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贝,如果你想要芭比娃娃……

2009-07-02王丽娜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9年8期
关键词:刘阿姨母女俩芭比娃娃

王丽娜

放寒假第一天,晚上朋友们小聚,我带刚满4岁的女儿前往,恰逢友人孩子过生日,送生日礼物的程序必不可少。去之前,我就给女儿打过“预防针”,叮嘱她不可眼红别人的礼物,不可闹情绪,她也似懂非懂地点头承诺要懂事。聚会开始时一切顺利,可是当女儿看到姐姐收到一个芭比娃娃礼盒时,小脸开始晴转多云,眉毛皱得紧紧,嘴巴撅得高高……我一看,形势不妙,若不赶紧“刹车”,她势必会影响大家的情绪。

我假装带女儿去洗手,抱起她往外冲,第二轮“说服教育”开始了,这回教育比第一轮更具体,毕竟有了真实体验和感受:

妈妈:“宝贝,妈妈特别理解你的心情,但并不赞同你现在的表现。”(温柔的否定)

女儿:“妈妈,你能给我买那个芭比娃娃吗?一模一样的,也能换衣服的!”(强烈的愿望)

妈妈:“宝贝,世界上好东西太多了,不能想要什么妈妈就送给你什么,这就是现实。今天是姐姐的生日,所以姐姐收到了礼物……”(语重心长的劝慰)

女儿:“刘阿姨说,她会送我一个一模一样的芭比娃娃的。”

妈妈:“你怎么能向刘阿姨要礼物呢?这是不讲道理的呀!如果真喜欢,也得妈妈给你买!”(让女儿忽悠晕了,怎么又答应她了呢?太没原则了吧)

正在这时,朋友过来了,我匆忙叮嘱女儿一句:“乖宝贝,做个懂事的好孩子,下次聚会妈妈还带你来,好吗?”(简单扼要,投其所好,主要目的达到就行)

晚上女儿熟睡后,我静心回想“芭比娃娃”事件及我们母女俩的谈话,顿感自己处理不当:面对这个突发事件,我为了顾及面子,明知是无理要求,却简单处理,无条件满足她。这可能会导致女儿的虚荣心进一步膨胀,滋长错误的消费观念,还可能会造成她今后遇事无理取闹,“要挟”大人。

深思熟虑后,第二天一早,躺在床上,我们母女又开始了第三次谈心。此刻环境温馨,无人干扰,一觉醒来,人的情绪也较稳定。

女儿睁开眼睛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你能送给我那个芭比娃娃妈?”(可见芭比娃娃对女儿来说是个强刺激)

妈妈:“还记得‘皮斯凯吗?”(这是童话故事《第一个朋友》里的主人公。我故意绕开女儿的问题,开始创设故事情境)

女儿:“嗯,是个小松鼠!”

妈妈:“皮斯凯最后得到它一直想要的彩色玻璃了吗……”(步步深入,让女儿感悟到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愿望的道理)

妈妈:“皮斯凯让卡茨大伯把彩色玻璃为它留5天……”(让女儿明白做事应说话算话,遵守承诺的道理)

妈妈:“妈妈明白你非常喜欢芭比娃娃,这样吧,咱俩也来个约定,好不好?”(导入正题)

女儿:“什么叫约定?”

妈妈:“约定就是说好什么事就一定要去做,说话算话!”

女儿:“那你说吧!”

妈妈:“寒假共20天,如果你每天的表现都能得一颗小星星,到了第20天,妈妈就会满足你这个愿望!好吗?”(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女儿:“那,芭比娃娃要是卖完了怎么办呢?”

妈妈:“咱们请刘阿姨让卖芭比娃娃的人为我们留20天时间,好吗?”(和故事情境吻合,前后呼应)

女儿:“拉钩!”

接着,女儿和刘阿姨通了电话,她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用20天的时间实现自己的愿望。随后,我们母女俩共同设计了愿望小屋,用铅笔打底稿,画了20个星星,以涂色象征点亮。女儿郑重地将它贴在了墙上。

20天实现自己的心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远比我设想的艰难。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愿望小屋一天天被女儿点亮了,当女儿抱着自己心仪已久的芭比娃娃时,她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和自信,还有自制、守信等诸多好习惯。

猜你喜欢

刘阿姨母女俩芭比娃娃
脾气暴躁的刘阿姨
难以分类的垃圾
我的芭比娃娃
一起玩真开心
芭比娃娃
温馨母女俩——食材创意拼盘
拿第一
圆月亮
我给芭比娃娃做衣服
可爱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