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2009-07-30王旭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课型昆虫课题

王旭东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了一次革命。然而,我们却无法回避一个现实:资源开发的滞后和薄弱,整合理念、资源技术与教师水平间的不和谐,使课堂并没能依托这一支持而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尤其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可运用的有效网络资源仍然很匮乏,可供学生学习的网络资源缺乏均衡发展。同时,因特网上尽管有大量的资源,却未能针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从而很难对小学科学学科提供方便、高效的支持,网络教学的便捷性、互动性不能真正体现……

为了进一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积累丰富的专题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利用资源,围绕专题进行有效、优质的学习,并积累可贵的研究资源与课程资源。同时,使取得的成果能为同类学校借鉴和应用推广,我们进行了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构建课题研究网站

1建立基于文章系统的课题管理网站

利用校园网为平台进行阶段研究、动态管理,建立了设有“课题概况”、“研究动态”、“理论培训”、“专题研讨”、“设计反思”、“教学资源”等模块的课题专项研究动态管理网站。教师可从校园网任何一个信息终端,或者通过互联网上传各种的信息材料,实时发布、传输、交流、共享专项研究各阶段的经验与成果,展示专项研究过程中理论分析、研究设计、教学试验等基本环节的工作;加强了管理、交流、协作等作用,也便于上级领导对我校“十一五”课题组专项研究进程的检查与管理。

自课题网站建成后,我们实行由网站管理员、课题管理员、课题组成员组成的三级管理方式。

2初步建好基于校园网络的资源管理平台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应用现有的校园网络设备作为收集与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平台,将资源分为小学科学课内学习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为学生学习科学与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平台。

我们科学教师的手头已积累了一些资源,如自制的课件,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声音、视频等。由于没有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系统的管理,因此这些资源就分散在教师的手中,不能广泛、及时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相对缺乏。

依托学校科技特色,进行科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学校除了重视科学课的科技教育主渠道作用外,还认真实践科学课教改,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讨论交流……以使他们发展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真正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为此,我们在资源管理平台上专门设立了“特色项目”栏目,利用校园网,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评价、反思自己的探究行为,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获得成功。资源网站设立了相应特色项目专栏,如机器人、箭模、航模、车模、数棋等。除此以外,还结合学校实际开设的各项特色项目,编写了《我们爱科学》、《我们爱自然》等校本教材,内容涉及科技制作、动植物、环境保护等。

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认为学生也是课程资源,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学生创造课程。例如,前几届的学生早已毕业了,但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还在学校里起着典范作用。将获奖选手和作品的照片载人资源管理网站的“荣誉室”,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

在学科资源支持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们认为小学阶段的科学课,以观察认识类课型与实验类课型为主,所以在本课题中,我们主要进行科学学科资源在这两种课型中运用的策略研究。

1观察认识类课型

这类课型中,我们把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环境和加工工具,通过在线学习使学生获得真实可信、印象深刻的感性知识,从而正确感知事物的性状特征。

例如,《昆虫》一课是以昆虫身体的共同特征以及其他昆虫知识为内容的综合型观察课。在本课中资源网站与科学教学的结合,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实践性、合作性原则,学生能够完成确定研究专题、实验研究、成果评价等研究型学习的基本过程,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本课的研究性学习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确定研究专题——问题情境阶段

课始,播放一些教师与学生收集的昆虫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声像信息的刺激下激活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然后,由学生围绕昆虫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昆虫的身体是怎样的?昆虫是如何繁殖后代的?昆虫是生活在哪里的?昆虫都吃些什么东西……

(2)分析资料,实施研究——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在实践与体验中,学生选择有效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料;然后,通过个人研究与团队协作,识别对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源,淘汰边缘资源;接着,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3)汇报交流,深化提高——表达和交流阶段

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源,应用Word整理表格,对有关昆虫体形特点进行逐一整理、归类、填写,从而得出昆虫身体的共同特征。学生在对昆虫身体特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教师介绍的昆虫网站,以独立自学或协作探究的方式拓展有关昆虫的其他知识,突破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的束缚,并由课堂虚拟网扩展到课外互联网。

2实验类课型

小学科学实验课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之一。实验课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以获得正确的知识并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科学态度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例如,在《电和磁》单元中,对“暗盒简单电路的判断与接线方式”作了具体探索:首先,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电路知识,让学生分组构建一个让小灯泡发光的简单电路,从而引出本课教学内容;然后,出示只有两个接头的暗盒,让学生思考“怎样判断接头内部是否相连”,引导学生发现,只要将暗盒接入简单电路,根据电路通断的情况就可以判断接头是否连接;接着,让学生分组用计算机构图,搭建接入暗盒连通电路的图形,再按照图形动手实验进行验证;当学生掌握了判断两个接头的暗盒中接线是否连接的方法后,再由简单到复杂地引导学生探究4个接头的暗盒内使1~4接头相连的连接方式有几种,学生借助计算机进行假设,搭建出4个接头的图形后,继续以小组合作方式,按假设线路接上暗盒电路进行实验求证,并对假设是否正确共同分析,从而得出4个接头的暗盒内线路的连接规律。

由于本课中的学科资源作为一种“研发工具”与实验教学整合,以能力为核心教学目标,所以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空前高涨。在整堂课中,不仅大大发挥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且使他们做到了人人积极动脑思考,创新思维的灵感火花不断进发,从而使全班学生都获得了成就感,并大大提高了自信心。

猜你喜欢

课型昆虫课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有趣的无脊椎动物
昆虫产卵跟鸡生蛋一样吗?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Smallest Flying Robot 会飞的机器昆虫
昆虫们来玩了
“研”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