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林匹克政治史的创新之作

2009-07-24王润斌

体育学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

王润斌 杨 麟

摘要:阿尔弗雷德•赛恩的著作《权力、政治与奥运会》首次以专门史的写法,创新性地从权力、政治的核心概念入手,在国际政治的冲突和民族国家的利益纷争间,以一种现实主义的哲学观念体察奥林匹克的政治事件。该书还深刻剖析了国际奥委会与多元政治力量的抗争、国家奥委会与各自政府力量的博弈、运动员的普遍英雄主义崇拜和特殊的民族英雄情结等政治议题。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政治史;阿尔弗雷德•赛恩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6-0039-04

An innovative work in the history of Olympic politics

——Review of Power, Politics and the Olympic Games Written by Alfreid Senn

WANG Run-bin,YANG Lin

(1.Depar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chang Aeronautics University,Nanchang 330063,China;

2. Depar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 For the first time Power, Politics and the Olympic Games written by Alfreid Senn observes Olympic political ev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istic philosophy in betwee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nflicts and national interest disputes by using the writing style for a specialized history, starting innovatively at the core concepts of power and politics. This book also profoundly dissects such political topics as the fight between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 and multiple political powers, gaming between IOC and respective governmental powers, as well as athletes general heroism worship and special national hero complex.

Key words: Olympic movement;history of politics;Alfreid Senn

阿尔弗雷德•赛恩的《权力、政治与奥运会》是在奥林匹克专门史的视域中做出的大胆尝试,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庞德[1]317评价说:“此书展示的知识财富将成为今后学者们探究奥运政治的真正起点。”如今这本享誉奥林匹克学界的创新之作,已经被我国学者翻译成中文。本文立足于2008年初由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贡娟副教授等翻译、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权力、政治与奥运会》,并对照1999年由阿尔弗雷德•赛恩撰写、Human Kinetics公司出版的英文原版Power,Politics and the Olympic Games,对此书进行评述。

1作者、作品背景

1.1阿尔弗雷德•赛恩其人

阿尔弗雷德•赛恩是立陶宛人的后裔,他的父亲是一位语言学家和词典编撰家。1958年,赛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东欧史博士学位,并于1961年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任教,长期教授东欧历史[2]1。虽已获得荣誉教授的称号并光荣退休,但是赛恩笔耕不辍,截止到2007年,他已经出版了12部专著,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已成为东欧史尤其是立陶宛和瑞士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而他出过的唯一一本有关奥运会的著作《权力、政治与奥运会》则与其独特的国际体育运动参与经历和其长期对体育、政治关系的关注密不可分,当然,最直接的动因则在于其教授了15年的一门课程——“现代奥运会政治史”。

1.2《权力、政治与奥运会》创作动因

赛恩对奥运会感兴趣始于1975年,当时作为翻译,他随同鲍比•约翰逊执教的威斯康辛大学冰球队造访苏联,此后,鲍比•约翰逊转而执教曾获斯大林杯冠军的匹兹堡海豚队,该队多次赴苏联比赛和交流,赛恩也有机会长时间、近距离地观察苏联的政治制度与体育政策。当赛恩决定把奥林匹克研究作为一项严肃的学术工作时,他决定离开美国到苏联进行学术访问,他一边在苏联科学院下属的图书馆工作,一边潜心收集与奥运会相关的资料,因此,他对苏联等东欧国家资料的运用使得后来成书的《权力、政治与奥运会》带着“明显的东欧视角,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北美视角或欧洲视角”[3]。

1980年,当美国时任总统卡特宣布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时,赛恩还居住在莫斯科,他每天都能从苏联报纸上读到“让政治远离体育”和“体育独立于政治”的口号,当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去所在的图书馆上班时,看到了一个标题为“第22届奥运会与反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讲座,这个标题极大地激发了赛恩进行奥林匹克政治方面研究的灵感,莫斯科奥运会与政治理想的现实冲突也开始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1981年回到美国后,他便为历史系的学生开设了“现代奥运会政治史”的课程。

