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静海

2009-07-22韩大勇

天津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现代建设工程现代化

写在前面的话: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组织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行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两免一补”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各地也积极采取措施,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早在1994年,天津市就实施了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程,5年内撤并了所有房屋破旧、布局散乱的农村学校,建成近千所较高水平的农村中小学。近年来,天津市实施了“村级小学建设工程”,合并、新建420余所较高水平的村级中心小学;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装备升级工程”,充实了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实施“校校通工程”,建设校园网和资源库,对教师进行全员信息化培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百千万”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优化师资结构……

2008年8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出台了《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08~2012年)》(以下简称《标准》),工作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内涵式发展,用现代化理念配置教育资源,用好教育资源,建设教师队伍,搞好学校管理,推进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切实办好全市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确保天津市义务教育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的优势地位。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和素质教育4项一级指标和24项相关二级指标及100个评估要点。

天津市静海县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县,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县之一。全县总面积1414.9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384个行政村,总人口50余万人。近年来,静海县经济发展迅速,教育也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各种惠民的教育政策使静海县的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前不久,本刊记者欣闻静海县学校现代化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于是走访了静海县教育局、静海镇徐庄子中心小学、蔡公庄镇的7所中小学、静海县实验小学、静海县第一中学,耳闻目睹了静海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

对话静海县教育局党委书记杨广才

记者采访的第一站是静海县教育局,教育局党委书记杨广才给我们介绍了静海县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情况,以下是记者与杨广才书记的对话。

记者:2008年8月,市教委出台了《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08~2012年)》,静海县依据《标准》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请您谈谈具体情况。

杨广才:“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按照天津市政府的要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作从2008年开始,到2012年全面完成。对此,静海县人民政府下发了《静海县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为保证工作顺利进行,静海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副县长张忠芬任组长的,我和县政府机关党总支副书记王建月为副组长的,县发改委、建委、科委、财政局、审计局、文化局、国土分局、房管局、规划局等单位分管负责同志和各乡镇分管教育工作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静海县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作。各乡镇和学校也成立相应组织,负责抓好达标工作,确保达标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静海县确定了“均衡发展,统一要求,重在建设”的工作原则,确定了“缩小差距,提升短板,修缮软肋”的工作重点,同时制定了“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计划投资1.5亿元人民币,分3批完成140所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做到整体推动,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全面达标,三年突击,一年扫尾。虽然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但由于《标准》中的4项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和100个评估要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可以对照着逐条落实。

记者:静海县是如何着眼于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和素质教育四方面加强建设的?

杨广才:学校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次我市提出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不是终极目标,而是一个过程目标。其实施时间限定在2008年至2012年这五年之内。其建设标准是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都应达到的底线标准。这是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可及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在达标的同时,还让有条件的学校提高建设标准,向更高水平迈进。例如,静海县第一中学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学校范畴,但其作为示范性高中,其示范作用就应该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上的一些做法,他们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的一些招法,是有推广价值的,值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习和借鉴。

办学条件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体验到的方面。改善办学条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内容:一是保障办学经费,确保“三个增长”;二是提升校舍设施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三是补充教学仪器设备;四是加强学校图书馆(室)建设,确保生均图书达标;五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我们继续改善办学条件的重点不在征地扩建上,也不在办好几所“窗口校”上,而重在保障经费投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重点在提升校舍设施的安全性和功能性;重点在用好现有设施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在创新学校管理方面,过去我们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近几年,我们通过在一些学校开展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试验,在学校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此次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作,我们主要从五方面下工夫:一是学校要体现办学思想、发展特色,形成品牌;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三是完善校长负责制,处理好校长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三者的关系;四是改进教科研,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五是扩大交流合作,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目前,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原因是师资水平之间的差距。加强队伍建设,我们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二是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三是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全力支持“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和“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也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所在。我们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以高效课堂教学为抓手,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体做法:一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不断创新德育方式;二是深化课程改革,规范课程管理,落实课程计划,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益,改革师生评价;三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加强体育卫生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搞好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落实质量标准。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福及子孙的民心工程,我们高度重视,责任到人。高质量实施这项工作,会对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贡献。

