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平教育:“享有人性的态度”

2009-07-14刘志光

青春 2009年6期
关键词:加拿大和平战争

刘志光

大学永远是一座“青春的驿站”,年轻学子从这里步入知识的殿堂。知识经济的崛起使课堂的教育面临冲击,国与国的距离在网络上日益缩小,全面的人文素质养成为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交流的重要前提;因此,21世纪我们必须关注“和平教育”的主题。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也是国际物理年,两件事情交织在一起,使我想起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和爱因斯坦与人类的和平事业。

20世纪热战与冷战的轮流交替叩击人们的心灵:人类究竟应该如何面对21世纪?悲观主义者认为人类命运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为过去的岁月证明了这一点。曾有西方学者说:人类历史是征服与无目的的重复着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在这里,让我们先回顾一个历史时间,也就是一场战争——美英战争。这一事件很有意思。我们知道,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美国是一个比较具有民主传统的国家,然而在1812年上,美国却主动向其前宗主国英国挑起了战争。这看起来有些突然,其实不然。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英美之间的主权之争并未停止。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御松懈。美国欲向北扩张,并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将美国军队视为解放者。而英国对失去北美十三块殖民地也心有不甘,想瞅准机会再夺回来。1811年5月16日英美海军发生冲突,英军战败。同年,美国众议院的鹰派议员鼓动战争。1812年,美国卸任总统托玛斯·杰弗逊说:“今年将加拿大地区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进,向哈利法克斯进攻,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美国必须控制整个北美洲大陆的信念后来被称为美国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国也有战略优势。在圣劳伦斯河边界地区,北岸的加拿大一侧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比南岸的美国高出两倍。

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向国会发表演讲后,国会投票宣战。有趣的是,英国为了避免对美战争而解除贸易禁运的消息在开战以后才姗姗来迟。虽然战前美英双方之间已有长期的外交纷争,但是当战事一旦爆发时,美英均未充分备战。美国虽是战争的发动者,其准备也很不充分。1812年,美国陆军正规部队只有不到12000人。开战后,虽然美国国会批准扩军至35000人,但是士兵多为志愿兵而且民众不热衷行伍,极度缺乏受过正规训练的军官,部队战斗力严重不足。英国在加拿大的总兵力为万余人,但是正规军只有5004人,其他的都是加拿大民兵。战争开始后在四条战线上展开:大西洋、大湖地区和加拿大边境、美国海岸、美国南部州。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而这时的英帝国,在欧陆战场被拿破仑战争拖住,不得不将大部分精锐海陆武装力量部署在欧洲。英国在北美的最高军事长官得到的指示是:克制进犯行动,以避免从欧洲和英国其他殖民地调兵增援。战争的进程异常曲折:战争初期美军在加拿大边境一带接连失利,北美东岸被英国舰队封锁;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娜州战场,恰普兰湖战役,巴尔地摩战役和新奥尔良战役中也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3年秋,美军在伊利湖等地先后获胜,但在大西洋沿岸的战斗中英军仍占优势。美国军队在A.杰克逊的指挥下奋力抗击。1814年3月和8月,美军在佛罗里达境内大败英军。英国战胜拿破仑一世后,又于1814年夏季派遣大批军队来到北美,自此,大批战舰被调往美国海域,对美军发动强大攻势。英国人在此次战争中最出名的行动是占领美京华盛顿特区,纵火焚毁总统官邸及国会大厦等。这一军事行动发生于1814年8月19至29日。原因是8月24日,缺乏战斗经验的美国民兵在首都保卫战中被英军彻底击败,使通向首都的门户洞开。詹姆斯·麦迪逊总统被迫逃亡到弗吉尼亚,美国人士气大挫。英国则认为自己的纵火行动是对美国人焚烧约克(今多伦多)的报复。

摧毁华盛顿的公共建筑后,英军继续进攻,下一目标乃是夺取巴尔的摩。9月13日,英军向巴尔的摩港口的麦克亨利要塞进攻。意外的是他们在此受到了坚决的抵抗。战局胶着的情况下,1814年12月24日双方在根特(今比利时境内)签订《根特和约》。英国再次确认1783年《巴黎和约》中规定的美国独立权利和地位,划分了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这就使美国得以摆脱英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渗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当然,和约签订后西部地区仍有战事。直到1842年,双方才彻底解决领土分歧。

——这场战争史称1812年美英战争,又因这是美国为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而进行的战争,故在美国史称“第二次独立战争”。这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使美国首都被外国军队占领的战争。这是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因为当时英国国力、尤其是海军力量具有压倒性优势(1812年,英国皇家海军在美洲水域部署了97艘战舰,内有11艘战列舰和34艘护卫舰;而成立仅十余年的美国海军只有22艘战舰,多为护卫舰,而且比英国同类战舰明显笨重)。但美国仍充分调动各种因素,运用了成功的战略(军事)和政略(政治,含外交),赢得了这场战争。这是了不起的胜利!