当他试图为本课程选择一本合适教材的时候,却发现该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1948年比尔•亨利撰写的《奥运会官方史》、1976年基拉宁与罗达合编的《奥运会》等寥寥数本奥林匹克历史作品并没有给政治维度下的奥运会太多的关注。阿伦•古特曼对布伦戴奇的研究虽然丰富翔实,但毕竟只是人物研究而非通史研究。于是,赛恩决定一边讲课,一边收集资料、撰写教材。经过15年的教授和研究,赛恩借助1996年威斯康辛大学春季学术休假的机会,将多年的成果系统整理出来,时经3年的斟酌修改,《权力、政治与奥运会》一书终于在1999年由世界知名的体育出版商Human Kinetics出版发行。

2《权力、政治与奥运会》整体架构与内容体系

对奥林匹克研究的初学者而言,该书因为结构的清晰和内容的完整而显得通俗易懂。按照历史的演进序列,全书共分以下3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具体章节,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书末对引用的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细致整理和简明扼要的点评,使得后来的学者便于进行更深层次和广视野的阅读和研究。

2.1奥林匹克初创期

第1部分共包含4章:“奥林匹克大家庭”、“顾拜旦的创举”、“重新开始”和“柏林奥运会”。赛恩首先对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国际奥委会、国家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奥运会组委会等)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描述,这为理解全书提供了重要的和基础的知识铺垫。接下来的章节里,赛恩延续了早期奥运会的经典叙事方式,国际奥委会的创立与蹒跚学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重新开始,以及饱受各方争议的1936年柏林奥运会都是赛恩笔下重点研究的对象。

2.2布伦戴奇执政时代

第2部分共分6章:“另一场战争”、“苏联的加入”、“冷战竞技场”、“掌舵的理想主义者”、“政治歧视引起的争端”和“布伦戴奇混乱的最后任期”。这6章将焦点聚集在最有争议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执政时期,因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不断争斗对奥运会带来的巨大危机是赛恩分析的重点。此外,老牌殖民帝国的瓦解带来的新兴民族国家兴起,带来的国家奥委会数量的不断扩张,奥运会中的种族歧视、抵制威胁、早期的兴奋剂事件、过度商业化倾向、业余-职业的纷争纠葛,以及布伦戴奇独特的个性和执政哲学都被赛恩一一解读和分析。

2.3奥运会走向开放

第3部分共分9章:“寻求庇护所”、“联合抵制”、“再次联合抵制”、“重筑奥林匹克大厦”、“冷战时期的最后一次奥运会”、“苏联的崩溃”、“百年奥运会”、“从亚特兰大到长野”、“进入21世纪”。这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结束后,布伦戴奇退出历史舞台后的时期,基拉宁勋爵的过渡和萨马兰奇的变革是这个时期的主题。女性运动员在奥运会赛场的崛起伴随着对奥林匹克权力的渴望,国际奥委会也走过了漫长的女性解放之路;职业运动员不断涌入奥运赛场;西方阵营和东方阵营的角逐显示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较量,更彰显了民族国家政治利益的对立;这些具体事件都被赛恩从权力与政治范畴一一解读。

最后,赛恩[1]286对奥运会与政治的密切关联依然关注:“奥运会逐渐增长的娱乐价值和组织者的努力将使奥运会在政治上有了新的尺度……那些拒绝承认运动政治性问题的人们,只能将自己置于积极参加政治斗争的人们和组织的怜悯之中。”

3《权力、政治与奥运会》的特点与学术价值

3.1新视角:系统的政治史解读

奥林匹克研究因为其研究对象的庞杂而易于陷入“百科全书派”式的境地,因为其研究对象的丰富生动而易于进入“写实故事”般的平铺直叙,因为其具体的项目特性而易于变成“运动竞赛项目”的知识普及。罗伯特•巴里[3]教授指出:“这些研究只是告诉我们奥运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着,对于追求真相和解析社会问题的学者来说,这些资料只能算作咖啡时刻的休闲读物。”显然,赛恩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以历史的叙事,系统讲述奥运会的政治事件,分析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关联。

