦克的自行火炮部队时,注意到自行火炮底盘和所装备坦克底盘的一致性(例如轻型自行火炮旅装备SU-76自行火炮和T-70轻型坦克,两者底盘相同),使它们大体拥有相同的机动性,提高了指挥效能和协同作战能力。今天世界上蓬勃发展的“车族”概念,可以说就是借鉴了这类经验。

苏军陆军其他兵种编制

在二战苏联陆军编制序列中,除了以上三大战斗兵种外还有很多其他兵种。这些兵种要么属于规模较小的,要么属于支援保障兵种,还有的处于被时代淘汰的边缘,因而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是战争从来都是体系对抗,这些兵种在体系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样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分兵种对其编制发展情况加以介绍,

骑兵苏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骑兵规模最大的军队,其数量多时曾达到82个骑兵师,这可能要比其他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卫国战争之前的苏联红军共拥有13个骑兵师(其中4个山地骑兵师)和4个骑兵军军部。4个骑兵军各下辖2个骑兵师,按编制有人员19000余人、16000多匹马、128辆轻型坦克、44辆装甲汽车、264门火炮和迫击炮。骑兵师编有4个骑兵团、1个坦克团、1个骑炮营、1个独立高射炮兵营和其他专业兵部队。其编制内拥有9240人、64辆轻型坦克、18辆装甲汽车、132门火炮和迫击炮。但在开战前这些骑兵师的实有人数都达不到编制人数,平均各师仅拥有约6000A。战争初期,由于机械化战争环境对于骑兵而言过于严酷,苏军骑兵伤亡巨大。同时,经验证明战前骑兵师的编制过于庞大。因此,在1941年7月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组建编制人数只有3000人的轻骑兵师。也就是在这一年年底,苏军骑兵师的数量达到了82个。这时的苏军骑兵部队实际上正承担着本该由坦克部队承担的任务,只是因为骑兵拥有比步兵强得多的机动能力。比如在莫斯科会战的反攻阶段,苏军快速集群很多都是以骑兵为基础组成的。

随着苏军坦克机械化部队的数量日渐增多,加上骑兵非常容易遭受敌军空地火力袭击,骑兵师的数量逐渐减少。到1942年7月,其数量几乎缩减了一半,剩下的开始采用新编制。由于马匹补充十分困难,在1943年骑兵师数量进一步缩减。到1943年年底,总共还剩下26个骑兵师,并都实行了新编制。每师编有3个骑兵团、1个炮兵团和1个坦克团,这使得骑兵师的战斗力有所提高。这些骑兵师多被编入骑兵军的序列内。1943年9月的骑兵军(共有8个)编成包括:3个骑兵师、1个自行火炮团、1个反坦克歼击炮兵团、1个高射炮兵团、1个近卫火箭炮兵团、1个迫击炮营以及1个独立反坦克歼击炮兵营。这时的骑兵多编入骑兵机械化集群作为快速集群使用。例如白俄罗斯战役中自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快速集群之一——骑兵机械化集群(另一个快速集群为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就是由近卫骑兵第3军和近卫机械化第3军为基础组成的。这时的骑兵军看起来更像是以马匹进行机动的步兵,它如果不和坦克机械化部队配合就难以完成作战任务。少数的例外,则只是骑兵军在南部战线山区使用时的情况。战争中8个骑兵军中的7个被授予“近卫军”称号。尽管苏军骑兵部队在战争中,特别是前期发挥相当作用,但它已明显不适应战争形势的要求,终于在二战之后解散。

工兵工兵是工程兵的旧称。在苏军现代军语中,工兵特指进行工程作业的工程工兵,不包括障碍设置与排除、道路工程、桥梁建筑、舟桥、阵地、伪装、野战给水等部队,工程兵则是以上部队包括工程工兵的总称。1941年初,苏军工程兵由队属工兵、集团军和军区的工程兵部队和分队组成。军区下辖工程兵团,每团约1000人。集团军则下辖工程兵营,有的亦改编为工程兵团。战争开始后,苏军很快转入战略防御。为了构筑防御工事,苏军各方面军都成立了防御工程部,统管若干个装备机械化器材的军事建筑大队。在1941—1942年,这些部队完成了规模浩走的工程作业。为了完成更复杂完善的防御工程,从1941年10月到1942年初,苏军组建了10个工兵集团军,这应该是世界曾经组建过的编制最大的工程兵单位。

