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视阈看甘孜州的生态文明建设

2009-07-07

老区建设 2009年8期
关键词:甘孜州生态文明价值

陈 宁

[提要] 甘孜州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景观,需要利用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速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 甘孜州;生态文明;价值;路径

[作者简介]陈宁(1975—),男,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康定626001)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我们党把建设生态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

甘孜,是“洁白美丽”的意思。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专区级民族自治州,甘孜州是中国人文生态第一州,有环绕“蜀山之王”贡嘎山形成的集雄、奇、险、峻与秀美旖旎为一体的自然景观;有中国唯一的冰川森林公园;有被称为“蓝天下最后一块净土”的稻城亚丁自然保护区,并有以此为核心形成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辽阔的森林、草地是长江水源涵养、水质保护的天然屏障,在维系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甘孜州是我国重要的天然物种基因库,境内有大熊猫、金丝猴等30多种珍稀动物;还是历史上早期民族频繁迁徙的“民族走廊”腹心带;又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茶马互市”的中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元性文化历史印记和鲜明的地域特征相交织,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民族风情绚丽多彩。这些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更是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瑰宝。这些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的唯一性、原生性、神秘性、多样性和群众参与性,在现代文明发达的今天,表现出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实施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课题,也是甘孜州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要充分体现教育在建设甘孜州生态文明中的实践价值,应从教育的范围、内容及方式上入手。

一、扩大生态文明教育的范围

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任何一种文明最终能否为社会所接受,能否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良好习惯和自觉实践,关键在于它能否反映社会文明的本质,能否体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而这种文明究竟能够在多大范围、何种程度上为人们所信奉和遵循,则取决于文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从儿童到老人,从文盲到知识分子,全社会每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都应列入接受教育的对象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为甘孜州建设生态文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甘孜州总人口有95万余人,其中彝族2.6万人,占2.8%;藏族75万人,占78.9%,是我国第二大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是甘孜州原生态民族历史印记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甘孜州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但由于历史或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当地群众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皆很淡薄;当地百姓在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和对当地资源局限性的开发中,时有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这严重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对甘孜州生态文明教育,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生及幼儿的教育。早在1981年颁布的《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就提出,“在中小学和幼儿园中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从娃娃抓起,培根固蒂,帮助他们从小就学会判断与自然关系的是非、善恶,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将生态文明内容渗透到素质教育之中,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瑞典被称作世界一流的环保典范国家,就与将环保教育扎根在儿童心中,使之成为人们素质修养中最为平常的组成部分,然后化为全体国民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良善行为有关。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甘孜州有农业人口79万,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文明知识偏少,更迫切地需要丰富其生态文明素养,确立其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地位。

二、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甘孜州要及时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把它纳入公民素质教育的范畴之中,逐步建立完整的生态教育体系。学校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价值观、生态伦理、生态环境知识,还应包括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知识等。

1.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居住在甘孜州的少数民族,祖祖辈辈都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在现今的很多习俗上还能看到崇尚自然的痕迹。如献哈达的习俗中就有五彩哈达,即蓝、白、绿、红、黄各象征着蓝天、白云、江河、太阳、大地。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开发的加速,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使人与自然开始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对人们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就是要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

2.突出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当今社会,全球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即环境问题。从系统学看,一个地区如果没有稳定的生态循环系统作基础,人类社会的架构稳定将是空谈。所以有专家指出,自然巨灾用毁灭、鲜血、死亡一再告诫人类,对大自然不可、不要、也不能存轻慢之心;对大自然不仅要有敬畏之情,更要有崇敬的和谐之感,要畏惧灾难,收敛不适当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建设行为,要检讨因为愚蠢的自高自大,蒙昧的战天斗地、征服自然所犯下的过失。要对人们进行忧患教育,要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积极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性,使人们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增强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树立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

3.掌握相关的生态科学知识。人类必须生活在生态系统之中,依赖生态系统的能源和物质而生存。生态系统既有人工生态系统又有自然生态系统,两个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自然生态系统在生产——消费——分解的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将引起物种消失;一旦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又将使人工生态系统难以保持动态平衡,从而导致物种消失加快,如果继续下去,人类也将会有消失的危险。人类如何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已破坏的生态如何治理,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和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既是认识世界的问题,又是改造世界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中教育方式的创新,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和建设的进程。

1.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在甘孜州,由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颇为丰富,受教育对象在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亦差别很大,我们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予以教育。譬如案例、模拟、讨论、分析等方式,多媒体、电化等现代教学手段,集中培训、分散教学等教学形式,以增强教育效果。

2.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除了理论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还需要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应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全社会人人参与的机制,努力使生态文明规范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实践。实践活动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各项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想,扎扎实实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3.目的明确的带头人培养。为了将甘孜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快速地铺开,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应该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培育一批熟悉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等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科研人员、公务员和志愿者,让他们成为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4.广泛深入的宣传普及。加大宣传力度,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正确的导向。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机制,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建设生态文明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经费投入和工作安排上加大面向社会宣传、普及、推广等软环境建设的力度,利用大众传媒和网络广泛开展国民素质教育和科学普及。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的资源环境意识,促使人们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和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

5.通俗实用的教材编制。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应该配备专门的生态文明教材,并纳入教育内容结构体系。根据甘孜州的州情,编制具有特色、适合各种对象、通俗易懂的本土教材,增强教育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价值。

[责任编辑:李志敏]

猜你喜欢

甘孜州生态文明价值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