罗伯特•巴里将赛恩与阿伦•古特曼的名著《现代奥运史》等量齐观不无道理,古特曼教授的作品由于查阅了伊利诺斯大学图书馆的布伦戴奇手稿,将这一时期的奥运会历史完整真实地记录下来,从而被学界所称道[4]。在切入角度上,两书均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将巴里•霍利翰[5]所说的国际、国内政治两种维度,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个人3种群体系统地嵌入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事件中。赛恩牢牢把握权力、政治的主线,全书始终从国际政治的冲突和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观体察奥林匹克舞台上上演的政治活剧;同时,国际奥委会与政治力量的抗争及自身和平国际主义理想的悖论、国家奥委会的组织特性与自身政府力量的博弈、运动员自身的普遍英雄主义和民族英雄特性的交织,都在赛恩笔下得以凸显。

哈里•戈登[1]317教授(《澳大利亚与奥运会》一书的作者)在评论此书时,兴奋地指出:“对学者而言,此书是耐人寻味的,它告诉人们,政治对奥运会的干预不是一个晚近的现象,这份专注于政治维度的作品对作者的敏锐和功底要求甚高。”显然,此书并没有辜负戈登教授的盛誉,它在古特曼的作品上延伸了新的历史时期,也在深度和可读性上更胜一筹。

3.2新史论:史实与立场的抉择

作为“人类体育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体育现象……而且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宏大的社会文化现象”[6],奥林匹克运动逐步允许国家利益与奥运会的整个组织结构发生强有力的关联,与政治保持紧密的关系。但在看待这种结盟关系的性质时,却产生了争论:“政治有害论”还是“政治有用论”。在国际奥委会成员和学者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占有统治地位的观点一度倾向于前者,即认为:政治力量的介入对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不断冲击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体系、活动内容与制度框架。

然而,与苏联等东欧国家的学者立场一致,赛恩坚持政治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共生性。在他看来,一部完整的奥林匹克运动史,也就是一部奥林匹克的和平国际主义理想与民族国家框架不断冲突和调试的变革史,在这个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既是一个提供政治力量展示的舞台,也是一个带有政治理念的演员。赛恩[2]2指出:“奥运会的魅力以及人们对它的关注使得奥林匹克运动具有了巨大的政治意义和国际影响力……奥运会成为国际竞争和意识形态竞争的焦点不足为奇。”在书中,赛恩也用大量鲜活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从“慕尼黑惨案”到“乒乓外交”,从“冷战阴影”到“南非遭逐”,从“努尔米的抗争”到“詹森之死”,赛恩总能在一连串看似并无关联的事件中找寻共性的规律,那就是“被视为国际关系缩影和行动者的奥运会,成为国家力量和平角力的独特舞台,表征着国际关系的结构面向”[7]。

此外,在一些涉及到更为具体立场的史论上,赛恩看似新鲜的结论,则将其来自东欧国家的身份暴露无疑。在对待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遭抵制的态度上,赛恩始终站在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比如,赛恩[2]166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实质上是对卡特总统在1980年再选的强烈回应……因为抵制,美国不仅在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上,尤其对于自己的运动员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诚然,客观、真实地记录奥林匹克政治事件是赛恩的第一要务,但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自身所处的国家、民族、阶级等天赋的身份束缚,赛恩也不例外,值得庆幸的是,赛恩努力做到了“兼听则明”,毕竟他对许多史料的挖掘弥补了主体身份和价值观的缺陷。

3.3新史料:以第一手资料佐证

赛恩著作的信息量丰富毋庸多言,他善于利用多种途径来增加史料的客观、真实与生动。在全书19章的开篇处,都配有一副含义深刻的插图,“一图胜万言”,这些图片有的是奥林匹克史的经典,有的则是被赛恩潜心收集、初次露面的新作。

