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知情意行”,提高道德品质

2009-06-28丁永亮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6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德育

丁永亮

[摘要] 德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对他们的整个人生具有定向和奠基的意义。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等道德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德育 道德品质 知 情 意 行

青少年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在环境影响下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育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指导下和个人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班主任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青少年时期,他们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既容易接受正确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其身心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正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客观上非常需要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得到各方面特别是学校教师的关怀与帮助。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对他们的整个人生具有定向和奠基的意义。他们今后在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与这一时期受到的教育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加强这一时期的德育,不仅对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主导作用,而且是把他们培养成社会可用之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德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可以确保其他各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是“照亮一切的光源”。只有抓好德育,才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健康地发展,才能保证实现教育目的。

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也就是对这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培养过程。因此,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德育工作的关键。

第一,晓之以理。理,即“知”,也就是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知识是青少年学生对某种社会的政治、思想以及伦理道德、规范的认识。在掌握品德知识基础上,学生可以对某些品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品德判断。

道德知识是道德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对感知对象爱憎情绪的体验、是非曲直的辨别以及品行的指向,总是以一定的道德知识和原则为参照的。

为锻炼学生技能,充分体现职教特色,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我校与新旭电子潍坊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这在本校历史上第一次,是一次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学生在此之前从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踏入过社会,没有真正在工厂、车间中工作过,对于学校组织的实训式教学模式只是抱有好奇的心态,而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训的真正意义所在。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了“实训动员会”,并邀请学校相关领导及工厂的有关人员参加,通过他们的亲身说法,说明什么是实训,为什么要实训,实训的要求以及在实训之中可能会存在的困难。通过这一次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实训的真正意义所在,为以后的实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组织“网络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使同学们自己能够认识到网络游戏对于他们成长存在的危害;组织《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学习竞赛,使同学们熟悉、了解《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观念;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以及国旗下讲话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道德知识。

第二,动之以情。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例如,青少年学生对符合自己认识和需要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自豪、自尊、满意、兴奋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反之,则产生自卑、羞愧、不满、颓废等消极情绪体验。品德情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只有道德知识还不够,道德情感能进一步深化对道德知识的理解,积极的道德情感能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起到重要的作用。2009年11月,是学校组织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月”,我借着学校的这次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感。如召开主题班会“滴水藏海,心怀感恩”,培养学生对于父母、老师的感恩情怀;号召并组织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在信中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并统一邮寄给学生的家长。这个活动获得了父母的热烈反响,许多父母称自己的孩子终于长大了。而学生也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到了父母、老师等周围的人对自己关怀,培养了他们更加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

第三,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即强调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它表现为:在确定品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品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训工作一周以后,学生在工作的时候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现在的中职生在家中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没有干过比较累的工作,没有受过苦。当每天面临八小时的工作,而且工作量比较大的时候,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通过“实训动员会”调动起来的工作积极性开始降低,学生的情绪开始低落,工作效率开始降低,产品的废品率开始增多。这恰恰是一个培养学生顽强的道德意志的一个良好时机,如果把握的好,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水平,为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人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我在班级中及时组织了实训工作讨论会,听取学生在实训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如何看待这些困难,这些困难对以后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好处等等。通过这样一次大讨论,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训工作对于以后工作的意义所在,更加坚定了努力完成实训工作的思想意志,在工作中的效率也显著提高。

第四,导之以行。行,即道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最终体现,是评判一个人道德善恶的标尺,良好的道德行为又会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坚定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我一贯坚持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组织学生自我检查、监督、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并加以改正,如吸烟、喝酒等。组织学生建立了“环境卫士小分队”每天都学校周围拾取垃圾,将不可回收的扔到垃圾箱中,将可回收的送到垃圾回收站,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有效地为同学们组织其他活动提供了经费支持,也养成了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通过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同学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出了优良的道德行为。

在实际的学生德育工作中,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知行脱节”等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等条件灵活多样地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教育,最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忠华,耿云云.对生活德育理论研究的反思.教育科学研究,2009,(10).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网络流行歌曲对农村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好奇”的代价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