走进开展现代化学校建设的静海县中小学

静海镇徐庄子中心小学:学校的发展史是学校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过程

还没走进静海镇徐庄子中心小学,一栋白色的三层教学楼和楼顶上的“崇德敬业,求实创新”八个金色大字就映入我们眼帘。走进学校,记者发现多媒体语音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电教室等现代化教学场所和设施齐备,有些现代化教学设备比城里的学校还要先进。通过学校校史室的材料,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学校的发展脉络和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徐庄子中心小学的前身为私塾,1947年改为村教学点,只有一间土坯房,复式班,学生约20人。1978年,徐庄子村、前毕村、后毕村三村撤点并校,建成当时全县规模较大的村办小学,校名为“前毕小学”,开始步入教育正轨。1983年,学校教室由原来的15间砖瓦房扩建到27间,总建筑面积472平方米。1989年,建成新校园,更名为徐庄子中心小学,占地20.6亩,有教学用房39间,建成200米环形跑道,有篮球、足球场地,建成语音教室、实验室等专用教室,仪器设备按市级一类标准配齐。2003年10月,学校筹措资金419万元,征地33亩,建成了多功能教学楼,建筑面积2835平方米,附属配套建筑面积261平方米,篮球、足球等场地设施齐全,专用教室设备先进,仪器设备按国家一类标准配齐。2004年,新教学楼投入使用,当年开通了校园网。2005年,学校顺利通过静海县教育局“五星级”验收,进入静海县百强校行列。

2008年,静海县“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启动,徐庄子中心小学按照《标准》,查缺补漏,逐一落实。依据新标准,学校多方筹集资金120万元,绿化美化校园,补充教学仪器设备。目前,学校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办公、电子校务公开,各项工作均实现信息化管理。学校实现了教师电子备课,计算机生机比为10:1,信息课开课率达100%。学校的各项仪器设备均按市颁新标准配备,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校园网遍布学校各教室,还配备了12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电教资源,自主开发课件,提高了课堂效率。校园广播、视频监控系统完善。学校藏有图书1.6万册,人均30册。学校图书室每天对师生开放,学生以班为单位,轮流借阅图书,借阅率达到100%。

对正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徐庄子中心小学校长刘万煌的话掷地有声:“市教委《标准》的出台和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外在的推动力。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是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更是实现兴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举措。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搞好学校的现代化建设。”

总体上说,每一所学校都在不断地发展和走向现代化,市教委《标准》的出台和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只是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量化的、操作性很强的标准,其目的是提升教育“短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徐庄子中心小学在实施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非常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的不足进行了完善,表面上看没有太大的变化,有些方面只是在细节上的改进,其实渐进才是教育的常态,关键是“进”,而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对这个“进”起到助推和加速的作用。

蔡公庄镇中小学:集全镇之力,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

静海县蔡公庄镇共有6所中心小学和1所中学,在校学生3248人,在岗教师172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实施为蔡公庄镇人勾画出现代化学校的发展蓝图:校舍楼房化、校园花园化、配套现代化、管理科学化、信息网络化。按照静海县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具体部署,根据全镇的实际情况,蔡公庄镇把7所学校分成三个批次来完成达标任务,第一批3所学校,2009年内达标;第二批两所学校,2010年内达标;第三批两所学校,2011年内达标。

