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人模仿《鬼吹灯》盗古墓 作者和出版社被指为“帮凶”等

2009-06-29

出版参考 2009年4期
关键词:辞海词条韩寒

8人模仿《鬼吹灯》盗古墓作者和出版社被指为“帮凶”

据《天府早报》报道:日前,红极一时的盗墓小说《鬼吹灯》陷入尴尬境地——北京警方最近抓获了8名盗墓者,他们的盗墓手段模仿了《鬼吹灯》的有关描述,并成功掘开了明朝太监景聪的墓!畅销书竟成犯罪教科书,作者和出版社也被网友冠以“帮凶”之衔。面对盗墓贼按照书中的套路作案,该书作者天下霸唱自己都不敢相信,因为那些情节都是他虚构出来的,他更一度认为“没有任何实际操作价值”!他说:“虽然我写的是盗墓探险的故事,但请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我盗过墓,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考古活动,连十三陵都没去过,小说是我根据道听途说的故事,添油加醋虚构出来的,80%的内容都是瞎编的。”同时,天下霸唱几次给记者强调,“在整个创作中,我一直以一种端正的科学观去写,并没有其他想法。”

“上海写作计划”:一场被策划的文坛秀?

正当现代浮躁的文坛泡沫乱飞之时,上海隆重推出了“上海写作计划”。“上海写作计划”首批邀请的三位外国女作家将在上海居住生活一至两个月。主办方表示,邀请外国作家成为“驻市作家”,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让她们熟悉中国文学和上海文学,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上海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鼓励她们自觉地来描写、反映上海新貌。杨广虎在《出版广角》撰文说:这三位外国女作家的书没有读过,作品的好坏也并不是这次写作计划的重点,关键在于她们是外国作家,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世界关注的眼球。要一个作家,在一个地方住上一至两个月就写出妙笔生花的锦绣文章,这也太匪夷所思了。笔者认为文学是坐冷板凳的事业,有的作家坐一辈子也不一定弄出名堂。上海这座声名显赫的城市要炒作,拿现在比较惨淡的文坛“开涮”,似乎是在创新,但更像是在作秀,实在不地道。

别轻信“搜索结果竟达x页之多”

据新华网报道:很多人都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文章开头:“随手在Google里输入几个关键词‘XXXX,搜索结果竟达X页之多。”这样的形容的确会有一种造势效果。可事实真的如此吗?现在,让我们自己动手在Google里搜索一个关键词“签就业协议才能拿毕业证”,Google的搜索结果“竟达”88700项,但如果再深入地翻看这些搜索结果,则会发现在几十页之后,Google就将关键词拆分为“就业协议”与“毕业证”两个词组了,之间没什么联系,网页内容与所期望的结果相去甚远。搜索引擎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重复和“模糊”的结果,所以,单单就网页数量的多寡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像这样“随手一键入”,不管三七二十一,然后调出一个结果来糊弄读者的手法实在值得怀疑。所以读者们要多长个心眼儿,别盲目轻信“搜索结果竟达X页之多”。

“毁”韩寒不用较真

据说韩寒日前被湖南卫视《伊鸣惊人》节目涮了一把。《伊鸣惊人》需要观众举牌,如果观众举的“毁”字多,来宾的书就不能上该节目的“爱书榜排行榜”;反之,如果观众举的“誉”字多,来宾的书就可以上榜。据称,由于电视台花钱雇“托儿”,“毁”比“誉”多,导致韩寒的书未上爱书榜排行榜。《出版人》发表读者乔志峰的文章说:现在的很多电视节目,其实都是事先“策划”好的,目的是为了“营造节目效果”。不喜欢韩寒的人多了去了,随便一抓一大把,怎么还需要花钱去雇假的呢?如果雇“托儿”属实,只能说明某些“潜规则”已经相当根深蒂固了——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请托儿“造假”,没办法,习惯啦!韩寒的粉丝也完全没必要为这事儿太生气。

国学不要“热”

杨旭在《北京晚报》发表文章评论说:上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了一阵,这两年国学又在热;而且是持续地热。热得让人觉得国学很神秘,甚至觉得国学会让人显得更“有身份”。电视上,类似评书连播的国学讲座节目深受百姓爱戴;书店里,讲座的底稿成书更是供不应求。在“成功人士”和“名人”中还流行着国学热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大伙儿凑钱请位“国学大师”每周授课一堂——这种内容实为扫盲的形式在不少人看来绝对是“提高身价”的象征呢。但大凡称做“热”的事。就终有一天会过去。站在这个立场上说,笔者宁可希望“国学”不要那么“热”——至少不要过度的“热”。“国学”是扎实而严肃的,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和踏实的专业研究,“国学”才会流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大英百科全书》邀网民当编辑中国辞书不跟风

据《新民晚报》报道:有240年历史、以学术水平著称的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将效法网上免费百科全书《维基百科》,邀请网民当编辑,完善网站上的词条。但网友们对此新闻的反应并不热烈,多数人认为学院派参考书靠的正是准确、深度和权威,《维基百科》胜在信息量广,两种模式各有所攻。有业内人士以中国辞典举例说,如《辞海》,对编辑的专业度要求相当高,编辑流程也很严密。100多门学科,每个学科都有1-2位顶尖学科带头人,带领一批来自专业领域的编辑队伍。而目前看,读者很少提出有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以往每版本的《辞海》出炉后,出版社都会收到很多来信,声称发现谬误。但经考证,有理有据的建议很少,被下一版《辞海》更正的更是凤毛麟角。像《辞海》这样权威的工具书,语词类词条注释稳定,不会轻易修改;社科类,科技类、去世的新闻人物等新词条,还需时间沉淀,不可能跟随网络风潮。

猜你喜欢

辞海词条韩寒
赵国春与《辞海》的故事
韩寒 笑一笑,已苍老
张本煜,韩寒说他值得比现在更红十倍
《辞海》的创新之路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3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9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The Fall of Han
我国最大综合性辞典《辞海》启动第七版编纂
大数据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