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不民主现象之根源

2009-08-27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升学率民主传统

张 超

在教学领域内,教学民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几轮的课程改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一些传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教学不民主现象还相当普遍,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哪里呢?

一、班级授课制在实践教学民主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且难以克服。

首先,班级授课制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强调同步化、模式化。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班级授课制用同一教学内容,采用同一教学方法,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同一教学目标,这就势必无法顾及学生个体的差异,因而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次,班级授课制易于忽视学生的自主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中心,而班级授课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主宰着整个课堂,学生的思路要跟着教师走,致使其参与教学的程度和自主性发挥受到很大限制,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美、法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班级授课制有一个更为突出的特点——超大容量。美国的中学一个班大约有20~25人,法国的中学一个班大约有25~30人,而我们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上,有的班级甚至达到80人以上。超大的班级容量,使得班级授课制的缺陷更加突出,学生的个性差异更难以顾及,自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在超大的班级容量下,在45分钟内,要使每个个体都有所进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且,教师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学生的背景、基础又千差万别,如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和认知特点,对于分身乏术的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难题。

教学民主要求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一个学生以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积极参与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而这恰恰是班级授课制难以做到的。由此可见,班级授课制在实践教学民主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二、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制约了教学民主的实行

传统教育本身是以选拔和升学为主要目的的,这就决定了传统教育评价机制具有以下特点:从评价目的上看,传统教育评价的目的是把适合于继续教育的学生从教育对象中选拔出来;从评价对象上看,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结果的评定,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计划和课程编制、教学过程等进行优劣判断,最终落脚点在于对少数优等生的学习成绩的评定,从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评价内容上看,侧重于智力评价,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评价功能上看,注重结果,强调评价的总结性功能,主要是对教育活动的结果作出判断。如果用一句话来归纳传统教育评价的特点,那就是学生考试成绩是评价一切的标准。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最常用的方法是看“学习成绩如何”“在班级、在学校能排到第几名”。能升上学,尤其是能升上重点学校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评价一个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是看“所教的科目考试成绩如何”。一个教师的好坏优劣,包括他的思想品德、学识水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最终都落脚到所教班级、所任学科的成绩如何、升学率是多少。评价一所学校,无论是学校管理、教学科研,还是党团工作,都要归结于升学率,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有多少学生升入重点初中、高中和大学。如果有一个高的升学率,则“一荣俱荣”,所有的先进称号“一应俱全”。反之,则“一损俱损”,甚至还直接关系到校长的“乌纱帽”。特别是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升学率的地位比以前更为突出了。随着办学自主权的逐渐下放(如收费政策的灵活等)和学生流动的加剧(如择校、借读等),相邻学校或学区之间的生源竞争,实质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利益冲突:有了好的升学率才可能有好的生源,有好的生源就意味着学校可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也就是有了较充足的办公经费和教职工福利。

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升学率成了学校的“重中之重”。为了这个重要的升学率,在教学中,只要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什么平等、自主、宽容、参与,包括学生的个性和尊严,似乎就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三、崇尚权威的传统文化不利于教学民主的实现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封建专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等级制度和思想专制。等级制将人们划入不同的等级,社会地位低的人必须服从社会地位高的人。而思想专制则把统治阶级奉行的思想文化“定于一尊”,其余则尽在“罢黜”之列,从而禁锢了多元思想文化的发展,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种文化传统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学校也不例外。

中国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先秦教育家孟子把教师的地位提到与国君相提并论的高度,荀子进一步把教师纳入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从而明确规定了师尊而生卑、生必须服从师、必须服从“尊师所言”的教学秩序。

中国的“尊师重教”不仅表现在对教师的尊重和服从上,更表现为对教师所掌握的知识的盲从上,这就是“师道尊严”和“崇尚权威”。这种“师道尊严”和“崇尚权威”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对教师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绝对信任,可以增加学生吸收知识的意向,确保知识记忆的有效性,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但另一方面,几千年的传统积淀也使得教师习惯了“知识和真理的化身”的身份和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不愿“屈尊”与学生平起平坐;而学生也习惯了对教师的仰视和对教师“教诲”的遵从。正是教师的这种权威地位,造成了教师不习惯于给学生以自主、学生也不习惯于自主的局面,从而导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地位、人格上的不平等。

总之,由于上述原因,最终导致了目前的种种教学不民主现象发生。

(责 编 辛 欣)

猜你喜欢

升学率民主传统
中国式民主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尼日利亚 民主日
少年力斗传统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清明节的传统
检查一下自己的“入学”水平
“升学率”不应是衡量学校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