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朗读当作热点来教

2009-08-25谢友迁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范读鉴赏能力语感

谢友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语文教师不能把朗读视为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而应该把它当作教学中的热点来教。笔者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它的重要性的。

首先,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手段

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阶段,没有这最初阶段,认识也就无法进行。朗读课文,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知,朗读的遍数愈多,感性认识就愈深,才有可能发展到理性认识。心理学和教育学都特别强调“直观教学”,丰富感性材料,加强感性认知。而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它包括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和学生朗读。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的方法;学生朗读,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讲解,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台下却听得晕头转向,有时是没有什么反应。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材缺乏感知,不熟悉课文,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所以,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却不知其所以好。

其次,朗读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朱熹曾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此所谓“三到”,是重视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前苏联心理学家沙尔多科夫曾在一个实验中发现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良好效果。他让三组学生分别用下列三种方式识记几张图片:甲组用视觉识记;乙组用听觉识记;丙组则视觉和听觉结合。结果发现:视听结合的识记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分析器官活动的识记。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看到文章作者的神思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文章的妙处,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强调用“朗读法”,即边朗读边修改。这其中的道理,正是充分调动多种分析器官协同活动,以加深对文章的思考与体会。并且,文中语句顺不顺,语气连贯不连贯,通过朗读要比只默读更容易发现。

再次,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情感的感受、调解、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朗读训练才能获得。尽管我们在默读一篇文章或诗歌时也会受到感染,但当我们把它读给别人听时,就不一定能感染听者了,这就是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在起作用。如果要把一篇文章中的喜、怒、忧、思、悲、惧、惊等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送到听者的心里,使之通情,就非有很好的语感不可。而这要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才能产生良好的语感效果。著名播音员夏青、方明,在朗读悲的内容时,能使我们声泪俱下;在朗读喜的内容时,能使我们手舞足蹈。赵忠祥在解说“动物世界”时,每次都有能给我们以亲切的感染和美的享受,这都是他们长期从事播音工作,有极好的语感的原因。

最后,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范读课文”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之所以重要,是它的示范性,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朗读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朗读。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便于朗读。我国最早的诗歌得以流传到现在,起初就是靠朗读和传唱才实现的。可以说,诗歌是朗读的文学。朗读可以较快地把握外露于诗歌表层的意思,进而把握其深层的意义;朗读可以为诗歌的鉴赏铺设一条入情之路;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尤其对于重章叠句的诗歌,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其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妙处;朗读有助于对诗歌意境的把握和意象的领悟;朗读可以更准确地比较和鉴赏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如果对一首富有激情的诗歌,不通过朗读来鉴赏它,那是不可想象。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抓好朗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兴趣。寻回琅琅的书声,使语文的教和学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使朗读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件有力的武器。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范读鉴赏能力语感
小学美术课堂中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喜欢的话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