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教:生命的淬火

2009-07-14焦仕刚

青春 2009年6期
关键词:水城信阳苏北

焦仕刚

说没有炫目的语言,也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整篇小说如同聊家常,娓娓道来。可是就在这平实的叙述过程中,人物形象却一个个鲜活起来。

苏北、范东林、张思伟、俞信阳、周西颖五名大学生,因着各种理由,离开喧嚣浮躁而充满了竞争压力的大都市,不远千里来到了云南丽江水城,选择了一年的“艰苦”支教。但是,每个人却在支教一年后拥有了新的人生态度,对生活有了新的价值体认。

支教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这对苏北们来说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但支教又是一个极其艰苦的差事,对此苏北们显然没有足够的认知。糟糕的学校食堂,桌腿摇摇晃晃的桌子,坐下就烂的椅子。饭菜都是各个老师自己做。吃水都需到很远地的地方挑回来。本来有300多学生的学校,学生因为贫穷辍学的学生就100多人。教师流失严重,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电力时断时续,没有电视、电话等现代设施,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很多学生的家庭达不到温饱。想像中的水城和现实中水城反差如此之大,让他们始料不及。

作为一篇中篇,作者开头就用反衬手法,让我们迅速进入阅读。一群热血喷张、怀揣梦想大学生来到完全超出他们想象的水城。这种认知上的反差,从一开始就让我们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故事充满期待。

小说如同静静流淌的小河,支教的生活就如一叶顺流飘荡的小舟。然而不经意间,小小旋涡便将这只小船打的东倒西歪。作为支教临时负责人的苏北,应该是进入角色最快的。他最先从水城小学早期支教老师吴雅兰和校长陈赛先的人生经历中获得感动,并找到心理支撑点。他几乎成了支教者们主心骨,同时他也用最佳的支教实绩,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俞信阳这个底层走出来的穷书生的生活经历,造就了懦弱、老实的性格。他渴望和别人一样的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给自己受欺负侮辱的父母更多的安慰。然而大学毕业就面临失业,工作和经济压力让他处处抬不起头来,他感觉活得窝囊。当听到他学校的捐赠物品也过来了兴奋得很,收到包裹单,一刻也不愿耽误,马上驾上驴车就去镇上。其实,物品是次要的,他需要的是别人的尊重和做人的尊严。可是路上出了意外,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读到这里,我们和苏北一起感叹“生命真是太脆弱了”同时,我们更感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死后的俞信阳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可是用生命换来荣誉对支教者来说代价毕竟太大了。他也因此成了小说里最大的悲剧性人物。

周西颖支教的目的很势利。本来她联系一个好学校,没能进去,临时找了个学校,又嫌差不想去。于是有人出主意说,让她来支教。支教一年后还算应届毕业生。再找工作会容易些。于是周西颖就来支教了。可是,她患白血病后,却彻底改变了自己对支教的态度,生命在苦难中得到了升华。她最终选择了留下来,一辈子在水城教学。

张文杰这位被上海知青弃在云南的儿子,从小就生活在对父亲怨恨和对生活抱怨中,但是在上海当他面对瘫痪而风烛残年的亲生父亲时,他一切都释然了。以往对父亲的恨造就了他冷漠孤傲的性情,又是对父亲的理解,让他走出了生命的阴影,从容的面对生活。他“自从见过父亲,张文杰整个人似乎变了。”后来,“张文杰主持工作,本来大家还有意见,自从他从上海回来后,大家对他的印象整个变化了。他当校长也算顺理成章。”张文杰的人生故事,让人认识到,只有对他人宽容和尊重,才能让自己从容而自由地生活下去。

用平民化视角讲述故事,是这篇小说的特色。支教者的崇高与善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现实和生活改变了他们。多元化的人物构成和每个人命运嬗变的推演,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既合情合理,又真实可信。毫无编造与拔高的痕迹。我们不知不觉中和小说中的每个人物一起来体味酸甜苦辣的生活,一起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的价值。

一件件刻骨铭心的支教故事,一个个活泼生动的人物,一次次心灵的震颤,《永远不说再见》在庸常的生活故事诉说中完成了一次让生命重新发光的历程。一年支教的时间结束了,五个支教者有了不同的决定。俞信阳有尊严地离开了这个让他感到困窘的世界;生活优裕、一度当了逃兵的范东林,决定下半年争取再来水城支教。张思伟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准备留在水城。周西颖也申请留在水城工作。是的,对生活的感恩让她明白了她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最后,只有苏北一个人离开,但是他的心永远留在了水城,梦中重新回到了他支教的小学。以梦境作为结尾是意味深长的。如同美妙的歌声余音绕梁,让我们细细地回味爱与生命的尊严。

猜你喜欢

水城信阳苏北
水城扬州
东晋水城“浮”出大纵湖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
水城绍兴
信阳茶魂
苏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