这场逼和大英帝国的战争为美国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望,使美国民众爱国热情高涨。它对美国(当然还有其它国家)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它导致了反战的联邦政党从美国政治舞台彻底消失。战后在温斯菲尔德·斯科特将军的倡导下,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开始大力为美国军队培养职业军官。此次战争对美国的制造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战时英国对美国港口的封锁导致了纺织品短缺,却因此催生了美国纺织工业。

这是一场关系到加拿大生死存亡的战争,促使加拿大的英语和法语两大殖民地居民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战争的最重要结果是使英属北美殖民地于1867年联合为加拿大联邦。在战争中,加拿大民兵表现杰出,而英军指挥官却很一般。这个出乎意料的事实被加拿大军事历史学家杰克·格拉纳斯坦称为民兵之谜,对未来加拿大军队的建军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重视民兵建设,而非依赖职业军人。美军得到的是恰恰相反的经验,松散的民兵组织难以对付纪律严明的英国陆军。

与加拿大不同的是,今天的英国已经无人纪念这场战争,原因是同期的拿破仑战争更加重要且富有戏剧性;且在本次停战条约里,英国没有得失。英国陆军将这场战争视为小规模冲突,对自身的失败没有深入研讨。这些失败被惠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役战胜拿破仑的空前成就所掩盖。

——我之所以如此详细地讨论这一战役,只是为着说明人类历史进程的繁复和吊诡,也是为了让我们对过往的历史有更真切的、感性的体会。在这一体会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认识到永久和平的来之不易,才可能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理解现实。

当然,以上所说都已是往事。当年看似惊天动地、应入史册的大事,现在看似已微不足道。尽管如此,历史的经验还是值得记取的。回眸历史,我们确实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某些根本性的变化。

自从1814年那批英国登陆特遣部队焚毁了美京华盛顿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象二战后以来这样完完全全地处在其他国家的武器射程之内。事实也是如此。在20世纪里,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冲突和恐惧。这在几乎任何一个大洲、任何一个大国,都未曾幸免。

在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上,人类更重视前者,而对后者缺乏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邱吉尔向世人发问:为什么战争成了把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唯一目标?为什么惟有战争才足以召唤出极其伟大而美好的牺牲精神?看看人们在进行战争并取得胜利时会做出何等美好和出色的事情。看看他们做出多么巨大的牺牲。看看他们承受了何等的艰辛、危难和困苦,他们又表现出了何等的智谋、英雄气概和优秀品质。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战争。在战时,无论什么样的优秀品质都不为过分。我们在和平时期为什么不能表现其中的某些优秀品质呢?为什么战争造就出了所有这些辉煌、高贵、勇气和忠诚?为什么和平就只能产生争吵、自私和日常生活的庸庸碌碌?我们在战争中运用的所有艺术和科学现在仍掌握在我们手中,随时都能在和平环境下帮助我们。我们只缺少一样东西—共同的行动准则,一个人人都能理解、并为之奋斗的明确目标。

不仅如此,这也与人们对历史的误解和教育的偏向有关。如果认真回顾一下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认真倾听大师、智者的呼唤和自己心灵的声音,人类就应该有道德和行动的勇气,在战争与和平、生存与毁灭的时刻作出理性的判断,在人类思想和行为上作出根本的调整。

我们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对德日法西斯的审判确立了维护人类和平的基本价值,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的意义已经不再是战胜者对战败者的惩罚;“核和平”的意义在于使人类避免了世界性的战争;科学家以独立的力量站在反对核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最前沿。我们北京大学的校长周培源先生是以发起者的身份参加了著名的“帕格瓦什运动”。

今年在纪念爱因斯坦时,《华盛顿时报》说:爱因斯坦是位漫画式的人物:他不会开车,喜欢从普林斯顿的办公室走回家,他喜欢边走边拿雨伞在铁篱围墙上一格一格划过,错过一格就从头再来过。在这些孤寂的时刻,爱因斯坦沉浸在对宇宙“永恒之谜”的思考之中。他还为人道主义与和平事业服务,谴责纳粹主义和种族偏见,做到了今日科学家甚至绝大多数政治家和宗教领袖都做不到的事。

作为地球上的智慧种群,人类的历史是充满探求精神与聪明才智的历史。爱因斯坦说:“我从未断言,人类已无可救药。改善世界的根本不在于科学知识,而在于人类的传统和理想。因此,我认为,在发展合乎道德的生活方面,像孔子、佛陀、耶稣和甘地这样的人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是科学无法做到的。你也许明明知道抽烟于你的健康有害,但却仍是一个瘾君子。这同样适用于一切毒害着生活的邪恶冲动。我无需强调我对任何追求真理和知识的努力都抱着敬意和赞赏之情,但我并不认为,道德和审美价值的缺乏可以用纯智力的努力加以补偿。”人类精神愈是向前进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说,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对生和死的恐惧,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对理性知识的追求。的确,人的动物本能要比理性或人所获得的信念更有力,但是,人类历史也表明人类正在向着和平的理想目标前进。在这里作为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为之奋斗,诚如爱因斯坦所言:“为了保卫公理和人的尊严而不得不战斗的时候,我们决不逃避战斗。要是我们这样做了,我们不久就将回到那种允许我们享有人性的态度。”我们应该把新的精神注入到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去,而不应该让古代的积习和偏见永远长存。和平教育应该在婴儿时期就开始。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在他们学生的心灵中播下人类永久和平的种子。

旧邦新命,和平崛起。这是人类的使命。打击恐怖主义需要强力手段,但是要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则需要高扬和平的理想。在这里,爱因斯坦所强调的恰恰是我们所需要加强的东西:“传统和理想”、“道德和审美价值”,这就是新世纪里人才所应具有的人文素养的基本范畴。我们认为,当涉及“素质教育”或“人文素养”的时候,不要再把这类命题工具化,应该从人性和人的能力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她。

猜你喜欢

加拿大和平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第一年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加拿大看病记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