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探析

2009-08-26傅建明冯玲丽

中小学德育 2009年13期
关键词:童谣诚信德育

傅建明 冯玲丽

诚信是为人之道,是个人立身之本,是小学生处理自身人际关系和适应校园生活的基本准则。良好诚信品质的养成需要寻找一种适当的途径和方法,而童谣是小学生情感世界的表达,它简洁明快、幽默风趣、朗朗上口、不加雕饰,是小学生喜闻乐道的一种文学形式。童谣与小学生的生活世界相一致,小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因而通过“童谣体验”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一、“童谣体验”的内涵与特征

(一)“童谣体验”的内涵

何谓体验?通常意义上,人们把外界事物、情景所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的经历,称之为“体验”。然而不同的学科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在哲学,体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心理学将体验作为个体的一种心理状态;教育学则将体验作为完整的德育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指个体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我们认为“童谣体验”是学生主体在童谣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感受和领悟,以及由此而生成的道德情感。强调“童谣体验”实质是要注重每一个学生在童谣生活情境中形成真切感受并进行自我内化的教育。

(二)“童谣体验”的基本特征

1.情感性。童谣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的趣味性、儿童性都给学生带来思想的共鸣。特别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一些童谣,更是实现了学生自我精神的解放。情感是童谣体验的核心,是学生达到高峰体验的关键。童谣体验的情感性,能使学生主体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形成对事物积极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直至形成个体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2.教育性。首先,童谣体验能扩充儿童的知识,增进儿童的文学修养,孕育创作能力,发展想像力。其次,中国的文人历来主张“文以载道”,童谣是很好的传统文化载体,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再次,它能生成道德意义。童谣体验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体验不是一种盲目的生命形式,也不仅仅是情感的组合,它始终与意义相伴,是一种融知、情、意为一体的生命形式,是道德情感的最高峰状态。童谣体验能使他们在各式各样的情境和生活中不断得到自我内化,从而促进他们道德品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主体性。童谣是学生自我创作的个体文化,在这种无拘束的语言建构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彰显,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实现,学生的话语权也得到了回归。在童谣体验过程中,学生主体的认知、情感和身心都投入其间。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接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经过自身思想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产物。一切教育活动和环境熏陶最终总要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完成。

4.生活性。当前,我国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严重的矛盾、知行难于统一、学生道德情感体验极为匮乏等造成德育实效性低下。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德育严重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而童谣具有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性,它能愉悦儿童,为儿童带来物我两忘、无拘无束的体验,它是儿童心灵的游戏。在“童谣体验”的生活世界中,社会的道德规范能不断地内化到学生品性结构中,有利于个体的道德实践。

二、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

(一)情感满足

在童谣体验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想象、移情、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经验,并产生新的经验。其中,始终伴随着情感,情感是体验的核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对学生进行诚信情感体验。如在《狼来了》这则童谣中,教师可将这则童谣与《狼来了》的故事相衔接,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体会故事的内涵——做人要诚实,不可撒谎。继而让学生通过移情的方法,开展“说出心里话”的主题活动,让诚信回归小学生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情感共鸣是极为重要的。

(二)引导感悟

教师在童谣讲授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晓之以理。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和情感发育的关键时期,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思维方式对其影响深远。教师作为传道授惑者,不仅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知识,特别是在德育过程中,更应遵循这一原则。在童谣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何谓诚信,为什么要诚信,不诚信的行为有何危害,怎样才能做一个诚信的好孩子等。此外,也可把童谣内容融入活动、游戏中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理解诚信,实践诚信。

(三)个性尊重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针对他们的个性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对写作感兴趣的同学,我们可以让他对不同的诚信童谣进行改编,让他们在改编童谣的过程中既感受到诚信的重要又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对绘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他们对绘画的敏感性,将一首首诚信童谣用漫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让喜欢音乐的孩子将诚信童谣谱曲传唱。此外,对那些不爱表达、不善交际的孩子,可在童谣游戏中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对一些调皮、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可以通过角色体验来进行诚信童谣教育,等等。如此,既能扬长避短地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让每位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四)真切体味

与传统“坐而受道”的学习方式不同,童谣体验强调的是“行而体道”“行而悟道”。它是一种需要儿童进入生活、进入情境,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并在参与中获得体验,获得感受。在童谣体验的过程中,应避免为体验而体验的现象出现。教师在实施各类体验活动的同时,应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真的融入体验情境,是否能将诚信同自己的切身实际相联系。小学生在情境和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是获得体验的基础,是学生反思并生成知识和情感的源泉。真体验,真感受能够使儿童对道德认识更深入,道德情感更强烈,道德信念更坚定。

三、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实施策略

(一)情境体验策略

“情境”一词从字面上分析是“情”和“境”的组合。所谓“情”是指人的心理状况的外在表现,所谓“境”指的是一种状态、一种境况、一种环境。良好的情境易引起积极的情感,并使这种积极的情感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自己的个性之中,在情境的感染熏陶下渐渐地达到陶情冶性之目的。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童谣的教育性、音乐性、趣味性和情感性等特征,使学生在漫画情境、音乐情境、游戏情境中理解诚信、体悟诚信。

