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主体性德育教育

2009-06-29刘素霞

科教导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传统

刘素霞

摘要中学主体性德育教育是针对传统德育教育的缺陷提出来的,它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体验,激发学生的自我需求、自我教育,培养他们在面对道德情境、道德问题时作出自觉的理性思考、判断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及其结果负责的能力。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体验社会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中学主体性德育是指在中学阶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教育。它是针对传统中学德育教育的缺陷和不足提出来的,传统德育试图“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学生铭记一套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观点,排除一切其他观点。”它有一套比较固定、成型的教育理念和范式,教育者比较容易把握和运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传统的德育方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

主体性德育教育是对传统德育教育的修正,它也认同德育教育是要用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保证社会的发展方向。同时,它更应该帮助学生融于社会,适应、参与社会进步和建设,实现社会价值。使学生在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能够自觉的选择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道德规范,不能“知行脱节”。德育教育的任务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其本质在于锻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活质量。

培养中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应该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道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德育教育是否有效有赖于外部要求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是否吻合。传统德育备受诟病原因并不在于德育内容本身,而在于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不相适应。(二)道德教育要直面社会现实。传统德育教育要求学生对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无条件的遵从,他们无权质疑,更无权尝试提出新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主体性德育却认为 “儿童是道德哲学家”,儿童能够像哲学家一样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与思考得出一切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教育要多触及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易于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的新问题,要用事实说话。

“教会顺从”的传统德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建构一种新的主体参与式的主体性德育教育新模式。它强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遵循“活动-体验-领悟-内化”的过程,实现由接受道德到体验道德、建构道德的飞跃。它强调主体的参与和体验,它的实施途径有:

1 德育应该走向生活

德育教育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只有植根于生活实践中,道德的“知、情、意、行”才能和谐统一,才具有生命力。领域包括,(1)学习生活。学习是学生从事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在学习中进行道德教育就成为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交往生活。当前,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家庭溺爱使中学生与自然、社会、同伴的交往越来越少。这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为此,应特别强调中学生的交往教育。(3)日常生活。当前人们的生活观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主体性德育教育强调学生要体验生活,要抓住生活中一些真实的资源,创设情境或开展德育活动。

2 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外在的帮助和引导只有转变为内在的需要才能起作用。没有亲身的道德实践,便没有道德经验,更不会形成道德自律。中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过程即是激发道德需要,产生道德体验,实现道德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参与德育过程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在广泛参与中认识自我,增强自尊。正确的自我认识、强烈的自尊感源于对学校活动的参与。学校应当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参与平台。(2)在自己管理中强化自省、促进自律。学校可以把部分管理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被动的受管理者变成自主、自立、自我发展的管理者,促进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发展。

3 变革传统的德育评价体系

传统的道德评价方式试图以社会对人才的最终道德要求为标准,按照一应俱全的指标来要求学生。由于其缺失主体性,难以真正的激励作用。主体性德育教育贯彻德育评价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寻求新的更为有效的评价模式。(1)自主评价。孟子云:“知不足,才能知反也。”对于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不足与缺陷,重要的是让其本人有“自知之明”。所以要建立以自我反省机制为基础的自我评价体系,发挥学生在品德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2)反思性评价。它旨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自己在德育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和心理感受进行观分析和研究,审视和评价自己的行为,通过反思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3)情境评价。要求学生对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具有道德意义行为进行评价,能反映学生的真实状态。(4)激励性评价。教师应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增强成功的愿望。教育者应在以“关爱”的指导下,坚持正面鼓励为主的评价。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传统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少年力斗传统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道德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