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丰十三马街书会初探

2009-07-01王任亚

科教导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会友曲艺艺人

王任亚

摘要宝丰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盛会,源于元代延佑年间,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成百上千名民间曲艺艺人在此集会,说书亮艺,以曲会友,其热闹场面,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之奇观。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马街书会亮书 写书说书艺人

中图分类号:J12文献标识码:A

宝丰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盛会,源于元代延佑年间,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成百上千名民间曲艺艺人在此集会,说书亮艺,以曲会友,其热闹场面,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之奇观。1996年被国务院侨办确定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并制成录像片;2004年8月被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卫中心列入“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之一;2005年12月被文化部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风雨无阻,只为十三

马街书会,俗谓“十三马街会”,是全国民间曲艺艺人的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在宝丰县城南10华里以外的马街村举行。这天,来自河南各地及山东、河北、安徽、湖北、四川、江苏、陕西、甘肃、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成百上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集马街。正月十三一大早,各地艺人都从四面八方来到了会场。他们一二结伴,三五为组,在河坡处、山岗上、麦地里、小路旁摆下阵式,扎起摊子,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这就开始了说唱。再看赶书会的群众,一个个扶老携幼,拖家带口,顶着仍有几分凛冽的寒风,沿着乡间公路和村边小道潮水一般向马街涌来。不到半天功夫,马街的街里街外、坡上坡下、庙前庙后,到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说的、唱的、听的、看的、游的、逛的,好不热闹。外省外地的艺人来赶会,多是要提前几天动身的。虽然是千里迢迢,但他们从来不用担心,多少年来,只要在正月十三这天来到马街,就一定能赶上书会。不说丽日融融,就是遇到了雨雪风天,书场照样红火。人们打着雨伞,穿着胶鞋,踩着泥泞乡道,乐呵呵地照说、照看,兴致丝毫不减。艺人在会上说唱,是为“亮书”;约艺人说唱,则称为“写书”。在正月十三这天,附近很多县区的农民除了赶书会看热闹外,还要办的一件大事儿,就是在会上“写书”——像相亲一样,把中意的艺人请回去痛痛快快地说唱几天。他们当中,有的想庆贺丰收,助助兴;有的是修房盖屋,图个吉利;有的要娶媳嫁女,觉得这样的大事应该办得隆重些。这样“写”台说书戏,花钱不多,事儿办得挺美,在村里老少爷们中也很体面。当他们在艺人中相中了自己最满意的之后,便开始商议书价。书价一般是以上年的收成好坏和艺人的水平高低来定的,少则一棚百十元、几百元,多则七八百元,最高也有上千元、几千元的。双方谈妥了书价,艺人就收起摊子随写书者而去,这就算是“写出去了”。如果在这一天没有被写出去,第二天——正月十四到十六的马街元宵灯会上也会被请走的,最终皆大欢喜。在书会上“写书”,有时一个村能写回去十几棚,这样只好就街说唱,一摊挨一摊,争相亮“绝活”,形成了唱“对台戏”的局面,场面好不热闹。

2 亮书会友,争当状元

赶马街书会的艺人们都是自发的,但似乎已经约定俗成,绝大多数艺人只要来过一次以后,若无特殊事情总是年年都要来的。在曲艺艺人的心目中,“十三马街书会”已成为自己神圣的节日,书会对于他们就像一个难得久居但可一聚的“家”一样。艺人们常年分散在各地,难得见面,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使他们有了一个欢聚的机会,大家亮书会友,切磋技艺,自然乐此不疲。再说,艺人们到马街赶会,确实还怀有一种心理,认为一年里只要来过马街,这年的生意就会红火,事业必定兴旺。从1980年以来,每年的马街书会都要把说得最好、书价最高、最受群众欢迎的演员评为当年的“书状元”。这种评选办法恐怕在全省乃至全国演艺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它却得到了民间大众的认可。

3 曲种齐全,名家荟萃

马街书会每年亮出的曲艺种类比较多。从近几年会上的情况看,河南坠子一直“花中夺魁”,坠子艺人要占到会上艺人总数的80%左右。其他还有三弦书、大调曲子、大鼓书、评书、山东琴书、道情、湖北渔鼓、凤阳花鼓、四川清音、天津快板、乱弹,达三十余种。

马街书会每年都有大家光临。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原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骆玉笙是1995年来“赶”的马街书会。十几万观众、几百棚说唱汇成的壮观场面使骆老激动不已;她的到来,亦使那年的马街书会专场曲艺晚会热情高涨, 一曲《重整山河待后生》高亢激昂,堪称石破天惊,赢得全场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喝彩声,观众为之倾倒,这一年骆玉笙已是82岁的高龄。

因说《岳飞传》、《杨家将》而走红千家万户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已经是四进马街了。1981年她第一次来赶会,群众听说后围得人山人海,宝丰县城一派“万人空巷看兰芳”的景象。接着1995年、1996年她都来了。每次来马街,书会上都要掀起一阵冲天撼地的“兰芳潮”。刘兰芳与宝丰有着深厚的感情,全国曲艺名(下转第143页)(上接第128页)家中她是到过马街最多的一位。她说过:“宝丰马街是我家,平顶山更是我献艺的好地方。”另外,著名曲艺演员徐玉兰、相声演员姜昆、唐杰忠也都曾到会献艺。

4 历史悠久,年复一年

马街书会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过谈起它的起因则众说不一,其中多为民间掌故,未得专家学者考证。相传春秋战国时,应国大夫张舒喜欢弹唱,技艺超群。晚年定居马街,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张公在一年的正月十三离世,友人为纪念他,便于每年的这天聚集马街,以曲怀友,马街书会就这样延续了下来。另有说法是东汉前,王莽撵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相助汉军竞渡,阻击莽军追兵。刘秀当了皇帝后,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后来这里的人便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谢皇恩。至今当地仍有“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再有传说是宋代末,马街有一位在南阳府当录事的朱秀才,常爱写些曲艺段子给人们演唱,结交了很多朋友。后来他告老还乡,在一年的正月病逝,各路艺人于十三这天赶到马街,摆起书摊,弹唱他写的唱段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书会。还有一说是早年马街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天下,每年正月十三,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其献艺祝寿,这样年复一年,渐渐成了传统。

尽管书会起因众说不一,但艺人们代代相传,来马街说书的确实越来越多,而且自元以来竟无间断。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的碑文有记:元朝延佑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曾在南阳府做过儒学教谕、告老回乡当上书会会首的文人司士选,在同治二年(1863年)算过一次到会的说书艺人人数。他让这一年赶会的艺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许进一文,下来一数两串七,也就是说,那年到会的艺人有2700人。

5 特点鲜明,传承无限

作为具有鲜明特点的民间曲艺交流交易场所和文化空间,马街书会的突出特点在于:(1)规模大,居全国之冠;(2)历史久,源远流长;(3)说书“写书”(与艺人约定说书合同),形式独特;(4)内涵丰富,影响力大;(5)以书会友,艺乡情深。正是因为马街书会这些鲜明的特点,马街书会引起了诸多专家和学者的兴趣,纷纷从历史渊源、地理位置、艺术风格、文化传统、民俗民风等各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然而,我们要想研究下去,就必须把马街书会代代传承下去。第二届中国曲艺节曾在平顶山举行,2008年第六届中国曲艺节再次在平顶山圆满落幕,借着曲艺节的东风,相信马街书会能够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会友曲艺艺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绘颜绘色
朝三暮四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以茶会友
艺人指数Top10
花灯艺人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猴子杀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