起初,工兵集团军隶属于国防人民委员部的总防御工程部,后又归苏军工程兵主任指挥。工兵集团军一般编有2~4个工程兵旅,每旅下辖6~8个营。这些工兵集团军被用来在预期的德军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力量预先构筑后方防御地区。1942年初,随着苏军战线的稳定,德军进行大纵深突贯的危险减小了,工兵集团军存在的必要性消失了。于是,在2月初苏军撤销了5个工兵集团军的建制,其余工兵集团军划归各方面军,后于1942年秋全部撤销。其所属工程兵兵团和部队一部分转隶各方面军,以另一部分为基础组成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工程兵兵团,工兵集团军机关改编为方面军和一些集团军的防御工程部。1941年11月,还成立了苏军工程兵司令部,设立苏军工程兵主任一职及方面军、集团军工程兵领率机关。1942年组建了专业化工程兵旅、舟桥旅和工程工兵旅,以完成部队工程保障的各项任务。其中,工程兵旅由5~7个工程障碍营、1~2个电工营、地雷埋设营、电化和机械化作业队以及其他专业分队组成。同年,集团军属工程兵营、地雷工兵营和舟桥营也被建立起来。这样就使苏军野战军团具有了较强的工程保障能力,进攻和防御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1943年,苏军转入战略反攻,这就要求具有更强的克服障碍的能力。为了保障突破强固的筑垒防御地带,1943年春在工程工兵旅的基础上组建了突击工程工兵旅。每个旅由若干个工程兵营、指挥连、侦察连、探雷犬连和轻型舟桥连组成,专门用于在坚固筑垒防御地带中开辟通路。较大的河流通常是苏军进攻的起点和终点,其进攻往往是从一条大河上的登陆场开始到夺占下一条大河上的登陆场结束,所以克服江河障碍是苏军进攻战役中很重要的内容。为此,苏军在1943年开始组建最统帅部预备队独立摩托化舟桥团。这种团拥有重型舟桥纵列,能保障设置载重达100吨的重舟桥和桥渡,使苏军克服江河障碍的能力大为提高。1944年以后,工程兵的编成继续完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工程兵营被扩编为工程工兵旅,坦克集团军内则成立了摩托化工程兵旅,以便使工程

兵能跟上坦克兵的进攻速度。至此,苏军工程兵在编制上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使苏军实施大纵深、高速度的进攻战役具有了强大的工程保障能力。

化学兵苏军对化学兵的解释是:武装力量作战行动中实施化学保障的专业兵。这里的化学保障其实有两层含义,简言之就是放毒和防毒。但苏军对外将化学兵单位称为化学防护技术单位,这与不拥有化学武器的我军防化兵名称相近,但事实上苏军的这种单位是具有实施化学战的能力的。苏军化学兵内主要包括具有实施化学战能力的化学防护技术部队(以下简称防化部队)、喷火部队和相应的后勤保障单位以及教学单位等。战前的苏军化学兵由中央和军区所属的独立防化营和独立消毒营,集团军、军、师所属的消毒连以及在团中设立的防化排和喷火小队组成。苏军还在战前组建过3个相同编制的喷火坦克旅并归化学兵建制。每旅装备150辆用T-26轻型坦克改装的喷火坦克,后于1940年解散,装备被编入坦克师。战争爆发后,苏军按照动员计划组建了许多独立防化营和消毒营。

1941年8月,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消毒营被改编为独立防化营,每个营由3个消毒连、1个保障连、1个指挥排和1个侦察排组成。同时,苏军为了将喷火、纵火器材集中使用,组建了首批50个喷火连,每连装备180具喷火器。在1942年夏,还组建了独立喷火坦克营(装备坦克21辆)和由3个营组成的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独立喷火坦克旅(装备59辆坦克)。1943年,组建了一些用以施放烟幕的技术旅。同年春,为了同敌军坦克作战组建了5个独立摩托化地雷式喷火器营,每个营可造成正面宽达3公里的严密喷火区。由于既没有遭到化学武器大规模攻击,也没有实施化学攻击,所以二战中的苏军化学兵只进行了烟幕、伪装、喷火等辅助性作战行动。相比之下,由于不担心遭到化学武器报复和中国军队防化能力很弱,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却频繁使用化学武器!

