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2009-08-28王芳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4期
关键词:课件多媒体数学

王芳芳

数学课件中鲜艳的色彩、活泼的动画常常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好的课件往往能做到表现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具有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的神奇魅力。在多媒体运用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课件的呈现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师要善于把握好呈现的“度”,讲求分寸性、合理性,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传导信息的桥梁,才能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充盈美的气息。

媒体设情引趣开启思维阀门

前苏联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积极性曲线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1-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20分钟一般是学生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教师应快速调整学生的状态,引起他们的兴趣,把他们的主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多媒体教学是我们的好帮手。利用多媒体教学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特点,能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动画讲授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来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会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例如上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网上寻找到的视频——“制作香皂”,学生们都被制作过程和各色漂亮精致的香皂吸引住了。短片一看完,教师就适时地追问:作为一个生产厂家,在制作肥皂时他要考虑哪些问题?学生谈到:要考虑每块香皂要用多少原材料;要做成哪些形状;如何包装……教师继续导入:那么一般家庭用的肥皂是什么形状呢,我们一起到超市去看一看。接下来多媒体呈现肥皂的画面,引出生活中最常用的是长方体的肥皂。结合肥皂复习公式,求用了多少原料其实是在求长方体的体积;用多少包装是在求它的表面积。然后继续用这个情境出示四种不同规格的肥皂让学生分别求体积和表面积,从而寻找“体积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大小也相同”的规律。

这个教例就是将数学教学内容用生活情境展现出来,让学生感觉到亲切,学习的兴趣自然浓厚,学习的情境自然产生,学生的思维能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为教学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定势。

媒体闪烁剥离揭示数学本质

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内容比较难以用教师语言或板书来清析地表明,这往往给我们数学教学带来难度,也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闪烁、剥离的媒介,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用多种表象来补充知觉表象,从而明晰形象、加深感受。有时我们用“闪烁”的媒体技术把一堂课最主要知识点或本质内容,利用媒体多闪烁出现几次,能培养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有时我们在教学几何形体中的数学概念时,一时难以用语言表达,就用媒体技术进行处理,会让学生很快弄清概念。例如,在揭示角的概念时,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就很好。一开始屏幕出示实物图形,如剪刀、扇子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实物图形中的角在什么地方呢?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猜想;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组成角的两条边在实物图上连续闪烁,并伴以声响;接着将实物剪刀、扇子等图形移走,抽取出角的本质定义,学生的猜测得以验证。学生的头脑中就会牢固地建立起数学上的角这种抽象的符号。

同样,在学习其他几何形体的内容时,大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形象直观地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方便。

媒体灵活演示搭建互动平台

数学课堂上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回答,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提前把各种答案的可能都设想到并制成课件,随着学生的回答灵活机动的出现。例如,“时分的教学”是一下年级的内容,学生在一上年级已经认识了整时和几时半,课始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空白钟面,提问钟面上应该有些什么?让学生先在纸上画一画,再进行交流。交流时利用Authorware中的热驱功能,学生说到哪儿,课件随机出示所对应的针、数、格,并利用“闪烁”功能,让钟面上的数、格“会说话”,让“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

如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问多答这类能拓展学生思维层次和知识面的习题,由于文字信息量大,课堂上现场书写展示费时也费力,如能把各种解题思路都事先准备在课件里,根据学生的回答调取出来进行展示,便能更好地实现课堂互动。

媒体可视直架设思维桥梁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抽象性思维要求有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仅凭教师口头讲解,难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提供的“可视”,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这是其它教学途径难以取代的优势。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先让学生发表意见后,再演示: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快速将三角形旋转一周。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在快速旋转时三角形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这个形体的高在哪里?由于电脑画面能动静结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观察并建立了清晰的圆锥高的概念,提高学生的专注力,让学生在轻松输快中掌握了知识。

媒体的使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内容,凭借媒体的直观可视性,为学生的理解架设桥梁正是我们使用媒体的根本之所在。上述例举的媒体使用,充分发挥了它的有效性价值,使教学长上了形象的翅膀。

媒体呈现迅速提供有效练习

数学课后的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有效徒径,如何提高数学课后的训练效果是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也作了不少的研究。我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进行作业训练,对提高作业的效率有了不少的收获。如有些课后习题如果低头看书本进行讲解,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不如抄在黑板上全班一起分析讲解,而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抄写的过程又比较费时,所以每堂课的课后习题需要选择,这样又降低了训练的强度。媒体的运用加快了课堂的节奏,使习题训练更加扎实有效。

有时我们在布置探究性作业时就更要用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例如,“圆的周长”教学,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验证后,会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却不能出现书上介绍的3.14这样的数值,“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这个问题如果靠老师的一张嘴,或者看几份资料,是不能够给学生解惑的。这时候加入课件演示,看古代数学家测量的方法。先在圆内画一个正六边形,分析六边形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然后到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当看到祖冲之等数学家从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才算出这个数值是3.1415926-3.1415927之间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答案是要这么复杂的计算才能得来的,让学生惊叹于前人在钻研过程中的智慧。而后,课件再接着展示收集到的资料,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各国科学家已经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几千位。

引入这个课件,解决了课堂上的“供需”矛盾,因为课前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起点正是“学生已经知道是3.14,但为什么是这个数,这个数是怎样算出来的?”课件的演示正好圆满地解答了学生心中的困惑。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在了解人类从古至今发现圆周率的过程和不断精确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数学文化,体会到了数学的美。`

实践证明,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用生动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效果,能把学生带进一个五彩的数学境界,制造出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多媒体的有效使用,能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这恰恰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课件多媒体数学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浅谈HTML5的发展与应用趋势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
精简课件,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