1.漫画情境。漫画是处于前道德水平的小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的一种形象生动的教育材料。而在我们常见的校园歌谣中,一些童谣可以而且完全能够配以漫画进行阐释,通过漫画来图解童谣,将二者结合运用,其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将更

佳。美术课或专门的童谣课都可以设计漫画情境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师可事先选取一些能够供孩子们想象的诚信童谣或反映诚信的漫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谣配画”和“见画书谣”的教学形式。将童谣与漫画相结合,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诚信,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

2.音乐情境。音乐是大众艺术,以它的旋律、节奏对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能把人带进特定的意境中,唤起情感的共鸣。心理学家认为,未成年人对音乐的敏感几乎是本能的、先天的,音乐韵律合乎人的心律跳动,会引起未成年人生理的快感。用优美的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身处典雅文化的韵律和氛围中,学童谣、诵童谣,能充分激发其对诚信故事的体悟。如此,学生们通过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感情对感情的激发,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强化对诚信的感悟。有条件,还可给童谣谱曲并传唱。如永康高镇小学在新童谣综合实践活动中编创了一首《诚实守信歌》,让学生们在自己嘹亮的歌声中感受诚信的重要、感受童年的欢乐,且合唱童谣还能够培养儿童自我控制及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3.游戏情境。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又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内涵,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童谣本身就蕴含游戏色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童谣,是最常见的。童谣与游戏相依相伴,可谓生于斯用于斯。如金华市东苑小学二(2)班的李一帆同学编创的《诚信之歌》:“你拍一,我拍一,诚信道德是第一;你拍二,我拍二,诚信小孩人人爱;你拍三,我拍三,诚信教育记心间;你拍四,我拍四,诚信做事要求实;你拍五,我拍五,诚信脚步不落伍;你拍六,我拍六,诚信丰碑心中留;你拍七,我拍七,诚信引导新时期;你拍八,我拍八,诚信舵手友好把;你拍九,我拍九,诚信光芒到永久;你拍十,我拍十,诚信之歌永不失。”这首童谣就是在拍手游戏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抽指歌、拉锯调、跳绳歌、踢毽歌等,无不与儿童游戏浑然一体。周作人说:“儿童游戏,有谣以先之或和之者。”唱童谣而不做游戏会显得单调乏味,做游戏不唱童谣又会觉得呆板扫兴。唱诵戏笑总是不可分离的。

(二)生活体验策略

什么是生活体验?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在其著作《生活体验研究》中,用现象学和解释现象学的原理来揭示体验的本质。他认为:生活体验最基本的形式是我们生活中直接的、先于反思的意识,一种反射性的或自发的意识。回归生活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根本源泉。“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

1.学习生活。学习是学生从事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在学习中进行诚信童谣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品德课中已有诚信教育的影子,但在宏大政治叙事的德育课中,并未明朗化。而传统的说教方式也难以产生显著的效果。童谣体验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可以在老师教授诚信童谣时体验诚信的作用、可以在创编诚信童谣的过程中体验诚信内涵、也可以在诚信童谣活动实践中体验诚信的意义。简言之,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诚信,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

2.日常生活。童谣的创作更多的是来源于日常生活。抓住生活中一些鲜活的资源,创设情境或开展活动,让他们真实地体验和感悟诚实守信、真诚待人的生活方式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良好的品德。源于日常生活,用于日常生活,这是童谣体验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进行诚信教育的宗旨。如《诚信歌》:“你诚信,我诚信,心口如一最要紧;不说谎,不欺骗,实话实说才文明;你真心,我真心,真心才能换真情;少绕许多弯弯路,多了许多朋友亲;诚如金,信如金,是公是私要分明,学习苏章不忘民,尽心尽力为百姓;你力行,我力行,坚持做好齐奋进,公道正直在人心,谨守诚信处处赢。”这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诚实守信的重要,也让他们感悟到了真心诚意做人的真谛,同时,能够从身边活生生的苏章的例子受到启发,从而将之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操,身体力行。

3.交往生活。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畸形的家庭关爱,使少年儿童与自然、社会、同伴的交往越来越少,充满真诚和信任的情感体验也随之减少。小学生对自己的交往充满着困惑。一方面,教师和家长要求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一方面又认为做老实人吃亏,不可随便相信他人。结果,撒谎、骗人、不守承诺的事情时常发生。因此,我们应借助一些与人际交往有关的诚信童谣,让孩子们在与老师、家长、同学、朋友的交往中深刻体验交往生活中诚信的价值和意义,体验真诚待人的幸福和快乐,让他们在交往体验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建立平等友爱、互助互信、诚实守诺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0.

[2[陈旭光.生活、体验、践行:小学德育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再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8.30-47.

[3]王光华,刘永红.论德育的情感教学法[J].科技信息,2007(27)203-204.

[4]金华.从情境教学谈德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232.

[5]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4.

[6]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2002,(5).37-41.

责任编辑李贤

猜你喜欢

童谣诚信德育
快乐童谣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