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遥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09-07-28边宝莲

中国名城 2009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

边宝莲

摘 要:本文以平遥古城保护实践为例,指出历史文化名城应尊重科学,顺应规律,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创新思路,在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合理利用方式,为千年古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的健康道路。

关键词:古城保护;文化遗产;平遥

Abstract: With the protection of Pingyao Ancient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should respect science, follow natural law, proper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ntinuously make innovations and explore various reasonable utilization methods on the premises of earnestly 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 so as to bring new blood and energy to the ancient city with a history of one thousand years and blaze a trail characterizing of benign circulation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ancient city protection;cultural heritage;Pingyao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6-45(4)

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县城的原型,也是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典范,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内陆小城从默默无闻到盛誉斐然,命运沉浮多舛,经历了困惑、迷茫、柳暗花明和繁荣似锦的巨大变化,也引发了人们深刻的思考。回顾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尊重科学,顺应规律,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创新思路,在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合理利用方式,才能为千年古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对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这样。

一、保护与发展失衡曾使平遥古城陷入困境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晋中盆地,自古以来人多地少,土地瘠薄。因地处东、西、南、北交通要冲,历史上曾是北京与长安两大古都之间的中部都邑,所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平遥古城形成商品集散市场,久盛不衰。明清时期晋商之旅崛起,更让平遥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一度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平遥古城由鼎盛转向衰落起始于清代末年。清末以来将近一百年时间,先是平遥金融票号受外国资本的冲击,接着同蒲铁路建成通车进而削弱了平遥原有的交通优势,导致经济衰微,开始走下坡路。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平遥不在国家计划重点发展工业的城市之列,它的经济仍以农业生产为主,仅有少量工业。同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计划经济体制弱化了平遥古城商品集散和强势贸易的职能,致使市场萎缩,工业化进程缓慢,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即使在古城以内也还居住着大量农户,饲养着各类牲畜家禽,就像农村集镇式的聚落一般。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平遥在产业发展、生产经营、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以及居住生活需求和消费观念等方面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现代化、复杂化的趋向。这一阶段虽然平遥已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名城保护规划,但是一方面保护资金杯水车薪,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由于当时认识能力所限,人们往往把古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截然对立起来,要么认为古城保护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主张对古城拆迁改造,引进资金和项目,加快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么担心经济社会发展会给古城带来破坏,反对在古城引进资金开发建设。于是在长期困惑和迷茫中,导致平遥古城陷入了保护与发展两难的境地。结果古城文物和大量历史建筑不断毁坏,街巷污水横流,环境脏乱不堪。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活力,整座古城很不景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的1994年,平遥县财政收入仅4444万元,而财政支出则达5002万元,显示吃饭财政入不敷出。其中旅游门票收入更是微乎其微,只有18万元。面对这种窘迫状况,单从技术层面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和名城保护规划提出的保护措施,对于遏制平遥古城损毁和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矛盾,显得苍白无力和束手无策。

二、保护与发展并举引领平遥走出新路

1992年末在全国上下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讲话精神鼓舞下,我们开始认真分析平遥古城保护现状,反思历史经验和教训,终于意识到平遥古城深陷困境的根本症结是人们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认识的缺失,人为地把历史名城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导致历史文化名城陷入了两难之地。因此必须改变僵化的思维模式,大胆创新思路,才能柳暗花明,为这座古城注入新的活力。于是我写了《对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考》一文,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应走“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的路子,很快得到了国务院和省、部领导的重视。随后山西省建设厅会同省文物局、平遥县委、县政府,对这一思路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按照新的理念和思路制定了《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从而使这座鲜为人知的小城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上焕发了生机。在《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指导下,进一步加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举获得成功。如今平遥、丽江、苏州等城市的实践证明“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思路是完全行之有效的。平遥古城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保护成功的范例。

根据《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确定的“全面保护、突出重点、抢救第一、综合整治”的原则以及“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相结合、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途径,平遥古城外围东、南、西三个新区已经初步建成,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职能陆续从古城内疏解出来。在县委、县政府机关带领下,已有85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迁出古城,直接拉动了古城内2万多人口外迁,使常住在古城内的5.5万人减少到约3.5万人,降低了人口密度,减轻了对古城的压力和环境污染。同时重点维修了古城墙、双林寺、日升昌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整治了历史街区,恢复了传统历史风貌,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平遥县还利用古城文化遗产新辟了中国票号博物馆、中国古代吏治博物馆、平遥推光漆器艺术馆、明清家具展示馆和镖局、书画社等各类博物馆、艺术馆、展销中心,商家酒肆和民俗宾馆数不胜数,再现了古城昔日繁华。新思路大大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为古城居民和农户进城发展旅游服务业提供了各种就业门路。目前从事旅游事业的人数已多达6万多人。

平遥古城已经成为晋商文化旅游的中心城市。申遗成功短暂10年,旅游景点已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几十个,共接待游客836万人,门票收入4.1亿元,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其中2008年游客数量最多,突破了110万人,不含民营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为8500万元,相当于申报世界遗产前的472倍。平遥县财政收入也增长到77937万元,比申遗前的1994年提高了16.54倍,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得到实惠的古城居民也都自发地修缮、保护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看好平遥发展势头的外来投资者争先恐后,纷至沓来。同样是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创新思路前后的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

