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2009-07-14

关键词:物理学科中学教学质疑能力

高 伟

摘 要:质疑能力是指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质疑,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质疑,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我们物理教师要搭建质疑的平台,指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积极地质疑。

关键词:中学教学;物理学科;质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5-00018-02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思路设计问题,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地回答这些问题。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中,学生因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不需自己求索、思考、追寻,慢慢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课标”的实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理念已悄然融入教师的心中;并自觉付诸行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当然,学生由于受知识局限,如果一味让他们质疑,他们往往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能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教师一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对老师、学生和教材质疑,不懂就问;二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大胆猜测和疑问,即便是错误的也要首先肯定其积极动脑的学习态度,决不可嘲讽,而应调动全班学生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例如:我在上“压强”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当在冰面上站立时,忽然发现冰马上要破裂了,这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迅速跑开,远离危险;另一部分学生提出要踮着脚尖慢慢走开;而只有一个学生提出要轻轻躺下,向岸边滚动,呼救。当时许多学生都嘲笑他,他很自卑。我立即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刚学过的压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学生们发现他的方法是最安全可行的。

二、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质疑的源泉。我们要从他们的身心发展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利用奇妙的物理现象激发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制造反差,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疑问。例如:八年级物理序言中谈到往装满水的杯子中放回形针,居然能放入三、四十个之多。再例如:在学习“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有一个实验是:烧瓶中停止沸腾的水,当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倒立,并在瓶底外壁上浇上冷水,会看到水重新沸腾。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更激发了探究其原因的动力,也就更加“想问”了。

2.利用物理学史中的人物故事激发兴趣。初中生有普遍的“追星心理”,他们对物理学界的名人充满着崇敬。在实际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崇拜观,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例如: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和批判,推翻了错误的落体定律和强迫运动定律,得出了惯性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法拉第由于坚信各种自然力的统一性,并以此为标准来裁定和审视自己进行的科学实验,为此他顶住了各种流言蜚语和讽刺打击,忍受了不少权威人士的白眼和讥笑,终于一鸣惊人,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后来的电力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无数的物理学家不迷信权威,坚持有条件的怀疑主义和发展、变化、联系的思想,以实践和逻辑为标准来审视和判断一切科学假设与科学理论,才给物理学的发展不断增添前进的动力。先辈们的成功经验让学生对大师们的才华由衷赞叹,更好地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

三、给学生搭建质疑的平台

“情境”简单的讲就是“情”与“境”的总和。“情”是学生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催化剂,是思考的内在因素;“境”是学生思考的外在因素。人的思维起源于直接的情境。例如:看到“小孔成像”就会有“这是怎么回事”的思考;听到“吉他”的响声,又会有“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的思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猜测性的“疑问”,这对培养创造性的思考是非常有利的。我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四条。

1.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例如:在讲“磁体与磁场”时,我让学生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自己去做实验,并告知他们要针对实验现象自己提出问题。学生们确实提出了很多问题:小磁针为什么总能指向南北?磁体为什么能吸引铁钉而不能吸引铜?为什么磁体间有时是相互吸引而有时是相互排斥?为什么铁钉也能变成磁体?

2.对于已经通过实验探究解决了的一些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学生在完成“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实验后,有的学生能提出:怎样能让电动机转得更快?如何让电动机反转?通过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影响电动机转速和转向的因素。

3.利用固有经验制造“悬念”,启发思维。例如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教师可演示:将一个实心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实心的铁块放入液体中是会下沉的。当他们看到铁块在水中下沉,而在水银中漂浮时,与学生原有的认识产生了冲突,思维活跃起来,疑问自然产生了。

4.引导学生多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伽利略发现钟摆,爱因斯坦发现色散,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成功典范。刚开始,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可能比较幼稚,但教师多鼓励,多启发,增加他们的信心,激励他们长期坚持,就会有所收获。例如,有的学生坐在讲台两侧,就会提出为什么看不清对侧黑板上的字?在使用投影仪时,有的学生就会发问:当屏幕上的字太小,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四、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1.“顺瓜摸藤”。在这里,“瓜”是结果,“藤”是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见到的物理现象多问一问产生的原因。例如:在学习力的测量时,我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结构,通过现象进行质疑。(1)为什么“0”刻度线在顶端?(2)为什么会有测量范围限制?(3)刻度为什么是均匀的?(4)是不是只能测量竖直方向的力?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更能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类比。类比的方法是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由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论虽然不一定可靠,但在逻辑思维中却很富有创造性。例如:库仑定律的发表,就明显采用了类比于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结论;再如学习电流、电压时,启发学生用水流、水压与其类比,虽然两者有不同之处,但如此类比,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3.适用条件法。物理规律都有其适用条件,而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些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改变条件进行质疑。例如:在学习了重力之后,我让学生考虑: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用公式G=mg进行计算。很快有学生提出,在月球上,要变化g的大小后才能适用。

4.关键词法。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设置问题,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让学生抓住这句话的主语“电流”,再引导学生对“电阻与电流成反比”进行质疑,结论显而易见。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注意培养师生间的情感,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责任编辑 张桂英】

猜你喜欢

物理学科中学教学质疑能力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新探
高中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
关于物理学科探究模式的探索
例谈细胞器知识在中学教学中的延伸
试论物理教学中创新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