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伏娃对儿童性别教育的启发

2009-06-29刘春香

科教导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波伏娃两性性别角色

刘春香

摘要存在主义哲学家波伏娃认为两性气质的生成与两性的生物事实无关,更多的是教育和文明的结果。其中,女性气质的本质是被动性,是教育和社会对女性的建构。两性气质的培养从儿童时期已经开始,贯穿了人的发展过程。要真正解放两性,使两性之间互为主体,必须改革儿童性别教育,消解教育对两性气质的培养。

关键词第二性女性气质儿童性别教育性别刻板印象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是20世纪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1949年出版了其女性主义理论代表著作——《第二性》,被誉为“女权主义圣经”而享誉世界,奠定了她在女性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她在该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其女性主义理论和哲学,明确指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决定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是整个文明。”豍

波伏娃的理论形成了性别的社会建构学说,与弗洛伊德的性别生理决定论不同,她认为教育作为传承和创新人类文明的重要途径,在女性生存困境和女性气质的形成过程中,实际上成为父权文明复制两性等级制度的工具。最终将女性主体驯化成他者和客体,女性沦落到第二性的依附地位。性别气质的培养从人的早期教育已经开始,因此,要真正解放儿童,建构两性理想关系,必须反思并改革当前的性别教育。

1 波伏娃对性别气质特征的解读

1.1两性处境与性别气质

波伏娃认为性别气质实际上是两性生存处境的反映。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性别的生物差异形成男女不同的社会分工。男性活跃于公众领域,是社会活动的参与主体,是独立自由的个体。而女性的价值和功能局限于私人领域,是家务的承载主体。男性根据自身活动制定了价值标准,构建了整个父权文明。将女性驯化为他者(the Other),即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豎男性创造的价值成为全人类认可的价值,女性的贡献被忽略不计,逐渐居于从属和依附的“第二性”地位。豏主动积极的男性气质和温柔顺从的女性气质正是两性历史处境和地位的反映。

1.2解构性别气质

波伏娃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认为男性气质与个体的主动性和超越性是一致的,且男性气质与主体成功没有违背。而女性要实现女性气质,就必须放弃成为主权主体的权利要求,成为客体和猎物。女性气质是教师和社会强加于女性的命运,豐其本质特征是被动性,是以传统社会男性的需要和判断作为价值标准,是一种虚假的存在。它要求女性满足于客体和第二性的地位,放弃自主设计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2 性别教育与性别气质的生成

2.1生存处境与性别意识的生成

波伏娃认为,两性气质特征的培养,从家庭教育开始。儿童就自身存在而言,很难有性别意识。成长初期,男女孩表现出同样的智慧和好奇,用同样的方式去认识世界。父母首先通过教育环境的创设和教育方式对孩子性别角色进行不同的引导,对女孩保护宽容,培养女孩被动、顺从、文静、体贴的品质;对男孩则严格要求,培养主动、坚强、勇敢、独立等品质。为赋予男孩将来战胜困难的勇气,家人逐渐向他灌输了对男人身份的自豪感。豑女孩习得,要讨人喜欢,她们要被动且成为客体。

2.2教育环境与性别气质的培养

教育传承了社会传统的性别角色,通过界定衣物,刊物选读,游戏、玩具和活动等,培养相应的两性气质。如在教材中,女性角色数量偏少且多具有典型女性特质,以爱情和婚姻为使命;而男性则追逐功名、财富和美女,以社会功名为使命。阅读同样刊物,由于众多历险主角和战争英雄都是男性,儿童会习得勇敢和冒险是男孩的事。游戏和玩具开发者为儿童开发和选择符合性别气质的游戏和玩具。在教育者创设和选择的环境下,男孩子的生存方式,使他能够坚持主观自由,男孩的自主性与目标实现之间没有根本的对立。而女孩则存在着自主生存与客体自我——“做他者”(being—the—other)的冲突。她要放弃自主的权利,才能获得社会认可的女性气质。在这种女性气质的培养中,她被当成被动的客体对待,她把握和认识世界机会以及自身开发的资源越少,就越不敢肯定自己是主体。

3 解放儿童——消解教育对两性气质的培养

波伏娃认为两性之间应建立平等的手足和伙伴关系,她倡导两性关系是“主体我们”,即各自为主体。豓她提倡男女性别角色一致化,以所有人的独立自主为目标,这与目前儿童的主体性教育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但也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男女两性观念的转变、社会传统和习俗的转变是比经济、政治制度变革艰难得多的过程,也更需要时间的消解。豔在当前的儿童教育中,社会传统和习俗对两性气质的培养在教育中始终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束缚着儿童多样化发展。要彻底解放儿童,必须消解教育放弃对所谓性别气质的培养。根据她的性别理论,我们可采用以下策略以改革性别教育。

3.1解构性别气质特征

要改革当前的性别教育,教育者首先要转变性别观念,对性别气质的认识必须去本质化。正如波伏娃所说,两性气质是人类文明和教育建构的结果,与性别的生物事实无关。人类优秀的人格特质如独立、进取、勇敢、耐心、细致等,是没有所谓的性别气质限制的,而融合两性气质的人更能适应社会、更具创造力和灵活性。相反,具有典型性别气质的人,即典型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的人只能在处理与其性别一致的事情时才能表现出色。豖在现代社会,女孩具有勇敢自主的特质及竞争意识,男孩具备耐心细致的个性特征,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对男女共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要求。因此,教育者首先要转变性别观点,在教育中解除对两性气质的人为界定。

3.2创设一致的教育环境

教育者应共同努力,创设男孩女孩共同一致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使儿童有获得自主成长的经历和机会。消解教育对典型性别气质的培养,培养自由自主发展的儿童,使儿童获得解放。波伏娃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一开始儿童对自己性别差别是无意识的,身体只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正是由于父母和教师选择和创设了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养方式,向儿童灌输了成人社会对两性气质的界定,儿童才逐步形成了性别意识,并养成了相应的性别气质。

3.3抵制性别刻板印象

传统的性别观点,形成了人们对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即社会对男女两性群体性别角色、人格、心理、行为等属性的较为稳定的看法和观点。它甚至包括了人们对男女职业特征的性别刻板印象,使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僵化和固定化。刻板性别印象的影响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师对男孩女孩行为、性格和成就的期待和评价,教材对传统性别角色的界定和规限等。最终使女孩眼界、思维和发展潜力受限,自尊自信降低,而男孩也由于受到更高期望更易焦虑和压抑。因此,儿童性别教育的改革,教育者要有意识地抵制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消除成人世界对性别特征僵化区分的模式。

3.4实施性别补偿教育

波伏娃认为,两性气质的培养是儿童在被选择和剥夺教育活动和环境中形成的。因此,针对传统性别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消极影响,教育者可有意识地施行补偿教育加以抵制其影响。如尽量鼓励儿童尝试不同的活动、游戏和玩具,培养女孩子自主、独立、勇敢的性格, 培养男孩的耐心、细致和敏感特性。努力创建一个两性平等互助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模仿性别角色行为提供榜样。如父亲承担适量的家务劳动,母亲也应有自己的事业。豗学校有意识地选择儿童读物和教材等,对传统儿童作品进行解构性讲述和分析,避免儿童性别气质发展的极端化,使儿童形成完善的性别角色和人格特质。

猜你喜欢

波伏娃两性性别角色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女权教母:成就放在当下,遗憾留给来生
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知发展水平的因素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波伏娃:在“双重生活”中追求独立与自由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现象调查与对策
铝的“两性”
面对萨特死亡的波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