为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达标工作,蔡公庄镇教育办公室确定了“做好一个汇报,开好三个会议”的工作思路。“做好一个汇报”指:向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教育领导汇报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工作;“开好三个会议”指:一是开好学校领导干部会议,通过深入细致地学习上级文件内容,全面领会其精神实质,统一思想和认识,立足岗位,明确目标,各尽其职;二是开好教师会,让每个教师通过学习《标准》,全面认识“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激发斗志,找准位置,各尽其力;三是开好“学校董事会”(董事会由镇或村行政领导、当地企业家代表、学校代表构成,共同决策学校重大发展事项),通过会议让每个“董事会”成员都能清晰地了解“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让“董事会”每个成员都能心系工程,出资出力,同时还借助“董事会”的力量呼吁社会为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捐资出力。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化建设工程”关键是从何处入手,怎样入手。只有搞好自查,摸清“底牌”,才能找到工作的切入点,才能全面、周密地规划好工作。按照静海县教育局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工作安排,蔡公庄镇教育办公室要求各学校制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重要意义;二是本校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背景;三是工作重点;四是完成工作的策略。蔡公庄镇各学校落实实施方案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利用现有条件弥补完善部分未达标的项目;二是做好项目预算,充分利用国家的补贴配套政策来实现建设目标。周密的规划为完成工作指标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蔡公庄镇还提前动手做好二、三批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工作。结合第一批达标学校的工作经验,蔡公庄镇启动了二、三批学校的自查工作,并对不达标的项目进行了准确的量化,同时各校也都根据实际情况对未能达标的项目进行弥补和完善,为参加全县二、三批学校达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进程中,达标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达标学校对自身现有情况的准确评估和自我条件的利用。蔡公庄镇立足实际,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结合学校现代化达标项目指标进行细致入微的排查定位,准确无误地确定好达标项目和不能达标项目,为享受国家补贴配套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二是挖掘内外潜力,为建设项目达标创造条件。蔡公庄镇充分利用“双高普九”达标和“红旗单位”验收的经验以及当地的支教优势,形成了务实有效的“达标集资思路”,即“学校挤一点,村上拿一点,企业捐一点,政府贴一点”,有效的集资渠道为蔡公庄镇达标建设工程引来活水,先后集资50万元用于取暖改造,有2所学校安装了锅炉以及取暖配套设施,有2所学校安装了冷暖空调柜机;集资20万元用于校园绿化工程,绿地改造换土2万立方米,种植观赏性树木150株,铺设草皮2000多平方米;集资12万余元为各学校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集资17万元对镇中学的平房屋顶进行全部修缮,对外墙和围墙进行了全部粉刷。蔡公庄镇投资20万元对惠丰学校和育德学校的电脑设备进行了更新;投资30万元对镇中学操场进行了改造,健全了设施;投资20万元为各学校的图书室补充图书。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关键在于如何落实,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蔡公庄镇采取的“学校挤一点,村上拿一点,企业捐一点,政府贴一点”的集资方式和根据学校现代化达标项目指标进行细致入微地排查定位的做法务实有效,有力地推动了“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实施。

静海县实验小学:“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实验”解读

《标准》规定了现代化学校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那么,对于已经达到《标准》要求的学校,《标准》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这次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与这些学校无关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静海县实验小学。“《标准》规定了现代化学校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但更多是从量的角度上说的,对于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对《标准》进行解读,对已经达到《标准》的学校应该从‘质的角度重新审视《标准》,100个评估要点都达标,并不意味着学校的工作得了100分,因为达标和及格基本是一个意思,这和优秀还有一段距离。”静海县实验小学的张世彪校长对“达标”有着清醒的认识。《标准》中提到要“突出学校文化特点,体现教育功能”,静海县实验小学积极创造整洁、美观、优雅、和谐的人文环境,努力营造自主和谐的育人氛围,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突出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这也是“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教室环境创设中,静海县实验小学遵循“四化”的原则,即“自主化”——学生自主决定教室环境创设,“生活化”——教室环境的创设应充满生活情趣,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主题化”——各年级教室环境的创设都围绕一个主题,并具有班级特色,“健康化”——教室物化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在各个班中开展了“让墙壁说话”的教室环境设计活动。师生们一起翻阅资料,勾画草图,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室环境的创设,每个班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奇思异想”、“榜样就在我身边”、“我自主,我快乐”、“老师夸奖我了”、“成长的亮点”、“快乐之窗”、“星光闪烁”、“快乐争先”、“你追我赶来登山”、“班级树”、“心语苑”、“成功直通车”、“班级‘吉尼斯”等园地给教室增添了个性化风采。学生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感到轻松愉悦。

活动是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静海县实验小学在学生中长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新举措,“阳光心情早餐”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利用每天晨会的20分钟,在值周班委的组织下,介绍新闻,欣赏美文,谈名人轶事,讲故事,猜谜语,说笑话,玩成语接龙游戏,举办古诗词诵读比赛,开展“规范伴我行”活动……在欢笑声中,学生们不仅收获了快乐,还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智慧。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静海县实验小学认真落实静海县教育局提出的校园环境建设的要求,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人文环境,为每个班装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升级”了声乐、舞蹈、美术、劳技、自然实验等专用教室,修建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图文石刻文化墙。每学年,静海县实验小学将经典国学读本《弟子规》摆上“阳光心情早餐”的“餐桌”,通过诵读原文、理解大意、反思过去、规范言行,教导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规范。学校还开展“诵读《弟子规》,争做文明人”系列活动。学校把国学教育定为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小就把孝敬友善、诚实勤俭视为做人的准则,让这些优良品质来影响学生的一生。

