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品文本,让初中语文课堂在探究中与精彩对接

2009-06-29朱云燕

科教导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初中语文

朱云燕

摘要品味文章如同品茶,这些被选到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就如同壶壶可品的好茶。本文先是分析了初中语文文本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探析了初中语文课文文本精彩探究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品味文章如同品茶,古人描述品茶应该是这样的:“林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速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恰情悦性。”(袁枚《随园食单》)品茶之“品”在于“上口不忍速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因为唯有此种“品”,才会有 “清芬扑鼻,舌有余甘”,如此的“品味”,也才能使人品出“释躁平矜,恰情悦性”如此的情性。语文教学也应如此。能够选到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必定是可品之作。这些被选到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就如同壶壶可品的好茶。

毋庸置疑,中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主要是通过文本阅读教学而逐渐形成的,而文本阅读能力又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因此,搞好中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是事关中学语文教学及各科教学,乃至整个中学阶段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

1 初中语文文本教学问题分析

1.1文本教学在有些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发生了异化

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的课文文本,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抓手,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引领学生读懂读好课文文本。可在有些教师的实际教学中,文本教学却发生了异化。一是分别从主要内容、阅读感受、中心思想或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直接给学生,认为学生只要把内容背出来,就可轻松应对考试。二是在组织课文文本教学前,没有认真制定好计划,设计好教学的目的、内容与方法,开课前,大都让学生预习课文了,但至于学生读没读课文,就不得而知了。三是照着教材的课文文本宣讲一番;四是到考试前将课文文本的相关内容划一划,叫学生进行背诵,以应付考试;五是把初中生当成大学生对待,大讲特讲,最终结果是课文文本被搁置,学生疲于理解教师的讲解。这样的课文文本教学必将导致学生阅读的随意性,也必将导致学生对课文文本的热情消失殆尽,甚至对语文阅读产生畏惧或厌烦的心理。

1.2当前初中生在文本阅读上存在的误区

当前,初中生在文本阅读上还存在不少误区:偏食,猎奇,求速,其鉴赏能力还很稚嫩,审美能力还很幼稚。“快餐文化”占据了他们的阅读视线,他们开始采取短平快的阅读方式,看名著也大都只看缩写本、只看“名著简介”,甚至只看老师整理出来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场景等所谓精华内容和考试中有可能考到的相关内容。此外,在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一两本好书,而将阅读指向“读了就扔、读了就忘”的通俗文学。专注于阅读那些插图丰富、情节轻松、思想浅近的易读书刊,不愿意亲近那些思想丰厚,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挑战性的作品。

2 初中语文课文文本精彩探究教学策略探析

2.1教师立足课文文本,精心设计探究精彩内容

课文文本是“品”出来的。新教材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活动为核心,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在“做中学”,在亲历中体验成功。要使课堂品读文本开展得异彩纷呈、富有成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文本品读活动之前的“编导”作用。对教材的处理,应在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编写意图、研究学生的可接受性的基础上慎重处理,不可草率从事。用活教材,不是不用教材,也不是脱离教材,更不是背离新课标;而是依据对新课标的把握,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对书中的材料实施大胆取舍,补充有针对性的相关材料,加大信息量,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教学设计要围绕“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来展开,配置多种预案,加强课堂调控能力的锻炼,使预设和生成有机地统一起来。如笔者教《斑羚飞渡》时,课文文本原意是赞颂斑羚在危难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但却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斑羚的飞渡意味着人类的什么?当你就是猎人,应该怎么做?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性拓展,并自然得出结论:斑羚飞渡,正是人性残忍的折射,正是对人类残忍行为的血泪控诉;所有的生命都是大自然中平等的一个成员,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践踏别的生命形式。

2.2教师明确品读问题,营造精彩探究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合理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出浓郁的精彩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索潜能和欲望,调动其学习的内驱力,让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精彩探究的学习情境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文本、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如笔者在《社戏》的教学中,发现探究快乐产生的原因是该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有意识地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风筝》拿来让他们对比分析,主要采用学生自由辩论的形式。有的学生认为快乐的原因在于有朋友陪,有的则不然,只是都说不出实在的理由。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让同学们探究一下不快乐的原因,也许会有所收获。在唧唧喳喳声中,同学们说出了答案:三味书屋中不快乐是因为先生的严厉管教和书本的艰深难懂;《风筝》中不快乐的原因是自己的蛮横和弟弟的懦弱。而且还找到了两个“不快乐”的共同之处:封建礼教的束缚。如三味书屋中“我”因为不敢“犯上”而不快乐,《风筝》中“我”因为“被犯”而不快乐。同学们在分析不快乐原因的基础上便得出了“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是“迅哥”真正快乐的原因,并举例来说明,如文中伙伴们平等相待,即使打了“太公”也没有人会想到“犯上”,敢与八公公讲理,甚至说他“八癞子”等。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能使学生的内驱力得到充分的调动,也使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2.3学生品读文本,唤醒文中体验探究

文本是一个美的田地,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蕴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涵盖着语文知识和技能,但又决不只是语言技巧和文字材料的简单堆砌,它不仅贯穿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而且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语用经验也高度优化于其中。所以,品读文本是实施体验式策略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朗读、默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美读、精读,赏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促进知识的内化,陶冶情操,开启智能。通过读,使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与作品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读出文章的“情”和“意”。文本内容的不同,读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我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 就抓住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和思考:(1)作者对哪一个背影刻画得最细致最感人?(2)他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背影?(3)你觉得刻画父亲背影的语句中那些词语最具表现力?(4)能够表现父爱的地方很多,比如父亲的一个微笑,一个充满怜爱的眼神,那为什么作者不选取父亲的正面来写,而去写父亲的“背影”呢?通过这样的探究型课程的教学指导,不仅学生体会到了文中博大深沉的父爱,而且在进一步的探究中还学会了一种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选择好一个感情的聚焦点,使情感表达得更丰富,更感人。

2.4学生深品文本,开展精彩个性探究

这是深品文本、探究精彩的具体实践环节。学生要寻求问题的解决,就必须再一次深入到文本当中,潜心研读。由于问题带有明确的指向性,所以学生的思维空问相对集中,便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自己的结论。学生的交流讨论是课堂的高潮,讨论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由讨论等多种形式。在讨论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通过思想的碰撞,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以求得一个较为全面而准确的答案。比如笔者在讲授法国作家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时,就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探究:(1)雨果先生为什么给巴特勒上尉写信?(2)那你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那段历史吗?(3)那段历史涉及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你对圆明园有什么了解呢?(4)雨果先生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持什么态度?由他对这件事的态度,你认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深入思考,不仅对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能体会到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气氛,受到了良好的探究课程教学指导的效果,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者要结合文本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之通过深品文本,进行个性化思考探究,打造探究精彩交流课堂。再如,笔者在讲授《春》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笔者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阅读的文本中,承载了人类生活、文化的理想与追求。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对文本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求人生意义,展示对生存世界的理解。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文本的深品探究,才能让初中语文课堂在探究中与精彩对接。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初中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