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爱深红映浅红

2009-07-17

上海戏剧 2009年5期
关键词:旦角流派唱腔

Display for Lvruiyings contribution to Yue opera

越剧吕瑞英旦角流派艺术专场

枣树

4月21日晚,随着作曲家何占豪创作的“吕派交响”响起,《可爱深红映浅红——越剧吕瑞英旦角流派艺术专场》的帷幕在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徐徐拉开,吴素英、陈辉玲、周俊、黄依群、张永梅、孙智君等吕派弟子们次第登场,演绎了6个经典的吕派折子戏。同时,吕瑞英当年提携过的“越剧王子”赵志刚,吕瑞英“未入师门的学生”茅威涛,著名越剧演员方亚芬、章瑞虹、张秋萍、许杰、章海灵等也纷纷登台演出。

一人千面,演啥像啥

聪慧活泼的九斤姑娘、端庄幽怨的萧皇后、神机妙算的袁玉梅、正气浩然的陈三两、天真活泼的红娘以及深明大义的柴夫人,这6个人物亦庄亦谐,迥然不同,却是个个鲜活动人。观众不禁会问,这些难道都曾由一个演员饰演的吗?

是的。曾与吕瑞英同台搭档过父女、夫妻、君臣、主仆、同僚、对头的老生名家张桂凤说,吕瑞英戏路宽广,无论文武老少、小姐丫头、正反角色,她都会演,而且一人千面、绝不重复:“不管我们台下有多熟悉,到了台上,她就会让我感到——她就是我在剧中的那一个人。”

至于为什么吕瑞英“演啥像啥”,吕瑞英的老搭档史济华认为,这是因为她“贵在求真”,能将自己的坎坷人生经历融入表演之中,使每个角色都显得自然贴切;戏曲评论家蒋星煜则认为,吕瑞英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能在舞台上很好地把握分寸、加以演绎。尤其是她对红娘这个人物的理解十分深刻精到,演的时候层次分明、恰到好处;而越剧徐派创始人徐玉兰则强调了吕瑞英的“用心”:“她创作人物动的脑筋太多。如果把演戏比作绣花,别人用四分之一股丝线,她用的却是十六分之一股……”

专曲专用,丰富多变

作曲家何占豪认为,越剧的流派唱腔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一曲多用,就是把自身一些固定的、观众认可的、较容易辨别的曲调反复应用;另一种则是不以某种固定的曲调取胜,一戏一腔、专曲专用。这两种情况虽无高低,也并非泾渭分明,却是花开两枝、各有特色。吕瑞英便是一位在“专曲专用”上很有建树的代表人物,“她虽然不是一位作曲家,但她的唱腔体现了作曲家式的思维和追求”。

何占豪举例说,当晚演出的吕派名剧《凄凉辽宫月》、《花中君子》、《三夫人》、《桃李梅》等剧,就分别包含了D调、C调、A调、E调等调性,丰富多变;而在《西厢记·拷红》等剧中出现了4音和7音的偏音,促使唱腔中宫徽调式的转换,并连续后半拍起腔,打破了板块模式。另外,吕瑞英和史济华共同创造了同腔同调,使男女对唱达到和谐通畅的境界。

吕派是越剧流派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流派,也有人认为其是越剧的最后的流派。吕瑞英的“专曲专用”是否预示着一种越剧创演的趋向,这一课题值得探讨。

桃李芬芳、艺无止境

吕派艺术不仅塑造了一系列风采各异、独具魅力的女性形象,也培养了一批活跃在当代越剧舞台的优秀旦角演员。

在艺术传承和创新方面,吕瑞英是严谨而又开放的。她曾有一句惊世骇俗之言:“如果为了形成流派而去反复唱一些容易让人辨认的固定唱腔,我宁可这样的流派早点断子绝孙!”此次吕派艺术专场,这位年近八旬的老艺术家亲自领衔创作演出团队,对这些经典折子戏进行了再加工、新提炼。她要学生们重新对唱腔,一句句加以悉心指导,包括吐字、尖团、喷口一丝一毫也都不放过。有老观众问为什么这次专场没有吕派经典《打金枝》?原因就是“挑剔”的吕瑞英觉得没有合适的学生能演出《打金枝》的精髓,最后决定专场放弃这出代表作。吕瑞英艺术观念的开放,同样给人以深刻印象。在教导学生时,如果她们有好的创意,吕瑞英都会高兴地采纳,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

在这个夜晚,主角并未登场。吕瑞英静静地坐在台下,看着自己演绎过的经典、自己的学生如江畔桃花般一一绽放。这正应了专场的主题——可爱深红映浅红。也许,全场观众的起立鼓掌让她心潮澎湃,但她眼中的泪光似更表达出她的期待——来春繁枝纷落日,当是嫩叶细开时。

猜你喜欢

旦角流派唱腔
“秦腔流派”传承班汇报演出举行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秦腔旦角表演中真假声唱法的应用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浅析现代动漫艺术及其主要流派
旦角表演艺术的特性分析
豫剧马派唱腔艺术特征与其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探讨
戏曲旦角的表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