三、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

平遥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体现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它所遵循的“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思路,基于客观地认识保护与发展是历史文化名城普遍存在的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固有矛盾,相辅相成,不应偏失。实际上,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既要传承历史文脉,也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1.坚持以动态观促进历史名城保护与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属性不但包括历史遗产的真实性,而且具有历史文脉的传承性和存续方式的动态性。任何一座历史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时空过程,都需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逐步丰富和雕琢。年代越悠久,文化遗产越丰厚。城市既然是文化的载体,它所遗存和传承的必然会是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而不是定格在某一个历史的瞬间。同时每一座历史城市又是一个社会生活空间和一个动态环境。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而在现存建筑遗产中既有北汉天会年间的镇国寺、金代的文庙大成殿、元代的清虚观、明代的城墙和双林寺,也有重修于清代的城隍庙、市楼和大量民居。就在传统的明清商业街上,还建有民国初期的民居建筑。可见历史文化名城和同样列为珍贵文物的馆藏器物在存续方式上有着根本的区别。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是为了静止地守住历史遗产,而是要延续和传承它的历史文脉。只有不断为它注入生机和活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促进遗产永续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终极目标。

2.辨证认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传承的同一性

历史文化虽然与现代文明存在着很大差异,表现为截然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是这种差异并不排除文化的相融性,尤其对于同一民族的文化,在现代思想理念、思维方式、道德伦理、社会价值、艺术鉴赏、技术传承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必然融合着优秀历史文化的精髓。这种同一性的遗传基因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之根。它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动态过程中,使现代城市发展体现出历史文化的特色和风韵。这是历史文化名城生命力能够得到延续的根本所在,也是能够使保护与发展兼得并举成为现实的关键。平遥票号诞生在清道光年间,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经营发展,虽说现在已经变成历史,可是它所创造的股份制管理、两权分离模式至今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还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历史街区那种宜人的尺度、四合院营造的恬静环境与中和之美,对于我们今天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以及现代审美意义,仍然一脉相承。正是由于对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传承之间存在着的同一性、相融性和延续性的认识,我们才能采取辨证的态度,为保护平遥古城创新了一条新路。

3.历史名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与发展之间如同皮和毛的关系。皮是根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平遥古城之所以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因为它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真实、保存完整。如果遗产一旦遭到破坏,失去了真实性,名城的珍贵价值也将不复存在,名城魅力就会消失。可见平遥古城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能否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切实有效保护。1997年12月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为了使它的保护与发展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相适应,按照《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的框架,促成了地方性法规《平遥古城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接着平遥县政府修编了《平遥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平遥古城保护详细规划》和柳根街新区规划。这些法规与规划进一步体现了保护与发展“全面协调、并举兼得”的理念和思路,对于有机疏解古城职能,合理组织古城道路交通,降低古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划定了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对重点文物、历史街区、传统民居、整体风貌以及古城内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和建筑高度、体量、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风貌等,分别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控制措施。

4.历史名城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遗产利用方面

《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尊重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现代,创造未来。在解决保护与发展的固有矛盾时注重其协调性,避免冲突,寻找合理方法,使历史文化遗产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经过对平遥古城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入发掘和对现实经济社会需要的研究,发现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结合点在于遗产利用。向生物界用进废退的规律一样,必须想方设法为那些不再用作原来用途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寻找合适用途,赋予新的功能,使新用途和新功能既可以体现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其文脉,又可以直接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为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注入活力和生机。在历史文化遗产中,有些只能观瞻,不便实用;有些虽能实用,但使用的方式有所不同;有些只可体验感受,有些仅有纪念意义。十年来通过逐步研究和探索,在平遥古城遗产利用方面大体采用了四种途径,表现为不同方式。

一是观瞻方式,主要适于镇国寺、双林寺、文庙大成殿、清虚观、日升昌票号、县衙署等文物建筑,完全按照原貌修缮保护,供游客观瞻鉴赏和考察研究,展示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二是实用方式,主要适于可以直接使用的传统民居等历史建筑,按照对它们更新利用的功能需要,可以分成延续原功能、贴近原功能、更新原功能三类利用途径,如永隆号推光漆器艺术馆、明清家具展示馆等。

三是体验方式,主要利用传统民居开设民俗宾馆、客栈、酒肆、茶社,使人从中领略传统起居生活形态的感受。

四是纪念方式,主要适用于纪念重要历史特征、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的古建筑,如中国票号创始人雷履泰的故居。通过对文化遗产多样化的合理利用,发展旅游经济,使旅游产业成了平遥县主导产业之一。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随着平遥古城知名度提高和旅游产业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在功利和欲望驱动下,平遥古城出现了商业化趋向,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品牌进行过度旅游开发,不仅打破了古城生活形态平衡,而且导致了市场化的人口置换,造成了对古城传统历史文化的冲击。有些商家和住户甚至不惜破坏历史建筑和牺牲文化遗产而牟取私利。他们随意拆除传统民居,改造沿街门面,加层扩院,盖起不协调建筑,蚕食着文化遗产和生活形态的原真性。这就使平遥古城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由于建设性破坏蔓延和有机更新滞后,面临着如何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挑战。我们期待平遥县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在切实有效地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继续实践探索,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的健康道路。

(责任编辑:吴 伟)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