除了图画的生动与丰富,赛恩喜欢用各种第一手的史料来说明、解释和强调各种观点,在书中,赛恩常用两种方式展示这些史料:图表和数据、文献中的原话。比如:在英文版第51页,德国早期参加奥运会的成绩用分数、奖牌和强项等数据列出;在英文版第70页,日本在奥运会上表现的历史趋势也得以用数据展示;在英文版第169页,赛恩用图表列举了1964~1976年间美国、苏联、东德的奥运奖牌榜和积分榜,以证明苏联和美国冷战时期的奥运争霸局面。与此类似的数据不胜枚举,这些数据往往来源于国际奥委会的官方报告等权威源头,而非野史稗说。在引用历史当事人的原话时,赛恩更是做足了功课,比如在谈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和台湾政府争夺奥运席位时,赛恩大量援引《布伦戴奇文选》中的话语,特别是布伦戴奇写给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信件,来说明布伦戴奇对国家奥委会是地域性代表而非政治实体代表的坚决想法。谈到立陶宛在1991年独立后加入国际奥委会的迫切想法时,赛恩援引了立陶宛国家奥委会副主席莫塔卡写给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官方信函。

这些第一手史料的大量展示和恰当运用说明了赛恩试图用全面、深刻、翔实的资料摆脱主体身份的缺陷,也在实际效果上增加了全书的说服力和解释力,此外,这种做法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资料梳理的范式。

4原版与中译本的瑕疵

尽管全书浓墨重彩,但也存在一些史料和史论方面的瑕疵。比如罗伯特•巴里教授指出,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并没有在选择芝加哥或者圣路易斯作为1904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中发挥任何作用,但是依据比尔•亨利在1948年的《奥运官方史》,赛恩却认为是罗斯福将地点最终易址圣路易斯[3]。此外,赛恩误认为奥运村首次出现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其实早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时,奥运村已见雏形。当美国男子篮球队获得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时,当时是“梦三队”,而非赛恩笔下的“梦二队”。此外,在全书的主题中,赛恩刻意弱化了美国在奥运会事务中的权力和影响力。其实,从早期的苏利文和顾拜旦的纷争,到晚近的美国享有国际奥委会电视转播权和赞助商分成的“大头”,都说明了在侵略性、民族主义和好战思想主导下,美国政府已经将国际体育事务尤其是奥林匹克事务当作是政治棋盘中的一颗棋子。而赛恩并没有对此加以注意,而是将目光投向在慈父般的国际奥委会和不停添乱的美国奥委会之间的模糊关系上。当然,由于翻译的问题,该书中译本中还存在一些小问题。比如将TOP计划翻译成“奥林匹克方案”[2]17,将参加1988年萨拉热窝冬奥会的美国冰球队翻译成“曲棍球队”[2]173,将参加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独联体队翻译成“统一队”[2]211。

然瑕不掩瑜,这本富有真知灼见和可读性很强的作品留给研究者们的最大财富就在于,它提供了奥运会政治、社会纷争的批判性、历史性叙事,如NBC著名体育记者科斯塔评价的那样,《权力、政治与奥运会》依然是一本“实用且值得信赖的奥运会历史著作”。

参考文献:

[1] Alfred Erich Senn. Power,Politics,and the Olympic Games[M]. Champaing,IL:Human Kinetics,1999.

[2] 阿尔弗雷德•赛恩. 权力、政治与奥运会[M]. 贡娟,等译.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3] Robert Barney. Review on Power,Politics,and the Olympic Games[J]. Olympika,1999(8):107-109.

[4] Allen Guttmann. The Olympics:A History of the Modern Games[M]. Illinois: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2:86.

[5] Barrie Houlihan. Sport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M]. New York:Harvester & Wheatsheaf,1994:107.

[6] 任海. 奥林匹克运动[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4.

[7] Richard Espy. The Politics of the Olympic Games[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211.

[编辑:谭广鑫]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专家导读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大众文化背景下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转型与当代治理
——基于精英主义与大众文化的视角
近代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
山西省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认知与行为倾向的调查分析
法治奥运在北京奥运会的实现及其深远影响
影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全球传播的主要因素分析
浅析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展望
论我国继续坚持奥林匹克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