通信兵战争前夕,苏军通信兵由独立团、营和独立连(永备线路架设连、轻便线路架设连等)组成。这些部队和分队实际上是教导队,是战时扩编为方面军和集团军通信部队的基础。军区(方面军)通信团的战时编制为:1个电报电话营、1个无线电营、若干个轻便线路架设连和机动通信器材连,其装备包括10部无线电话和57部电报机。从其编制装备可以看出,通信团并不适应战时条件,无线电台过少而电报机,在高机动性的装甲机动战中根本发挥不了多大作用。集团军通信团与军区通信团编制相同,只是兵力和器材数量更少。

战前苏军没有用于保障国防人民委员部中央机关的统帅部预备队通信部队,当时规定战时中央同各方面军的联络将使用邮电人民委员部的通信系统来完成。这给苏军战争初期的指挥、通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战争爆发后,由于邮电人民委员部的通信线路和通信枢纽抗毁性极差并损失惨重,苏军统帅部根本无法同各方面军保持不间断的联络。这使得苏军本来就比德军差得多的指挥效率更为低下,这也是苏军战争初期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苏军紧急通过组建更多的通信部队的方式来弥补这一缺陷。到1942年秋,通信团的数量增加了近3倍,通信营增加了近4倍,无线电营增加了1倍多。

1943年,为保障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同总参谋部、各方面军司令部的通信联络,组建了数个独立通信营和一些特别通信兵部队。同时,为了加强各方面军之间的通信联络,组建了9个无线电营和5个无线电连。以上这些通信部队和分队都装备有大功率电台,对保障各军团之间的协同动作有重要意义。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内的通信兵也大量增加,无线电已成为指挥部队的最重要工具。1944年,由于直接隶属红军通信总部的通信兵部队数量过多,造成指挥上的严重困难。因此在这一年年底,组建若干最高统帅部预备队通信旅,这种旅在组织上包括所有的独立通信部队。从这时起,苏军通信兵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为苏军大规模的作战行动提供了有力的通信保障。

以上这些兵种的作用尽管要比苏军的步、坦、炮兵发挥的作用要小得多。但这些兵种更多的是作为步、坦、炮兵的“黏合剂”。它们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编制并提高战斗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除了以上介绍的苏军陆军军各兵种外,苏联武装力量中还有一支由内务人民委员部领导的、不属于苏军序列的边防军和内卫部队,这些部队也主要是一支陆上作战力量。在苏德战争中,这些部队有很多编入苏军序列中参加战斗。1941年6月,由内务人民委员部负责组建了15个步兵师,其指挥人员是从边防军和其他部队中抽调的。同年7、8月间,在第6、第7、第8边防总队,列宁格勒边防军区专业部队和分队,以及内务人民委员部其他部队基础上组建了3个步兵师,列入列宁格勒方面军编制序列。8月,由第23、第24和第25边防独立大队以及敖德萨边防总队等部队组成了边防军步兵师,参加了克里木防御战。1943年2月,由边防军和内内卫部队人员组成了直属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第70集团军。先后编入中央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参加了库尔斯克、东普鲁士、柏林等多次重大战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陆军各兵种的编制普遍经过了由战前未经实战检验的大规模编制,转变为战争初期兵力兵器严重不足情况下的小规模编制,再到战争中后期相对成熟完善的编制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要在作战需求和现实可能之间取得一种相对的平衡。有时适应作战需求的编制与现实可能提供的物质力量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放弃适应作战需求的编制而采用现实可能的编制。但在某些情况下,应力所能及地照顾到编制的合理性。如苏军自行火炮团中就使用同样底盘的自行火炮和坦克,使作战协同的复杂性大大减少。苏军通过战争实践不断检验其各军兵种的编制,终于在战争后期形成了武器装备和各军兵种较成熟的结合方式,使自身指挥效能、战斗威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苏军编制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其作战能力不断增长的过程!

后记:本文所介绍的苏联陆军的编制情况基本为苏军统帅部核准颁布的标准编制。但由于战争期间情况复杂,某些部队在特定的阶段和时间可能采用适合自己情况的特殊编制,同时很多苏军部队在战时不能得到及时的人员和装备补充而大量缺编,这就造成了其编制情况的多样性。所以这些标准编制远远不能概括二战期间苏军陆军全面的编制情况。加上笔者水平、资料的限制,文中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望广大同好给予批评指正。

(编辑笔啸)

猜你喜欢

迫击炮炮兵火箭炮
静音迫击炮开始交付俄罗斯军队
浅谈朱瑞对炮兵建设的贡献
炮兵测地训练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格鲁吉亚推出GMM—120型6×6新型自行迫击炮
半岛上的“钢铁暴雨”
模糊专家理论在炮兵指挥控制系统中的运用
荷兰拟采购60mm轻型迫击炮
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