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龟鳖鳃状组织坏死症的发生原因与有效预防

2009-07-07赵春光

科学种养 2009年7期
关键词:龟鳖换水投饵

赵春光

龟鳖鳃状组织坏死症俗称龟鳖鳃腺炎,由于龟鳖鳃状组织是龟鳖在特定环境中(如越冬期在水中)的主要呼吸器官,一旦发病流行就很难治疗,死亡率多在50%以上,严重的几乎全军覆没。近年来该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是目前继鳖赤白板病后的又一难治的疾病,只能进行有效预防。

一、鳃状组织坏死症的主要症状

1. 临床症状。患病龟鳖表现不安,反应迟钝,头颈后仰,口鼻喷水,并在水面直立拍水行走,俗称“跳芭蕾”,严重的趴在食台或池堤边死亡,而有的死后沉入池底经浸泡发胀后再浮到水面。发病池基本停食,投饵率降到0.3%以下。患病龟鳖体表体色无异常。有的患鳖口鼻有血沫,死时大多头颈发软或略肿胀,四肢伸开。患龟眼睛发白,肛门出血,脖子肿胀。

2. 剖检变化。肝胆大多无异常,肠道无食物,肠管内壁无明显坏死症状,小肠内有的有水样充血但无凝血,有的无血。鳃状组织呈淡黄色或灰黄色细颗粒状,变性坏死,肺略气肿,成熟龟鳖性器官正常,雌性卵细胞发育正常。

二、鳃状组织坏死症流行特点

1. 流行区域。龟鳖鳃状组织坏死症的流行地区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如从2002年开始,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安徽省的滁州、芜湖,江苏省的吴江、徐州、苏州,广东省的顺得、佛山,海南省的文昌、万宁、海口、三亚等地都先后暴发性流行。死亡率高达78%,其中鳖的发病率占75%。

2. 流行季节。龟鳖鳃状组织坏死症的流行季节,华南地区为3~6月份与11~12月份,华东地区为4~6月份和10~11月份。

三、鳃状组织坏死症的发生原因

1. 水环境恶化。池水环境恶化是暴发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水体呈土黄色、泥浆状,透明度为零。水面有一层深黄色水华,味恶臭,水体溶解氧为零。底层和表层温差大,特别是后半夜,底层和表层呈高低逆反时,水体浑浊度加重。

2. 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高是发病的诱因之一。放养时气温较低,龟鳖的规格也较小,但经过几个月的饲养后,龟鳖的规格增大,放养密度随之就大大超过常规要求。特别是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龟鳖的活动能力增强,土底池塘水体的恶化程度加剧。

3. 病原传播。外来苗种检疫和消毒不严易带入病原,导致该病的发生,动物也能带入病原,如狗在吃过发病鳖场抛弃的病死龟鳖后就能把病原带到其他未发病的龟鳖养殖场。

4. 池塘环境。池塘中无晒背和栖息场所也易发生该病。同一个养鳖场,晒背和栖息条件较好且池中种草的鳖池就不易发病。

四、鳃状组织坏死症的有效预防

1. 降低水位、适当换水。只要不结冰,即使在冬季也不需要很高的水位,一般华南地区可保持在30厘米左右,华东地区保持在40厘米左右即可,这样上下层水体对流的速度会相对快些,能使底层的有害气体溢出。有换水条件的还应适当换水,使水质保持活爽。

2. 种好水草。养龟鳖的野外池塘种好水草是防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水草一般以水葫芦、水浮莲和水花生为好,并将水草种在池边距岸1米处。

3. 控制投饵。过量投饵是造成水体败坏的原因之一,一些养殖场因饲料台设在池底,又不及时检查吃食情况,投饵凭感觉和经验,造成大量饲料腐败变质、污染水体,这种情况也易发生在以龟鳖为主的混养池中。一般龟鳖养成阶段饵料投喂量应控制在其体重的3%左右,并根据前一天的吃食情况灵活调整,提倡水上投喂。

4. 定期泼洒生石灰。龟鳖排泄量大,养殖水体大多呈酸性,一般pH值为6左右,而鳖喜欢生活在pH值为7~8的弱碱性水体中,所以要求每15天每立方米水体泼洒50克生石灰,以保持池水呈弱碱性。

5. 搭建晒背台。养殖池塘中不设晒背台,龟鳖只好在杂草丛生的池坡上晒背,爬上爬下时会把泥土带入池塘,使池水浑浊。有的池塘池坡很陡,龟鳖只好在池边爬行,也易把池水搅浑。野外养殖池塘应按池水总面积的5%设晒背台。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商城西村3-2-102 邮编:311201)

猜你喜欢

龟鳖换水投饵
杭州亚运泳池不换水的“黑科技”
推动龟鳖产业精深加工发展
水培植物霎换水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自动换水
精养鱼池不同天气如何科学投饵
精养鱼池如何做到科学投饵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来自一线的声音! 泥鳅、牛蛙、龟鳖等被一刀切禁售,整条产业链受重创
投饵机的选用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