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杏林”的由来

2009-07-01李忠东

青苹果·教育研究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杏林行医医德

李忠东

一提到“杏林”,大家都知道它代表祖国医学。为了表示自己行医清廉,行医者中称自己为“杏林中人”的大有人在,用“杏林”、“杏苑”作书房和诊所的别称和雅号也不少。医药界的一些团体和杂志刊物,喜欢选用“杏林”命名。“杏林高手”、“誉满杏林”、“杏林春暖”或“杏林春满”等词语,已经成为人们感谢、赞扬、褒奖医家高尚医风、不计报酬、医术高明的常用语。康复的病人常常将其书写在锦旗或横匾上,赠送给医德高尚和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杏林”这个典故是怎样来的呢?原来它和古人种杏密不可分。

在陈舜俞著的《庐山志》中,引用了葛洪《神仙传》中的一段记载:“董真人名奉,字君异。闽中侯官人,少有道术。……后居庐山,治人之疾,不取货币,使愈者植杏五株,数年,郁茂成林。”董奉是三国时期东吴有名的中医。与南阳的张仲景,谯君的华佗齐名,被誉为“建安三神医”。董奉对祖国医学情有独钟,从小就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董奉医术超群,妙手回春。他在福建侯官县当小吏时,碰上交州杜刺史因重病而不省人事。董奉当即用水将三丸药灌入其口中,他渐渐手足能动,四天后痊愈。杜刺史送重金酬谢,董奉婉言谢绝,扬长而去。董奉曾用五重布巾盖住全身溃烂将死的麻风病患者,将其腐烂皮肉除去,再用药水洗身,使病人皮肉重生痊愈。

董奉一边行医,一边采集各种中草药,通过实验研究其医理,探索许多疾病的根源。董奉遍游华夏的名山大川,其中庐山美丽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人文氛围最令他心驰神往。后来他定居在庐山脚下,过着“居山而不种田,日为人治病”的生活。他救死扶伤,更难能可贵的是拒收任何报酬。患者来看病,完全免费。如果遇上病人痊愈后登门致谢,表达感激之情,他便让他们到山上种杏树。病症轻的种1棵,重症患者种5棵。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经董奉治愈的病人日渐增多,栽下的杏树也愈来愈多,有十多万棵。绿叶和红杏交相辉映,挂在树上的杏仁硕果累累,为庐山增添了一道繁花似锦的美丽风景。董奉在杏林中建起谷仓,贴出告示:“欲买杏者,无须奉告,但将一升谷子留下,自取一容器的杏子就行了。”凡是来买杏子的人不必付钱,只须放一些粮谷在仓中就可以去取杏。董奉用这些换来的粮谷,救济山上山下的穷困百姓和旅途盘缠不足的求医人。董奉去世后,当地老百姓在杏林中设坛,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来祭祀这位行医施赈的神医。人们看到杏林便联想起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董奉先生,将给人健康保证的中医界称为“杏林”。

在民间,“虎守杏林”充满神奇色彩。据说,有一天,在董奉家的大门前,站着一只大老虎。只见它龇牙咧嘴,吼声不断。董奉一看它痛苦不堪的样子,便十拿九稳地诊断它的嗓子被骨头卡住,治疗的办法只有一个:虎口拔“骨”!怎么拔呢?他急中生智,另辟蹊径,找来一个门环,将其放在虎口中。然后从门环中伸进手去,把卡在老虎嗓子里的骨头取了出来。老虎感激涕零,知恩图报,便留下来看守杏林。有一个“置谷少而取杏去多”的人,被老虎追得夺路而逃,杏子丢了不少。回到家时发现杏子所剩无几,与送去的谷子差不了多少。有些偷杏的人被老虎咬死后,家人真心实意地前来赔罪认错,并且归还偷走的全部杏子,董奉便将死者救活。

从此,“杏林”的佳话一直流传了下来。明代名医郭东居住于山下,种下杏树千余棵。苏州名医郑钦谕也在庭院建起杏树园圃,用病人家属馈赠的东西去救济穷人。明代的书画家赵孟頫在被名医严子成治好重病后感激不尽,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自己的救命恩人。董奉的行医之道堪称楷模,值得仿效。他奉行的“杏林”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鞭策着医务工作者努力提高医德医技,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猜你喜欢

杏林行医医德
“双减”,如何确保落地实施不走样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以爱育爱,让童年精彩绽放
浅谈高职医学生医德教育
漫画中国历史之立志行医的华佗
一个人
非法行医罪中的主体问题认定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