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贫困人口问题的非经济因素分析与政策研究

2009-07-04

北方经济 2009年11期
关键词:平均水平贫困人口

刘 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然而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测算,如果按照低收入现行标准,即人均年收入低于882元,目前还有8517万人口属于贫困人口,若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购买力平价美元(约折合2,5元人民币,即人均年收入约900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中国贫困人口就增加到1亿人,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而这些贫困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西部地区。世界银行(2000-2001年度报告)指出: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低消费,而且意味着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没有发言权和恐惧等。本文贫困人口主要从经济层面加以圈定,主要囊括西部地区贫弱农牧民、农民工、城市无业、低保等人群。

一、西部地区贫困人口问题的非经济因素

影响西部地区贫困人口问题的非经济因素非常复杂,其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差距过大,引发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心理失衡

首先,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大部分处于环境脆弱的石山区、高原区、偏远荒漠区或冰川区,发展经济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3/4的地区都是干旱少雨、风沙侵蚀严重的山地、丘陵、台地及沙漠。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2003年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4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比上海低8338元,只有上海的44%: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比上海低4611元,只有上海的31%。青海东部的大通、民和、化隆、循化、互助五个民族自治县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56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比上海低8952元,只有上海的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比上海低5401元,只有上海的19%。如果不改变西部地区的贫困状况,不尽快改善与发达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那么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在长期落后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离心力,其次,不合理的贫富差距给贫困人口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心态影响: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政府信任危机越来越严重等。随着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推进,一些原先生活不错伹适应能力弱的居民陷入了贫困,尤其是有些人在贫困、疾病的多重打击下,失落感和消极情绪与日俱增;有的特困职工对少数企业领导人以权谋私十分愤慨,反腐败愿望强烈;少数人因在再就业过程中遭受社会歧视,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对社会不满。由于城镇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其从众心理较强,又由于行业、地域的相对集中,便于交流和相互感染,加上艰难的生活处境,城镇贫困群体成员很容易形成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较高的整合性、进而演化成激烈的集体行动,产生过激行为。

(二)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文化教育素质低,对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需要不迫切,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能力差

西藏平均受教育年限为3.50年、青海为4.69年、云南为5.79年、贵州为5.85年、甘肃为6.13年、宁夏为6.45年、四川为6.57年、重庆为6.60年、广西为6.61年,远低于全国7.01年的平均水平;西藏、贵州、云南、青海、甘肃、广西、陕西、宁夏、新疆、内蒙古的小学年平均辍学率分别高达5.22%、3.85%;3.14%:3.06%:2.69%;2.34%;1.72%;1.62%、1.47%和1.39%,均高于全国1.01%的平均水平;贵州、四川、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云南、宁夏、甘肃、重庆、广西、陕西每万人口互联网用户数分别为0.27户、0.29户、0.58户、0.62户、0.80户、0.83户、0.98户、1.14户、1.26户、1.92户、2.26户和3.88户,远低于全国5.42户的平均水平;贵州、西藏、四川、广西、甘肃、青海、云南、重庆、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电话普及率分别为2.18%、2.34%;3.30%;3.39%;3.78%;4.43%;4.54%、5.04%、5.06%、5.35%、6.97%和6.84%,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7%的水平。文化教育素质低,一方面影响着贫困人口的经济活动方式、经济收入高低,另一方面又直接影响到贫困人口对各种经济信息的获得,而且还决定着他们的经济观念转变方式、价值取向模式以及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能力。文化程度低者,不愿接受新事物,不喜欢变迁与改变现有的生活环境,对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品质需要不迫切。从风险意识来看,文化水平低者,不愿承担风险,喜欢安于现状,对社会的依赖心理较多,而独立进取精神较弱。由于对外界的变化知之甚少,了解得也不够全面,必然影响到进取创新意识的发育,同时也影响到其适应力的提高。

(三)经济适应能力弱、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低下、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导致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心理承受能力差

首先,陕西、四川是全国城镇失业率最高的省区之一,其实际失业率均超过10%,宁夏、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重庆、新疆、广西真实失业率均超过5%,且西部大部分省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相当高,其比重介于30%-50%之间。贫困人口的经济适应力主要受其家庭经济保障力和失业保险状况所制约,而其家庭经济保障力主要取决于其失业以前收入水平及婚姻状况。失业前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存量越多,则其经济保障力及失业心理承受力越强,反之也就越弱。从婚姻状况看,未婚者失业时,由于其生活费仍可依赖父母,从而其经济适应力及失业心理承受力相对要高一些。而已婚且有子女者,由于他们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承担者,一旦失业,则会使其家庭收入急剧下降甚至中断,因而其经济适应力及心理承受力相对要低得多。其次,许多西部农村贫困人口缺乏社区民主参与权、社区信息和社会信息知情权、表达个人意愿的公民权、保持本民族传统的文化权和基本的人权,相当多的贫困人口还缺乏就业机会、迁移与流动机会,许多贫困妇女还受到各种歧视。贫困人口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上比别人差,政治上没有发言权,已经被社会遗忘,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落感。此外,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其主要表现:一是保障面较窄,部分贫困人口尚未进入其的覆盖范围:二是保障水平低,特别是有些地方的最低生活保障线过低,就难以保障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三是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低,不同经济类型单位、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社会保障负担畸重畸轻,保障资金难于在更大范围内调剂,以实现社会公平。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贫困

人口不能成为扶贫的受益主体,真正得到扶贫的实惠。共同享受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文明成果,导致贫困人口心理不平衡。

二、提高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心理素质,促进贫困人口充分就业与全面发展能力的措施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腾飞,贫困人口心理素质改善与提高尤为重要,由于西部地区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低收入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经营发展能力较弱。因此,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及生活质量和综合心理素质水平,成为今后西部如何走出贫困迈向小康,构建和谐西部的一个亟需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强化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直接教育投资,提高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的文化教育素质,促进贫困人口的充分就业和全面发展,增强他们参与竞争及对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一方面,优先在西部贫困地区对中小学生教育实行全额免费,对成人初等教育补习一律免费。另一方面,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大力推广信息与通讯技术,建立各类通讯网络,扩大他们的发展机会,提高他们运用和传播知识资产与信息的能力和发展能力。

(二)政府应当为贫困人口提供有效的就业机会、收入机会,并通过改善社会福利,增强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国内外反贫困经验表明,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可有效地创造就业机会和收入机会。所以,政府应将财政支出由主要增加“硬件投资”,转向对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软件投资”。应将创造就业作为首要发展目标,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提供扶贫贷款给贫困妇女和家庭的货币政策,贷款用于发展贫困户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和农牧区的社区服务业。

(三)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所需,切实提高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实行以关注解决“生育保健、医疗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消除贫困的关怀政策,为贫困人口提供变弱为强的机会。首先,解决就业问题、生活困难问题。其次,增加生育保健设备投入,培训当地农牧区医疗人员,帮助建立生育保健服务网络。最后,强化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投资于人民健康,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重建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四)政府要把关心贫困人口当作政治责任和义务,创造条件,充分保障贫困人口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的实现,千方百计保障民主权利、实现社会公正、确保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及社会程度,同时加快完善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明确各项社会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方式、救助主体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使社会救助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平均水平贫困人口
欧盟:2021 年柑桔进口减少2.5%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低年级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