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英语教学中提供参与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009-07-14亢建民

关键词:参与环境英语教学

亢建民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愿学、乐学英语。通过实践和探索,这种做法能较好地适应英语教学的新要求,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英语教学;环境;宽松;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5-0040-02

做为一门基础学科,英语教学需要创新。英语教学创新应从哪里突破、如何突破是摆在我们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通过尝试和探索,教师可以逐步适应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比较好。

一、营造宽松学习环境

英语做为非母语,在教学中由于师生交流相对困难,学生学习环境相对单一,学生参与消极。因此,英语课堂常常会见到如此情景:教师是唯一的权威,高高在上,学生所做就是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行事,为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往往整齐划一。这样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环境虽然保证了一节课的顺利实施,但是对于学生运用英语的独立的实践能力却产生很大的限制作用,尤其是忽视了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主张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根据他的观点,我认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立良好学习环境要注意两点:

首先,要经常在课内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如:“Your pronunciation is excellent;You speak loudly;You speak very well;Youve made more progress than before;Im sure youll be better next time.”等等。对于学困生更要注意这一点,学生没有不想学有所成的,持续的鼓励会使他们树立信心,宽松的环境会使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

其次,协调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上课前通过放轻音乐来舒缓学生情绪,上课开始时让值日班长讲英语小笑话,活跃课堂气氛,课中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当中,参与学生活动,解答疑难,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智慧,能自然地表述个人的需求,能自由地求助于别人,能自主地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探究和达成。因此,我的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学习热情很高,成绩也比较突出。

二、提供参与机会

英语作为语言学科,要学好,离不开听、说、读、写、用等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在课堂出现的量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尽可能地加大实践活动的量,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尽可能地合作。

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参与能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教被动语态时,让学生事先各自准备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有钥匙、小刀、铅笔头、钢笔等物品。师生对话时可一件接一件往外拿,边拿边问:“What's this?” “What's it made of?”“What's it used for?”这种教法和学法,会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是开展游戏、竞赛活动。将英语游戏、竞赛等活动引入课堂,在游戏和比赛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参与意识。比如,每节课前的连词游戏和课上的默写比赛,都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用小红花或小红旗作为对优胜小组的奖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协作精神。

第三,重视英语课堂活动,鼓励对课本活动的创新。因为课堂活动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和新信息的获取。课堂上开展Group work、Team work、Pair work等教学活动,要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评价依据,以活用为最高追求。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从而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设疑布阵,激发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再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归纳、总结新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善于激疑,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组类似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可使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并得出结论。

如学习九年级(上)Unit1 Topic2 《What a large population》时,教师在上课时带一个挂钟,说:“今天大家看时间,来算一道题。”学生们很是惊奇:英语课怎么上成数学课了?学生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这时让学生静静地注视着秒针走了一圈,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38×60×24=?待学生报出答案是:54720时,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字吗?这就是现在我国每天出生的婴儿数量。”当学生惊讶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并提问:“Why did China carry out the one-child policy?”进而开始课堂教学。

这样,学生在有了足够的思考,注意力有了充分的调动,教学就变得水到渠成,课堂气氛也变得异常活跃。我将本课结束前的十分钟留给学生,让他们针对课文中暴露出的问题自由讨论,既可以解决知识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涉及相关社会问题。通过这些活动的安排,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不仅从中学到了语言知识,同时也意识到过快增长的人口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加深了作为人类一员的强烈责任感。

四、续写课文,培养能力

要培养思想活跃,有创新意识的学习者,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型学习方式必须改变。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这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述和写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八年级上册中有一课涉及internet的对话,课上内容很少,但学生很感兴趣,我就引导他们畅所欲言,把internet的用途与利弊一股脑儿说出来,最后做出总结,并以“I love internet”为题留做课下写作作业。次日,我选出几篇内容全面、语法正确的列为范文,交由小组长打印并张贴出来,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虽然这远远超出了课内要求,但是这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有热情,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呢。一个月后的全县统一考试中,英语小作文正好与此题相扣。考后,学生欣喜若狂,我也甚感欣慰,这正说明了平时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只有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起来,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开拓精神。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在教育改革大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教师要不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对比、反思、总结,尝试教学方法、内容、结构的创新,以求为教改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汪馥郁,杨建广.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新[M].世纪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闫会学】

猜你喜欢

参与环境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环境清洁工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漫观环境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