《标准》中提到不仅要“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学校文化”,还要“突出学校文化特色,体现教育功能”,静海县实验小学在深入理解《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标准》规定的要求,而且“形成了自身特色和优势”。

静海县第一中学:现代化学校要有现代化教师

《标准》中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从队伍结构、教师素质、教师教育三个方面14个评估要点进行了阐述。虽然《标准》要求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队伍,但作为天津市示范性高中的静海县第一中学,也依据《标准》进行了自查,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做出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静海县的现代化学校建设并不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像静海县第一中学这样的高中校,则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静海县第一中学非常重视教师的师德风范建设,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以强化师德风范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师德风范指:坚定方向,育人为本;热爱事业,全心从教;学高身正,做人楷模;无私奉献,淡化名利;善于学思,勤于更新。

加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是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重要途径,静海县第一中学历来十分重视教师的“强基练功工程”,在实践中主要抓好“八项基本功”、“八项能力”,疏通“一渠道”,做好“一考评”。“ 八项基本功”指:“坐功”,即坐下来专心致志地钻研学术之功;“站功”,即在课堂上端庄大方,面对学生站立讲课之功;“写功”,即良好的“三笔”书法、绘画和作文之功;“说功”,即流畅、生动、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之功;“算功”,即熟练、准确无误的运算之功;“实功”,即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熟练使用与操作之功;“驾功”,即对课堂、教材的驾驭之功;“背功”,即对重要知识内容的背诵之功。“八种能力”指:能胜任高中各年级教学工作;能胜任各年级的班主任工作;能承担研究性学习和活动课的指导工作;能做好学生心理和学法的有效指导工作;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进行相关的辅助教学;能独立完成科研课题,承担教科研任务;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能胜任“智优生”、“特长生”、“学困生”的辅导转化工作。“一渠道”指:优化课堂教学这一渠道。“一考评”指:定期对教师的“八功”、“八种能力”和“一渠道”的训练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是学校多年坚持的重要工作,具体措施为:一是坚持办班系统培训。学校每学期都针对教师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做到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二是坚持在岗分层培养培训。让教师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三是坚持学历提高培养培训。

学校鼓励教师以继承、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做好工作,做到“干一项钻一项,干一项精一项,项项是精品,项项有特色”。具体办法为:全员参与,突出重点,广泛展示,奖励先进。“全员参与”即要求人人都应参与到“出精品,求特色”的活动之中,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在学期初都要申报自己的精品成果,做到早计划、细安排。“突出重点”即要求教师在创精品的过程中,把出精品的着眼点放在自己工作的关键位置,提倡多出那些工作急需、系统成套、具有一定创新特点的精品成果。“广泛展示”即为了加强教师间学习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定期对教师的精品成果进行广泛交流和展示。“奖励先进”即开展教师精品成果的展示活动,发现优秀成果,评选先进个人。

为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静海县第一中学努力健全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一是实行学期达标制。学期初制定达标标准,将教学常规、教学成绩、科研状况等方面进行量化,学期末检查验收。二是定期进行教学基本功考核比赛。每学年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师业务考核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考核。三是开展教学精品展示活动。学校定期举行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以展示教师教学成果,评选优秀精品,以引导教师多出精品,争创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四是抓典型树标兵。五是完善考评措施。六是实行各项考核(评)结果与学校评优晋级“硬挂钩”。

静海镇徐庄子中心小学、蔡公庄镇的中小学、静海县实验小学、静海县第一中学仅是静海县200多所中小学中的代表,但从这些学校的快速发展与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静海县对现代化学校建设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现代”静海的瑰丽画卷已经展开,一幅气势恢宏、特色鲜明、风格质朴的教育长卷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让我们祝福静海,祝福静海教育人。

(责任编辑韩大勇)

猜你喜欢

现代建设工程现代化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边疆治理现代化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电网建设工程通用造价管理模式探讨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